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體化壓鑄引發汽車生產變革,特斯拉成本降 40%

Model Y 一體壓鑄後車身減輕 10%,生產時間減半,多家國內汽車製造商已經開始採用該工藝。
9 月 22 日,特斯拉 Model 3 煥新版實車在上海亮相,新車由上海超級工廠生產,得益於生產效率的提升,25.99 萬元的起售價已遠低於 BBA(奔馳、寶馬、奧迪)等同級別車型。同時,接近特斯拉的相關人士透露,特斯拉正加速創新,將一體化壓鑄技術升級到 2.0 版本,將電動汽車幾乎所有複雜車身底板零部件壓鑄成一個整體。
上海證券報記者近日獲悉,作為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重要創新成果,一體化壓鑄正推動汽車行業新一輪的生產變革。目前,從上游設備到下游整車,多家中國企業已經在這一創新產業鏈進行佈局,有望使中國汽車在車身輕量化、生產成本等方面獲得提升或優化。
“一體化壓鑄創新技術對汽車行業具有顛覆性。”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顏景輝分析,特斯拉新的一體化壓鑄有助於汽車實現輕量化,新能源車人工成本得到降低的同時,續航里程還能提高。
記者在上海浦東臨港的特斯拉超級工廠看到,這裏生產的特斯拉 Model Y 車型的後底板總成系統,已經成功採用一體化壓鑄技術實現快速鑄型。
“我們的超級壓鑄是重要的創新,在 Model Y 車型有非常淋漓盡致地體現。” 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結構與熱管理系統經理崔海倫説。
據崔海倫介紹,在特斯拉 Model Y 一體壓鑄的後底板車型上,原本散件被安裝集成為一個零件,生產效率得到大幅提升。相比傳統方式,車身系統節省重量超 10%。另外,成本也有非常明顯的優勢,得益於優化的結構設計以及材料回收利用成果,車的後底板總成系統採用一體壓鑄方式後,成本降低了 40%。
在節約成本的同時,生產時間也在大幅節省。2023 年 9 月 6 日,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第 200 萬輛整車下線。特斯拉有關人士介紹,特斯拉第一次完成 “100 萬輛” 的目標,上海工廠用了 33 個月,而這次從 “100 萬” 到 “200 萬”,只用了 13 個月。
特斯拉掀起的 “一體化壓鑄” 潮流已開始影響中國汽車產業鏈。在整車企業方面,國內汽車製造商已經開始主動加入這場 “生產技術革命”。
吉利汽車旗下的極氪汽車在智能化新能源車極氪 009 的車身就採用了一體化壓鑄。極氪研發人員介紹,在使用新技術後,新車消除了近 800 個焊接點,零部件數量減少 80 多個,重量減輕了 16%。新車變得更輕的同時,也消除了各種零件焊接時潛在的失效率。另外在安全性方面,整車的剛度得以大幅提升,在遇到衝擊時變形量減少 16%,同時彎曲剛度提升 11%,扭轉剛度提升 9.5%。
造車新勢力小鵬汽車新推出的 “扶搖” 架構則採用了國內目前唯一量產的前後一體式鋁壓鑄車身,前後一體壓鑄集成零件數 161 個,車身結構一次壓鑄成型,最大壓鑄力可達 1.2 萬噸。
上游零部件企業也在積極佈局一體化壓鑄領域。永茂泰負責人日前表示,公司後底板等相關汽車零部件產品正在與長安、奇瑞等準備做一體化壓鑄的車企進行前期驗證,目前還未進行大批量生產、銷售。
多利科技則於近日公告,公司擬在江蘇金壇投資新建 “汽車精密零部件及一體化底盤結構件項目”,計劃投資 30 億元。公司全資子公司近日收到國內某頭部新能源汽車製造商的定點意向書,提供一體化壓鑄後地板零部件,預計將於 2025 年開始量產。
博俊科技負責人近期表示,公司部分一體化壓鑄產品已完成試模及制樣,預計將於 2024 年四季度開始量產。另外,公司已為 AITO 問界品牌的新車 M9 批量供貨車身件。
對於產業鏈企業的積極佈局,中國工程院院士丁文江指出,包括新能源汽車在內的車身、底盤等大型結構件一體化、集成化壓鑄成型,將原本需要數十道鉚接、衝壓、焊接、鍛造成型的複雜工藝化繁為簡,減少加工工藝,減輕零件重量,實現成本降低,這也將成為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本文作者:俞立嚴,來源:,原文標題:《一體化壓鑄引發汽車生產變革 中國企業搶抓產業鏈機遇》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