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研究社
2025.04.17 13:08

当 “世界工厂” 的货架转向国内,谁能接住这波 “反向海淘”?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工厂货柜从满载出口订单,到堆满退货标签,仅用三个月。” 这是广交会上一位玩具出口商的叹息,同时也揭开了当下国内外贸企业的集体焦虑。

近来,全球需求疲软、海运价格暴跌、海外通胀高企——曾经在出口上一往无前的 “世界工厂”,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验。

但就在最近,东方甄选正式启动 “外贸优品入驻” 专项行动,让更多优质外贸产品走进直播间;京东的采购经理们也拿着 2000 亿元的 “采购预算”,逐家叩击外贸工厂的大门;永辉超市则开通 “绿色通道” 完成 15 天极速上架,与供应链企业共同勉力。

这场由电商主导的 “反向海淘” 浪潮,正在颠覆传统外贸逻辑。当出口转内销从 “救急方案” 升级为 “战略赛道”,外贸优品又能否成为激活内需的 “新子弹”?答案或许就藏在当下。

外部驱动加市场倒逼,出口转内销的必然逻辑

近来给市场带来最大影响的美国关税政策收紧,直接冲击了依赖出口的外贸企业。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5 年第一季度,中国对美出口同比下降 12%,其中电子、机械等出口依赖型行业受冲击最为严重。

图源来自 pixabay 图库

与此同时,国内消费市场也正在经历从 “量” 到 “质” 的升级,消费者对高性价比、差异化的商品需求激增。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 10 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已超过 9 亿人。淘宝户用数据显示,其用户年均消费频次提升至 5.2 次,客单价环比回升 7.3%。这意味着,消费者不再单纯追求 “低价”,而是更愿为 “品质” 买单。

而这种供需错位催生了外贸企业转型的迫切性,此时电商平台则成为连接两者的关键桥梁。

政策端,中国商业联合会牵头表态支持 “出口转内销”,认为这将成为寻求新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市场端,京东、东方甄选等平台通过流量倾斜、佣金补贴和极速入驻通道,大幅降低外贸企业的试错成本。

例如,百度宣布将利用 AI 技术和平台流量优先扶持 100 万家企业出口转内销,开拓国内市场;苏宁易购针对外贸企业转内销的痛点,开通线上 “24 小时极速入驻通道”,免除保证金并简化流程,最快可实现 1 分钟开店。

此外,盒马、永辉超市等在内的多家零售企业也纷纷启动扶持计划,帮助外贸型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华润万家于 4 月 9 日正式推出四大举措助力外贸企业开拓内销市场;盒马发布公告称面向外贸企业正式开放 24 小时绿色入驻通道,后续还将上线 “外贸专区”。

美国关税政策的收紧与国内消费升级的双重变局,正在重塑中国外贸行业的生存逻辑。面对出口下滑压力与内需市场的品质化机遇,电商平台凭借流量、技术及供应链优势,迅速构建起外贸企业转型的 “缓冲带” 与 “加速器”。

从百度的 AI 技术赋能到苏宁的 “1 分钟极速开店”,从华润万家的四大举措到盒马的 “外贸专区”,平台间的多维竞争已从单纯流量扶持转向生态赋能。

这些创新模式不仅折射出电商巨头对外贸赛道的战略押注,更预示着下一阶段的竞争将聚焦于产业链整合能力与场景化运营效率,一场围绕 “外贸优品” 的生态战已悄然升级。

京东 “买手制”、永辉 “极速通道”,电商巨头圈地外贸赛道​

在这一趋势下,供应链效率或成为竞争焦点。传统外贸模式下,企业大多困于 OEM 代工的 “微笑曲线” 底端,利润被品牌方和渠道商瓜分殆尽。而电商平台正通过数据反哺和流量倾斜,帮助外贸企业完成 “惊险一跃”。

永辉的 “15 天极速上架” 与盒马的 “外贸专区” 均试图通过缩短流通链路,将外贸库存快速转化为国内市场的有效供给。而京东 2000 亿元采购计划则依托自营模式,直接消化外贸产能,避免低价内卷。

图源来自 pixabay 图库

从产品包装到售后服务,一场针对中国市场的 “基因重组” 正在发生。

深入来看,电商平台的外贸扶持策略已超越简单的流量扶持,转向更深层次的生态构建。直播电商成为核心战场,东方甄选通过 “透明工厂” 溯源直播,将外贸企业的生产实力转化为品牌信任。

此外,平台型电商还可以通过 “文化 IP+ 场景化营销” 来破局。以东方甄选为例,平台可以将外贸产品嵌入 “意大利厨房美学”“北欧极简生活” 等主题直播间,从而挖掘市场潜力。

而零售型电商亦可以通过重资产投入砸穿供应链。此前,京东物流为欧洲综合物流服务商 MW Logistics 所改造的自动化仓库,通过引入 AGV(自动搬运车)等,为其提升运营效率 250%,降低人力成本 60%。

这种 “保姆式赋能” 正在改写行业规则。当永辉还在为中小厂商提供 15 天上架服务时,京东已开始用物流效率构筑护城河。

生鲜电商则步入极速响应的 “窗口期争夺战” 中。以盒马为例,其 “外贸专区” 就藏着另一层野心,正试图将进口生鲜的国内上市周期进一步压缩。

技术赋能方面,各大平台开始向产业链上游渗透。例如,苏宁的 “反向定制支持” 通过消费数据分析,帮助外贸企业调整产品设计;百度的 “慧播星数字人计划”,以 AI 技术降低直播门槛,覆盖百万企业。

从供应链提效到技术赋能,电商平台对外贸转型的介入已从 “渠道替代” 演变为 “生态重构”。无论是永辉、京东,还是东方甄选,本质皆在于打破传统外贸的 “微笑曲线” 困局,通过数据反哺、场景化营销与供应链穿透,将外贸企业从代工枷锁中解放。

而技术赋能的纵深推进更昭示着,这场转型不仅是商品流通的优化,更是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链路数字化跃迁。

“东风” 已到,外贸优品或催生电商 “新物种”​

当平台型电商以 “文化 IP+ 场景化营销” 挖掘细分需求、零售巨头纷纷加入改写行业规则时,一个更深刻的命题浮出水面。

在大环境的 “东风” 与技术赋能的双重催化下,外贸优品能否突破传统电商模式,催生出融合柔性供应链、即时响应与全球化品牌的 “新物种”?

答案或许就藏在下一阶段的产业实践中——当政策红利与技术创新叠加,外贸转型的终局可能不仅是企业自救,更将重塑中国电商的底层逻辑。

当下,跨境供应链的 “中国新解法”,以天猫国际为例,其或可尝试 “国内下单、保税仓直发” 模式。当消费者购买外贸优品时,系统自动匹配保税仓库存,实现 “次日达”。

这种 “境内关外 + 内需市场” 的叠加效应,得益于技术加持正在模糊内外贸边界,催生出 “全球供应链 + 本土化服务” 的新物种。

图源来自 pixabay 图库

其次,两者间的数据壁垒也不容忽视。外贸企业长期依赖 B 端订单,对 C 端消费趋势敏感度较低。这样一来,如何将数据转化为可执行的营销策略,仍需企业与平台深度协同。

以京东为例,其推出的 “智能定价系统” 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分析市场供需关系、竞品价格及用户行为数据,实现了商品价格的动态调整,既保证了利润空间,又提升了用户体验。据统计,该系统上线后,京东平台的商品转化率提高了 15%,用户满意度也显著提升。

再者,对外贸工厂来说回归内需市场既是一场反向渗透,也需要二次进行 “品牌觉醒”。许多外贸产品品质过硬,却缺乏国内市场运营经验,同时品牌认知度也明显不足。从 “贴牌代工” 到 “自主设计”,外贸企业需借助电商渠道完成品牌化跃迁。

对此,东方甄选的 “透明工厂” 直播与永辉的 “推广扶持” 试图通过场景化展示解决信任问题,而京东的商家培训计划则瞄准运营能力短板。

最后,随着欧盟碳关税倒逼供应链升级,电商平台可将 ESG 标准嵌入选品模型。未来,没有绿色认证的外贸优品,或将失去 “入场券”。

当全球贸易链的震荡与内需市场的觉醒形成历史性交汇,外贸优品正从 “出口受阻” 的被动困局中破茧而出,成为撬动中国电商进化的新杠杆。

从京东的 2000 亿采购到永辉的 15 天极速上架,从东方甄选的透明工厂直播到盒马的保税仓直发模式,这场由电商平台主导的转型浪潮,已从单纯的库存消化演变为一场涵盖供应链提效、技术赋能与品牌再造的生态革命。

这场转型的终局,或许不仅在于救活一批外贸工厂,更在于以 “外贸优品” 为支点,重构中国电商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全链路价值。

作者:江河有堤

来源:港股研究社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organization.

The views expressed herein are solely those of the author and do not reflect the stance of the platform. The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investment reference purposes only and shall not be considered as investment advice. Please contact u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content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plat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