新熵
2025.04.18 07:08

百度、优酷,要打一场 “横竖争夺战”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原创ⓒ新熵 大文娱组

作者丨茯神   编辑丨思原  主编丨九黎

当小屏幕上收获的注意力超越大银幕,互联网大厂们的集体 All in 戏码再度上演。

国家电影局今年元旦发布的数据显示,国内 2024 年电影市场总票房为 425.02 亿元。《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中则提到,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 504.4 亿元。而此前的 2023 年,电影对比短剧的优势差额还在 150 亿元之上。

形势逆转之快,出乎了大多数人的意料。在短剧刚刚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内部发芽之际,“优爱腾” 等长视频平台多少有些不以为然,道理很简单,他们一致认为,低质量、套路化的短剧与精品长剧的受众分层明显,构不成竞对关系,内部虽有上线短剧内容,却也仅是防御性动作。

直到免费短剧 APP 红果的出现,为视频行业敲响了警钟。据官方透露的数据,红果在 2024 年 6 月时单月分账金额突破 1 亿元,很快就在 9 月超过 2 亿元,到了 11 月又跃升至 3 亿多元。另外,第三方机构 QuestMobile 的数据显示,红果 APP 在 2024 年 12 月的月活用户规模飙升至 1.58 亿,距离长视频平台优酷差距只有不到 3000 万。

相比爱奇艺、腾讯视频在去年就展开了战略层面的追赶动作,优酷对于短剧的重视上心近期才得以确认。据《中国企业家杂志》消息称,3 月 19 日,阿里大文娱 CEO、优酷总裁樊路远在内部会议上拍板宣布成立微短剧中心。清明节假期后的短剧业务汇报会上,还有阿里集团的高层出席。

与优酷同样 “后知后觉” 的大厂还有百度。搜索工具加资讯平台的双重定位,让百度 APP 坐拥流量金山又要遍寻变现之道。近一年时间的布局试水之后,终于在去年底申请注册了 “百度短剧” 商标,又携手多个内容合作方发布了 “百剧计划”,野心可见一斑。

短剧赛道的下半场,随着越来越多大厂的加入,骤然平添了几分变数。

跑步赶上末班车

网络视频平台在古早的 UGC(用户生成内容)年代,就野蛮生长出过短剧的雏形。2013 年,优酷上由万和天宜团队制作的《万万没想到》系列搞笑剧,可谓是名噪一时的鼻祖。

短剧不同于普通社区用户自拍的 VLOG(视频记录)或者剪辑二创,当然也够不上正规影视制作团队的工业化精品标准,因此多以密集的笑料、紧凑的剧情、夸张的情绪为卖点,天然具有病毒式传播的潜力。

然而,长视频平台最终摸索出的会员订阅盈利模式,更青睐于明星齐聚、编剧精良、制作上乘的正剧,短剧赖以生存的广告植入路线受限于彼时的团队稀缺和产出效率,只能靠边让位。

一直到 2019 年左右,短剧成功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实现 “文艺复兴”,找到了一条完美的变现之路。脱胎于成熟网络文学的套路化剧本,方便高效的平台内投流渠道,以及小程序按集付费的商业化模式,很快起势于下沉市场,并随着内容质量的水涨船高,逐步成功包围了一二线城市受众。

但付费短剧的好日子刚过了两年,免费模式就匆匆杀到且快速打下半壁江山。这条路径就像是复刻了隔壁网络文学赛道演化的翻版,字节系的红果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无疑就是一个短剧版的番茄小说。

红果的奇袭打碎了长视频平台看待短剧的有色滤镜。爱奇艺在去年不仅把短剧内容纳入了现有的付费会员体系,而且大幅提高制作方的分账比例,试图绑定已经被红果拿下不少的供给侧资源。

腾讯视频的压力更甚,除了同行的竞争,还要应对集团内部的 “赛马” 传统。本是最佳搭档的剧本来源 IP 方阅文,推出了自己的阅文短剧;微信内也上线了一款名为 “火星短剧社” 的小程序,主打免费短剧模式。

据 DataEye 研究院发布的《2024 年微短剧行业白皮书》预计,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在 2025 年将超过 680 亿元,2027 年将突破 1000 亿元。纵然增速依然可观,但业内竞争的持续加剧,也使得行业更快的来到下半场。

不管是优酷还是百度,略显慢人一步的节奏,却也可视为亡羊补牢。特别是在短剧行业如今正处于阶段转换的十字路口,流量与质量的取舍、本土与出海的选择等一系列尚未给出标准答案的难题,都等待着领先者与后来人的轮番解惑。

下半场不是终章

付费短剧的快速溃败,并不意味着免费模式的高枕无忧,长视频平台的看家本领——会员订阅制,又悄然在短剧赛道兴起。

去年 11 月,抖音率先推出了 “短剧卡”。用户在免费模式(应用内观看广告)、付费模式(应用内按剧集购买)之外,有了第三种选择。具体表现为,一部短剧会从中间某一集开始出现两种解锁模式,可选择看广告免费解锁和购买短剧卡解锁。

无独有偶,快手紧接着面向上游内容制作方推出了全新的商业变现模式 “付费短剧会员”。用户开通会员后可在对应期限内免费观看数千部短剧,3 天、7 天、30 天的会员卡优惠后价格分别为 2.8 元、4.8 元、15 元。

▲ 图/快手截图 

只要商业模式的借鉴与融合尚未停止迭代,一个行业的格局都有可能再次被颠覆。

事实上,早在红果的免费模式成为主流之前,电商平台便盯上了短剧类型内容的流量价值。当付费观众还在短视频平台上付费一集一集地观看时,拼多多、淘宝、京东,甚至是美团都不约而同地上线了优先级略有不同的短剧内容。免费观看换取的流量可以通过电商购物的形式变现,理论上行得通,却顶多只能算是锦上添花。

百度的下场试探,则在一开始就瞄准了自身平台的流量分发价值,可以与付费短剧进行嫁接。

2024 年初,百度资深副总裁、MEG 负责人何俊杰的一季度 OKR 中,短剧是作为 O1 的第三个 KR 出现。具体内容为:抓住春节机遇,跑通短剧分发和用增通路,形成百度刷剧认知,完成用增新户逻辑重构,DAU 达 xxx 亿,时长增速跑赢大盘(进取型)。不过在实际落地过程中,用户侧的体验与在电商 APP 中观看短剧无异,就是入口太深,凭运气刷到后也不容易养成习惯。

据光子星球了解到,百度短剧对标抖快后,具体运营策略经历了多次摇摆,几乎每个季度都会调整一次方向。商业模式上,从起初的付费,改为免费,后来又改为付费。

好在赛道的红利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操作层面的失误。在前不久的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百度短剧公布了过去一年的成绩数据:百度 APP 视频消费时长增长 15.6%,可分发的短剧视频超 2.6 万,短剧创作者超 1400 个。

可圈可点的成绩,坚定了百度大踏步赶场的决心。只是内容行业的底层逻辑,仍是上游供给侧的较量,用户永远会跟着最优质的内容在不同平台之间迁徙。

百度、优爱腾等平台联合生态伙伴发起的各种创作计划,也是为硬刚红果等先发者,近乎垄断制作方资源的一种方式。

横竖之争刚开始

短剧走出的 “龙傲天” 与 “玛丽苏”,就等于下沉市场的流量密码,付费意愿和能力都更强的城市中产用户,需要的则是更加优质的内容。

中国传媒大学视听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晖认为:“微短剧的未来,既需要快,以抢占先机,更需要慢,以沉淀价值。” 回归内容为王的主赛道时,优酷等长视频平台反而获得了一次后发先至的机会。

这也是为什么短视频平台的短剧内容多以原生的竖屏内容为主,而长视频平台在追赶时,大多会从横屏内容切入。反映到商业化路径上,二者其实有着大相径庭的区别。

竖屏短剧可以先与平台合作进行付费观看,在首发期过后再转入免费模式长期通过广告收入分账。横屏短剧则沿袭了优爱腾过去长期以来制作网络大电影、网络电视剧的先垫资、后验收模式,最终依据会员播放时长进行分账。

不过,横竖屏短剧看似差异化的竞争,本质上还是在争夺同一用户的有限注意力。短剧的精品化之路已经在行业内开启过一段时间,但基本上还是局限在服化道等硬件投入的升级,或是科幻、文旅、社会等高成本题材的切换。

快周期、以量取胜的商业模式框架,决定了剧本打磨、分镜拍摄等最能体现内容质量上限的环节,所以在容易赚到的利润攫取殆尽之前,短剧团队和分发平台必须做出部分牺牲,否则短剧内容的向上卷只能成为空谈。

另外,在国内的红海一片哀嚎之际,短剧出海不失为另一个选择。《2024 年中国短剧出海行业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22 年 8 月到 2024 年 6 月,已有 100 余款海外短剧应用上线,累计下载量 1.48 亿次,总内购收入达到了 2.52 亿美元。

▲ 图/短剧自习室 

当然,制作方可以灵活地选择买方市场,优酷、百度等内容或分发平台,仍必须在主要阵地上短兵相接。长视频平台多年积攒下的正剧制作班底,可以尝试降维转型短剧内容;互联网大厂拥有更深厚的技术底蕴,比如百度的 AI 能力就可以在内容制作层面进一步降本增效,为创作者生态加柴添薪。

同时,不容许二者忽视的是,内容行业的马太效应在网文、音乐等多个赛道已经验证了数次。先一步抢到用户,跑通变现路径的平台,自然有底气和资格笼络更多头部的制作方资源;后加入战场的玩家,除了快速追上前人步伐,还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站稳脚跟后再徐徐图之。

一场短剧世界大战,以免费模式与付费模式的鼎立格局结束,而第二场短剧世界大战,才刚刚开始。

参考资料:

中国企业家杂志,《优酷紧急 “变短”》

光子星球,《百度赶上了短剧 “末班车” 吗?》

卡思数据,《2025 年,短剧换种方式 “收钱”》

第一财经,《短剧出海爆发式增长,爆款 20 万成本撬动 3500 万收入》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organization.

The views expressed herein are solely those of the author and do not reflect the stance of the platform. The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investment reference purposes only and shall not be considered as investment advice. Please contact u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content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plat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