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能-烟烟
2025.04.18 01:26

特斯拉 vs 比亚迪纯电车型:2025 年一季度销量数据后面的行业风向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

芝能汽车出品

2025 年新能源汽车开局良好,1-3 月销量分别达到 70.2、65.3 和 96.5 万辆,与 2024 年同期相比增长不少。
 

当然我们集中研究纯电动汽车部分,这个细分市场很关键其中 1 月-3 月的纯电动汽车销量分别是 38.8 万、41.7 万和 63.4 万,合计 143.9 万。

 

而特斯拉的销量 13.48 万辆,比亚迪纯电销量 27.84 万辆,加起来大概在 41 万,大约是整个纯电动市场的 28.7%。
 


 

 Part 1

​特斯拉和比亚迪在中国市场表现

 

● 我们来看看两家企业的表现,特斯拉和比亚迪的情况

 

◎ 1 月,比亚迪纯电销量为 6.3 万辆,特斯拉为 3.37 万辆;

 

◎ 2 月,比亚迪纯电销量增长至 8.42 万辆,特斯拉为 2.93 万辆;

 

◎ 3 月,比亚迪纯电销量进一步攀升至 13.12 万辆,特斯拉为 7.18 万辆。

 

◎ 1 - 3 月比亚迪纯电车型累计销量达 27.84 万辆,特斯拉累计销量为 13.48 万辆,这里是 2:1 的关系。

 

 

● 特斯拉在华销售主力车型 Model 3 和 Model Y 表现各有特点。
 

◎ 2025 年年初 Model 3 销量有明显增长,1 月 0.8 万辆,2 月 1.94 万辆,3 月 2.52 万辆,
 

◎ Model Y 在 2024 年销量 3 月达到 4.66 万辆,同比增长 17.7%。

 

特斯拉销量有增长,但与比亚迪等竞争对手相比,市场份额增长面临压力。
 

 

当然我们可能也需要把比亚迪的纯电动销量结构整理出来。

 

 

● 小型车:这块是主力,有 2 万级/月的销量
 

◎ 海豚:7.98 - 12.58 万元价格区间,小巧实用,累计销量 22146 辆,城市通勤好选择。

 

◎ 海鸥:5.68 - 8.58 万元亲民价,凭借高性价比,累计销量 77591 辆,成为入门纯电热门之选。
 

◎ 元 UP:8.68 - 11.98 万元小型 SUV,灵活好开,累计销量 32236 辆,满足多样出行需求。

 

● 紧凑级:基本实现了月均 1 万的级别
 

◎ 秦 PLUS:9.98 - 17.38 万元紧凑型车,经济实用,累计销量 28766 辆,销量表现稳定出色。

 

◎ 元 PLUS:10.58 - 14.58 万元的紧凑型 SUV,空间与性能兼备,累计销量 39063 辆,受家庭用户青睐。
 

◎ 宋 PLUS:13.98 - 18.08 万元紧凑型 SUV,综合表现佳,累计销量 26451 辆。

 

● 中型和中大型 :这里销量有限

 

◎ 汉:16.98 - 23.58 万元中大型车,豪华舒适,累计销量 13507 辆,彰显品牌高端形象。
 

◎ 海豹 06GT:12.88 - 18.68 万元中型车,兼具运动与科技,累计销量 16391 辆,吸引追求个性用户。

 

◎ 宋 L:17.98 - 24.98 万元中型 SUV,造型时尚,累计销量 5262 辆,为年轻消费者带来新选择。

 

● 其他车型:涵盖多种车型,1 - 3 月累计销量 12724 辆


 

Part 2

​纯电的销量分析

我们从周度数据看可能更清晰,现在纯电明显有小型化的趋势,在特斯拉和比亚迪没有覆盖的市场,我们可以罗列出来:

 

● 吉利:星愿 8.15 万台、熊猫 Mini 3.2 万台,合计近 11.5 万台;
 

● 五菱:Mini EV 8.46 万台、缤果 3.45 万台,合计近 12 万台;

 

● 小鹏:Mona M03 4.86 万台;

 

● 长安:Lumin 3.1 万台。
 

在一季度,整个新能源销量在渗透率比较高的情况下,整个纯电的销量客观上出现了小型化的趋势。
 

从趋势来看,目前特斯拉除了往 Robotaxi 方向发展,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更明确的方向。

 

后续如何在纯电领域能有好的发展模式,我们还需要仔细探索,毕竟之前抄作业的对象特斯拉已经没有给我们更多的答案。
 



 

小结


 

纯电往代步(低价)和小型化的方向的趋势是很明显的,这个发展模式可能和我们当初的设想差距比较大。​​​​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organization.

The views expressed herein are solely those of the author and do not reflect the stance of the platform. The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investment reference purposes only and shall not be considered as investment advice. Please contact u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content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plat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