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华尔街
2025.04.18 07:43

特斯拉关税下股价走势全面解析!应该寄希望于 Q1 业绩吗?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弹性丧失的特斯拉

特斯拉$Tesla(TSLA.US) 自 4 月 9 日大阳线同市场一起拉升后,后续 4 日表现乏力,均收盘于 252 处左右,表现为横向震荡,同期英伟达$NVIDIA(NVDA.US) 、谷歌$Alphabet(GOOGL.US) 、苹果$Apple(AAPL.US) 、微软$Microsoft(MSFT.US) 与标普 500 $SPDR S&P 500(SPY.US) 等均拉升回 4 月 9 日顶端过,特斯拉的表现明显不尽人意,弹性明显丧失,弱于大盘与普遍科技厂。

其中原因包括:

①虽然川普暂缓对国家的对等关税 90 天,但原本的 25% 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关税仍是汽车厂商的拦路虎。

②特朗普没有停止对中国的关税,甚至还加大报复了关税。

因此,不管是特朗普带来的 “市场利好” 还是 “关税升级”,对于特斯拉来说都是打击。

 

中国于特斯拉的重要地位

特斯拉 37% 的销量在中国。2024 年特斯拉全球交付 1,789,226 辆,中国零售销量约 657,000 辆,占比 36.7%,而这个数据在第四季度高达 39.73%。

特斯拉 40% 的产能靠中国。上海超级工厂设计年产能为 100 万辆(Model 3 和 Model Y),2024 年产量约 916,660 辆(包括出口),而拉全球总产能约为 250 万至 300 万辆(包括上海、弗里蒙特、奥斯汀和柏林工厂),占比约为 36% 至 40%

特斯拉北美工厂约 20-30% 的零部件来自中国。彭博社和路透社报道,特斯拉北美工厂的零部件中,约 20% 至 25% 来自中国主要集中在电池和电子模块。供应链分析机构 IHS Markit 估算,中国零部件在特斯拉北美生产的 Model 3 和 Model Y 中的占比约为 25% 至 30%。

网传 Optimus 的所有致动器(actuators)都来自中国。虽然不可考,但是中国在供应链中确实处于绝对的优势,中国的机器人供应链在电池、传感器和电机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约 70% 的全球机器人零部件供应链由中国控制。而 Optimus 等机器人的低成本目标依赖于高效供应链。

近日 4 月 16 日消息表示,由于美国提高了对中国商品的关税,特斯拉现在已经暂停了从中国向美国出口 Cybercab 和 Semi 电动卡车零部件的计划,因为关税税率远高于计划导致发货被迫搁置。

 

关税是阻碍特斯拉动力的核心原因

高盛表示汽车制造商很难将成本完全转嫁给消费者。而且中美贸易争端升级,也会在特斯拉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进一步萎缩,给予比亚迪龙头和新生新能源车厂的扩张空间,而美国本土的特斯拉也在进一步下滑,作为占全美销售 1/3 电车市场的加州,特斯拉的份额跌破 50% 至 43.9%,注册量同比下降 15.1%。

 

即将到来的业绩是近期支撑的主力

特斯拉下周二(4 月 22 日)于盘后发布 2025 年第一季度业绩。

目前市场预期特斯拉 25Q1

营收 215.4 亿美元,同比增加 1.12%;

每股收益 0.37 美元,同比增加 8.24%;

特斯拉近期股价虽然拉升无力,弱于市场逐步向下,但仍然呈现出较强的支撑性,比如 252 与 241 支撑。

 

特斯拉的业务结构

收入来源占比:

汽车销售(占 77.0%):198 亿美元,同比下降 8%;其中监管信用收入 6.92 亿美元,占汽车收入 3.5%,同比增长约 70%。

能源存储与发电(占 11.9%):30.6 亿美元,,同比增长 113%。

服务及其他(占 10.9%):28 亿美元,同比增长 31%。

储能业务上,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已于 2025 年 2 月 11 日正式投产,开始生产 Megapack 储能电池。2025 年第一季度进入产能爬坡阶段,预计年产 1 万台 Megapack,相当于约 40 GWh 的储能容量。储能业务一直是特斯拉业绩中表现优异的成员,但是在上次业绩是处于特朗普交易的退火期,当时市场还无波澜,但在目前股价腰斩之后,若有更加出色的表现影响将更大。

特斯拉依旧以销售汽车业务为主体,占比 77%,是基本面的主体,而热点上有人形机器人,在 FSD 并无进展的情形下两者都同时受到中美争端的影响,因此本次特斯拉的 25Q1 业绩颇受挑战。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organization.

The views expressed herein are solely those of the author and do not reflect the stance of the platform. The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investment reference purposes only and shall not be considered as investment advice. Please contact u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content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plat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