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映恩生物为例,解密新规后港股打新中签机制

自从港交所 3 月 20 日推出限制最大融资倍数(10 倍)的新规后,$DUALITYBIO-B(09606.HK) 应该是第一只上市的热门股。(江苏宏信盘子太小,正力新能没啥热度,不算)
那么再次恭喜参与了的兄弟姐妹们,80% 中签率,最高涨幅 130%,闭着眼睛出货都能赚一波。
除了赚钱,我想大家同样也很关心中签率的问题,新规的实施是否如之前预料的一般,大户满嘴流油,散户彻底完蛋?跟之前相比是否都拥挤在了甲组?
警告:今天的货很干,请自备饮料。
一、对照组:$GUMING(01364.HK)
依稀记得初中科学老师的谆谆教诲,控制变量法是一种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科学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研究实验中。欲用此法,首先要选择一个对照组。
综合来看,今年 2 月上市的古茗是比较合适的,以下为两者的比较:
此外,还有个最重要的点,这两只票在招股期间都有较大争议,古茗是受此前奶茶股全破发,且奶茶业走低的影响,映恩生物则是遭遇大盘动荡及美国相关风险。不过这两只票均在最后一天出现大额孖展偷跑,综合来看,性质比较相似。
然古茗的配货方式很奇葩,甲组基本全 5 手,乙组基本全 60 手(跟隔壁美股学的五股丰登是吧),不太具有参考价值,但不碍事,我们重点从组别人数、拥挤度来分析中签率。
基本逻辑为,如果某个档位区间人数异常之多,那么这个区间中签率会明显较低,反之则较高。
二、融资申购的人更多了,券商赚了
首先,说一个重要假设,申购 1-2 手的参与者为自有资金现金打新,申购 2 手以上的为融资打新,且融资比例方面,古茗统一按 50 倍计,映恩生物则为 10 倍。
首先,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新规后,现金打 1-2 手的人数明显下降,映恩生物相较古茗,采用现金打新策略的人下滑 11.5 个百分点。
很好理解,限制孖展倍数后,很多人觉得甲组会很拥挤(我之前也是这么想的),于是原本用现金打的,这次杠杆拉满,生怕中不了签。
映恩生物总参与人数 25720 人,11.5% 就是 2978 人,假定现金申购免费,融资打新收取 100 元手续费,那么券商们就多赚了 29.8 万。
别看只有不到 30 万,这只是映恩一只,每年上市的新股有辣么多呢~
三、甲组并未出现明显拥挤
实际上,甲组远没有想象中拥挤。
古茗甲组参与人数为 94.37%,映恩生物则为 95.77%,无统计学显著差异,后者仅比前者高出 1.4 个百分点。
总融资额 100 万以内的档位,映恩高出 10.8 个百分点,100-500 万档位,映恩高出 2.7 个百分点。
结论就是,新规导致原本 1-2 手的现金参与者大量流入中甲,中甲拥挤度提升,性价比下降,如果你有 2 个户 40 多万,选择现金 + 甲尾的组合可能比 2 个中甲更具性价比。
四、顶头锤高处不胜寒
乙组除了总占比高于之前预期外,变动基本符合预期,乙头和中乙占比略有下降,中乙基本持平,大抵是因为从乙尾退到乙中的人,和从乙中退到甲尾及乙头的人基本持平。
不过乙头就很有意思了,占比直接少了一半,从个数看,古茗 44 签顶头锤,映恩只有 18 签。
那是不是说顶头锤就无脑冲呢?
江苏宏信一手中签率 3.91%,甲尾中签 12 手,乙头中签 587 手,是甲尾的 49 倍,乙三中签 754 手(没人打顶头锤),特别离谱。
但如映恩这种热度较高的票,如果你把顶头锤的钱(按 10 倍杠杆 777 万算)拆成两户各打 3500 手,那么你可以多中 47 手。
也就是说,想要多中签,能上乙就上乙,上乙后还有富余,遵循红鞋机制多个账户平均分配(注意与甲组的区别)。不过,对于热度没那么高的小票来说,上乙需警惕塞货风险。
五、散户参与者 “付费意愿” 明显提高
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按融资额倒推回参与者实际支付的金额后我发现,古茗实际出资2 万以内的参与者占比高达 94.2%,而映恩只有 62%。
而实际出资额在2-10 万之间的,古茗占 6.2%,映恩则高达 25.3%。
由此可见,新规带来的 “不中签焦虑” 效果拔群,把股民兜里的钱往外掏出来许多。
六、总结
复制粘贴一遍结论吧。
1. 甲组并未预期中拥挤;
2. 中甲拥挤度提升,性价比下降,选择现金 + 甲尾的组合可能比两个中甲更具性价比;
3. 能上乙就上乙,遵循红鞋机制多个账户平均分配;
4. 对于热度没那么高的小票来说,上乙需警惕塞货风险;
5. 是时候把小金库里的钱拿出来了。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organization.
The views expressed herein are solely those of the author and do not reflect the stance of the platform. The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investment reference purposes only and shall not be considered as investment advice. Please contact u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content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plat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