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 800 億港元!港股天量回購潮持續,南向資金也加速入場,底部近了?

有分析師樂觀認為,目前很多港股估值都處於被壓制狀態,從基本面來説,阿里巴巴、騰訊等核心公司業績已經觸底反彈,整個互聯網的整改階段性結束,今年上半年這些科技公司的營收、淨利潤均已恢復穩健增長,並開啓新一輪增長指引——人工智能。
港股今日震盪走低,截至午盤,香港跌 1.04%,跌 1.71%。AIGC、汽車、製藥等行業或概念板塊跌幅居前;航空貨運與物流、飲料等板塊走高,物流股活躍。繼昨日大漲近 30% 後,今日跌超 8%,百度集團、跌超 4%,美團跌超 3%。

港股市場今年持續走低,恒生指數目前已較年初高點跌超 20%,今年以來累計跌幅超 13%,恒生科技指數也較年初高點跌超 20%,今年累計跌超 9%。整體來看,恒生各大旗艦指數除了恒生滬深港通 AH 股溢價指數以外,其餘均有不同幅度的下跌。
隨着香港股市繼續下跌,在港上市公司正在大力回購股票,以期提升估值。證券時報記者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港股回購金額已經達到 809 億港元,約為去年全年的 79%,這已經是港股連續三年加碼回購。
從歷史經驗看,港股回購激增時,恒生指數均處於底部區域。此外,南向資金今年也在加速流入港股,Wind 統計數據顯示,南向資金 9 月淨流入港股超 500 億港元,今年已經累計淨流入近 2700 億港元。
種種信號表明,港股似乎已處於底部區域,但對於現時是否值得佈局,綜合記者採訪來看,意見不一,對港股未來走勢也產生較大分歧。
港股天量回購潮持續
記者統計數據顯示,截至 9 月 28 日,港股今年的回購總額達到 809 億港元,約佔去年全年回購金額的 79%,去年全年回購金額 1024 億港元,2021 年回購金額 381 億港元,而 2021 年港股回購額從歷史節點來看,屬於十年高點。即意味着,港股連續三年都在持續加碼回購。
Wind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共有 156 家港股公司出手回購。從回購金額來看,“股王” 騰訊今年以來 86 次回購,回購金額合計 313.6 億港元,佔港股總回購額的 39%,其次為,135 次回購,回購金額 201.8 億港元,佔總回購額 25%,兩家公司合計佔總回購額的 64%。

回購金額排名前十的個股名單 數據來源:Wind
不過,記者統計顯示,整體來看,156 家出手回購的公司 “虧多賺少”,僅有 41 家回購均價低於現價。其中,賬面虧損最多的是友邦保險,回購均價是 80 港元,現價 62.9 港元,賬面虧損 43 億港元;其次是騰訊,賬面虧損 36.4 億港元;的回購賬面虧損 4.2 億港元;的回購賬面虧損 1.5 億港元。

回購 “浮虧” 排名前十個股 數據來源:Wind
恒指公司認為港股市場被低估
此前,恒生指數公司表示,2022 年高企的股份回購趨勢一直延續到 2023 年。預計 2023 年年度回購金額可能達到 929 億港元,是前 5 年年度平均水平的 3.9 倍。高水平的回購金額或能反映出企業認為其在香港上市的股票被低估,促使其在期內 “逢低買入”。
“企業回購股份的動機具體因其所處行業和公司狀況而有所不同,或與其資本架構、財務成本、現金水平等因素有關。一般來説,企業認為其上市股票正處於被低估的情況,並認為能夠在日後獲得有效重估,便會進行股票回購以支撐股價,改善財務狀況並提高股東回報。” 恒指公司稱。
行業研究策略分析師 Marvin Chen 向記者表示,回購增加意味着 “低估值和相對價值兼具”,此外也有補償和減輕股票拋售壓力的因素,例如和阿里巴巴。雖然回購可能説明公司董事認為自家股票很便宜,但也有可能是調整財務報表的一種手段,或者表明管理層缺乏如何使用資金進行擴張或多元化的思路。
不過目前悲觀情緒仍然籠罩港股市場,多位不願具名分析師向記者表示,雖然明知港股估值便宜,但投資者也擔心掉入到 “估值陷阱” 中,因為港股流動性如果沒有得到根本性好轉,再便宜的估值也不適合佈局。
2023 年前 8 個月,香港股市日均成交額為 1120 億港元,同比下跌 12%,目前低於長期的上升趨勢。對此,恒指公司認為,日均成交額下跌並不意味着港股失去活力,2023 年 8 月港股交易轉手率(成交額/市值)為 85%,可見市場交投仍然維持活力,尤其是恒生科技指數自推出以來的交易轉手率平均為 91%,比大市交投更為活躍。
也有分析師樂觀認為,目前很多港股估值都處於被壓制狀態,從基本面來説,阿里巴巴、騰訊等核心公司業績已經觸底反彈,整個互聯網的整改階段性結束,今年上半年這些科技公司的營收、淨利潤均已恢復穩健增長,並開啓新一輪增長指引——人工智能。
目前港股騰訊、阿里、百度、快手等互聯網公司都開始在大模型、自動駕駛、元宇宙等方面持續研發,正在搶奪下一張 AI 大潮的門票。
9 月 25 日,恒生指數公司也對外宣佈推出恒生人工智能主題指數,目的是追蹤涉及人工智能技術產業鏈的香港上市公司表現,其業務必須包含以下其中一項:1、核心運算資源:專用計算芯片、高性能計算機、雲計算、高速網絡等;2、 人工智能技術:機器學習、大數據、自然語言處理、數字 化、生成式人工智能等;3、人工智能應用:智慧生活、智慧城市、智慧醫療、智慧金融等。
恒生人工智能主題指數包含 40 只成份股,按照市值排名,暫且不納入互聯互通交易範圍,每季度面臨調整,每隻成份股的權重上限是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