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u Chengdong asks the industry, "Resurrecting from the dead"


作者 | 柴旭晨
編輯 | 張曉玲
去年一戰成名的華為問界,今年前 8 月卻啞了火。就在人們以為這個品牌趨於沉寂之時,餘承東力挽狂瀾,以一款新車、一場發佈會作為開端,5 萬台大定,讓問界起死回生,重現輝煌。
10 月 6 日,問界發佈了新 M7 破 7 千台的日訂單海報。此前一天為 3500 台,兩日破萬。至此,該車首銷不到一個月,訂單已經超過 5 萬台。
這樣的成績,抵得上不少新勢力兩三個月甚至半年的銷量。顯然,搶走了車市金九銀十風頭的新 M7,成了大爆款,或許連餘承東都沒想到市場反應如此熱烈,“創造奇蹟了!” 他興奮地表示,起死回生,真不容易。
可以説,這次新 M7 的爆紅是一雪前恥,訂單量不僅高過今年全年整個問界品牌,並且還超過爆火的競品理想 L7 9 月 4 萬台的訂單量。
問界從泥濘中站起,再次回到了新能源汽車的舞台中央。而餘承東能帶着這個品牌和華為智選車模式走得多遠,或許在 9 月底他升任華為汽車 BU 董事長之時,已經有了答案。
重生
回看今年前 8 月,問界的銷量一直蔫頭耷腦,徘徊在 3-5 千台上下,即便在 4 月推出了改款的智駕版 M5 也沒有帶來多大的波瀾,前 8 個月總銷量不過 3.3 萬台。
而其中,老款 M7 最低時僅月銷 432 台,幾乎沒有了存在感。
這在蔚小理等新勢力月銷接連 “破二”、“破三” 的襯托下,顯得尤為扎眼,與一年前狂攬 7.6 萬台業績的高光時刻相比,更是少了神氣。
對於問界銷量如此巨大的波動,餘承東在 7 月的內部交流會中坦言,因經驗不足閲歷不夠走了一些彎路,接下來要在零售、服務、交付等方面優化用户體驗。
餘承東認清了市場現實,與賽力斯一起豪擲 5 億元,針對性補足了老款質量安全、智駕缺失等各種短板,還用鴻蒙生態進行了強化,同步增添了市場需求度更高的 5 座車型。
在清研華科新能源研究院分析師張抗抗看來,華為問界開始重視 “造車” 本身了,如得房率概念、DATS 電控技術,分別對應的是整車技術與三電技術。這是充分調研市場後對用户需求的重新理解和調整。
更關鍵的是,經歷了動盪的上半年後翻篇心切,新 M7 在重金升級的同時,售價還降低了 4-5 萬元,探到了 24.98 萬-32.98 萬元區間,並且在 10 月 7 日前,還有額外 3.3 萬元的權益優惠。
這相當於切入了理想 L7、蔚來 ES6、Model Y、比亞迪唐等明星產品的腹地,並且在空間和價格上更有優勢,壓力直接給到了友商一邊。
此外,華為 Mate 60/Mate X5 系列熱度空前上漲,也為問界引了流。國金證券表示,這在一定程度上帶動問界進店量、訂單數暴漲。
新 M7 如此強勢地成為爆款,超出了市場和華為內部的預料。新車發佈後,賽力斯的股價也從 9 月 12 日的 43.4 元/股,漲至 9 月 28 日的 55.7 元,漲幅近三成。
鑑於此,餘承東賦予了新 M7“承擔今年三成以上銷量” 的重任。華為內部人士直言,新 M7 是其下半年最大的押注,將左右問界今年的走向。
問界拿到了消費者們湊來的 “復活卡”,若能持續發揮,在年末的月交付量有 “彎道超車” 蔚來、小鵬、極氪等,甚至衝刺挑戰理想的可能。
幸福來得似乎很突然,而接下來賽力斯的產能如何快速匹配,才是問界能否重生的關鍵。
挑戰
新 M7 收穫 5 萬大定的同時,考驗的更是產能與交付。作為華為問界的代工廠,賽力斯責任重大。
在新 M7 發佈當天,餘承東提到,為問界品牌建設的全新鳳凰工廠,連同兩江智慧工廠年產量將達到 30 萬輛。其中,M5 主要由兩江工廠生產,而 M7 則主要由年產能 15 萬輛的鳳凰工廠生產交付。
而為了消化數萬訂單,賽力斯已經着手開始加快排產。
華爾街見聞獲得的一份賽力斯 “供應鏈供應能力保證部” 文件顯示,新 M7 於 10 月 5 日完成第一階段 450 輛/天的產能建設,並且根據市場需求,賽力斯二工廠(鳳凰工廠)將於 11 月 1 日,按 750 輛/天的計劃排產 M7,為此賽力斯方面要求供應鏈企業按此保供。
以此計算,新 M7 的產能最多在 10 月釋放 1.39 萬台,到 11 月後爬升至 2.25 萬台。這就是説,今年剩下的三個月,都要處理這一個月累計的訂單量。接下來 10 月下旬至 12 月的訂單,可能要排到年後了。
這也意味着,新 M7 交付週期將被拉長。
問界銷售人員透露,目前下定的新 M7 根據版本、配置不同排產時間稍有差異,基本都需要 8-10 周,“再晚幾天下單可能要排產到明年初”。
接近賽力斯的人士也對華爾街見聞坦言,“新 M7 訂單很多,交付壓力大得很,產能和供應鏈都在承壓,今年可能難以消化完年內的訂單”。
雖説大定用户很少出現棄單情況,但若產品交付週期過長,後續市場銷售也難免會受到影響。有理想銷售透露,部分門店為 “拉攏” 問界用户購買理想車型,已經開始為其報銷(購買問界的)定金。
而除了如何消化這 “幸福的煩惱” 外,餘承東還要面對市場的另一拷問,問界新 M7 的火爆,是否能持續?
當前,新能源汽車的市場競爭仍然激烈而殘酷,價格成為最有力的武器。
在國慶節期間,理想就推出了最多 3 萬元的購車優惠;小鵬也祭出了改款 G9,價格從 30 萬 + 降到 26 萬 + 的小鵬新款 G9,上市半個月也收割了 1.5 萬餘台訂單;嵐圖在改款 “降價” 6 萬元後,9 月的交付量也破了 5 千台;此外,Model Y 也在假期悄悄更新,加量不加價。
“要麼流血降價,要麼流淚丟量”,在業內人士看來,價格戰已成為車圈的生存法則。只有拿到銷量才能活下去,才能有現金流。
隨着新 M7 的 3.3 萬元的預定優惠止步於 10 月 7 日,並且 Mate 系列熱度也將回歸常態,新 M7 這一輪銷售熱潮能否維繫,還要繼續觀察。
可以確定的是,問界的重新爆發,是餘承東和華為在汽車領域必須贏下的一戰。
下半年,他手裏還有問界旗艦 SUV M9 和、轎車智界 S7 兩張王牌,並且餘承東治下的智選車業務,也綁定了奇瑞、江淮、北汽等合作伙伴,造車軍團持續擴張,覆蓋轎車、SUV、MPV 等品類。而他的野心,是要創造出一個月銷 10 萬輛規模的汽車軍團,在市場佔據一席之地。
同時,在 10 億美元的年投入強度下,作為曾經手機業務的補充,華為汽車 BU 也開始了盈利壓力的倒計時。
新 M7 的突圍,是餘承東 “造車夢” 一路長虹的跳板。走出 ICU“活過來” 的問界,必須穩妥交付,承接好這一波來之不易的熱度。
曾為問界許下年銷三十萬目標、夢想做到汽車行業第一的餘承東,鋭氣仍在。這一次他能不能像攻下手機市場那樣,再次帶領問界打下華為在汽車領域的江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