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ve years ago, when Amazon and Microsoft encountered OpenAI one after another, the gears of destiny began to turn.

事後回看,亞馬遜未能抓住和 OpenAI 合作的機會,而將其拱手讓給競爭對手微軟,是受典型大公司病的掣肘。
OpenAI+ 微軟這對聯姻,堪稱如今美國科技界合作共贏的典範。憑藉對 OpenAI 和生成式 AI 技術的大手筆押注,微軟 CEO 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和 CTO 凱文·斯科特(Kevin Scott)成了硅谷人人豔羨的遠見家。
然而,科技媒體 The Information 最新的一則報道揭示,原本最有機會驕傲地引領這一波生成式 AI 浪潮的,並不是微軟,而是雲計算市場的領頭羊亞馬遜。
早在 5 年前,OpenAI 就曾向亞馬遜提出合作邀約,希望獲得 AWS 的雲計算資源支持,但遭到了拒絕,OpenAI 轉而投向微軟的懷抱。
龍頭的詛咒
事後回看,亞馬遜未能抓住和 OpenAI 合作的機會,而將其拱手讓給競爭對手微軟,是受典型大公司病的掣肘。
作為全球第一大雲計算服務商,亞馬遜實際上很早就已經開始接觸 AI 技術,它甚至還捐贈了一筆資金,推動了 OpenAI 的成立。
據 The Information 報道,2018 年,OpenAI 向亞馬遜拋出橄欖枝,希望能免費獲得來自 AWS 價值數億美元的算力額度,而不給亞馬遜任何股權。
知情人士稱,AWS 內部對 OpenAI 大膽的提議吃了一驚,但仔細權衡之後選擇了拒絕。原因是擔心如果把大量算力分配給 OpenAI,會影響其他客户。而且,這場合作對亞馬遜來説,除了一個支持創新的名頭,沒有什麼實質意義上的好處。
更重要的是,亞馬遜當時正在開發自己的機器學習平台 SageMaker,公司高層認為,亞馬遜有能力把 AI 技術攥在自己手裏,沒有必要和外部的初創企業合作。
直到 2021 年,亞馬遜仍然對自己的 AI 實力非常自信。The Information 報道還提及,2021 年,Cohere 和 Anthropic 也曾提出類似的合作邀約,希望 AWS 對它們進行股權投資,並提供雲計算資源,把自己的大模型整合到亞馬遜產品中。但 AWS CEO Adam Selipsky 和集團 CEO Andy Jassy 同樣選擇了拒絕。
反觀微軟,儘管當時同樣有龐大的 AI 研究部門,但 CEO 納德拉和 CTO 斯科特選擇力排眾議,向當時規模很小、技術也沒有得到大範圍驗證的 OpenAI 投資數十億美元、提供了大量算力支持。
尤其是 CTO 斯科特。
這位脾氣火爆、開會講到興奮處會説髒話的硅谷老兵,是納德拉改革微軟雷德蒙德時代陳腐保守文化的先鋒。
彼時的微軟,正因為錯過移動互聯網革命等機遇處於低谷之中。剛剛接任 CEO 不久的納德拉注意到,微軟有種閉塞的企業文化,在資源分配上偏愛內部創意,員工排斥通過收購進入公司的管理者。所以,納德拉決心讓出身領英的斯科特擔任微軟 CTO,負責監督微軟的研究部門,還為斯科特設立了 CTO 小班子,可以與公司各部門合作,幫助指導他們的技術戰略,對抗微軟的守舊風氣。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斯科特很快就意識到,雖然微軟多年來一直在構建大語言模型,但進度卻落後於谷歌、Facebook 等競爭對手。
所以,當 OpenAI 找上門的時候,他很快就説服了納德拉,把賭注押在外部小公司而不是微軟 AI 研究部門上面。2019 年,微軟向 OpenAI 投資 10 億美元,並在此後將投資金額追加到了上百億美元。
OpenAI CEO 阿爾特曼後來表示,他在谷歌工作時就認識斯科特,如果沒有斯科特,他不會做這筆交易。他認為,斯科特可以平衡 OpenAI 的 AGI 願景和微軟在盈利產品中融入 AI 技術的需求。
對於關鍵的算力資源,斯科特設立了一個 “能力委員會”,讓各個項目組相互競爭。每週,不同團隊的代表,都要向微軟高管陳述自己需要算力支持的理由,一位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的員工,將這些會議比作幼兒園的小朋友為爭搶玩具而打架。
競爭的結果顯而易見——微軟把性能最先進的 GPU 全都交給了 OpenAI。公司裏的其他團隊只能湊合着用。許多微軟研究院的員工尤其感到憤怒,他們發現自己的 AI 項目被擱置一旁,資源被削減,許多人因為沮喪而選擇離開。
值得一提的是,坐視 OpenAI 和微軟合作的 AWS 當時並不在意這件事情。據 The Information 報道,當時 AWS 內部根本瞧不上微軟 Azure,他們相信,谷歌雲才是 AWS 真正的競爭對手。
但不久之後,亞馬遜和 AWS 的高管們就笑不出來了。OpenAI 的 GPT 大模型所帶來的熱度遠超預期,吸引了大量亞馬遜的客户。有知情人士透露,2023 年 2-8 月份,AWS 的長期大客户、財務軟件服務商 Intuit 已將其在微軟 Azure 上的支出從每月幾千美元增加到每月幾百萬美元,主要是為了使用 GPT 大模型。
誰將主導雲計算的未來?
許多分析人士都相信,生成式 AI 熱潮,有望改寫雲計算市場的格局。微軟能借助 OpenAI,取代亞馬遜的龍頭地位嗎?現在下判斷還為時過早。
根據 Statista 的數據,AWS 在雲計算領域的是市佔率約為 32%,大幅領先微軟 Azure(22%)。一些 AWS 的高管認為,雲計算 AI 服務市場剛剛起步,AWS 有足夠的時間迎頭趕上。
上半年,亞馬遜推出了自己的 AI 服務 Bedrock 和 Titan,不過主要面向企業客户。
但據 The Information 報道,AWS 自研 AI 產品的競爭力非常有限,一位測試過 Titan 大模型的知情人士稱,Titan 相比其他 AI 創企的聊天機器人還差得很遠,這些自研服務很難吸引客户。所以亞馬遜也宣佈開放 AWS 生態,讓客户可以通過 AWS 使用 Claude 等 AI 聊天機器人。
AWS 合作伙伴 Triumph Technology Solutions 首席執行官 Victor Raymond 表示,雖然 OpenAI 是搜索革命中第一個進入市場的公司,但他認為亞馬遜的雲業務發展模式更出色。他認為,雲計算市場的關鍵在於讓企業使用自己的數據。
他解釋道:
“我認為 AWS 現在和將來真正的制勝法寶是利用自己的數據來利用這些大型語言模型。而 OpenAI 卻不給你這樣的機會......這正是 AWS 的制勝之處,它能夠細化你想做的事情。它的可定製性很強,而我們競爭對手的一些其他解決方案——Azure、谷歌——與 AWS 現在提供的解決方案相比,它們的可定製性就差遠了。”
亞馬遜對這種模式深信不疑,它制定了一項價值 1 億美元的計劃,幫助客户在自己的數據上開發和使用生成式 AI 工具。AWS AI 專家則提供免費的顧問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