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民,這次會加槓桿嗎?

長江證券指出,反直覺的是,歷史上商品房銷售的回升大都是在居民收入的低迷時期。無論是剛性還是改善性需求,都取決於居民對於長期的預期,而不僅僅是短期收入。
核心觀點:
1.政策頻出,無論是地產還是消費,似都希冀於居民加槓桿。但更為現實的挑戰是,大疫三年之後居民會加槓桿嗎?這究竟是居民的能力問題,還是意願?當下地產政策放鬆能否像過往那般遂如人意?到底是靠地產來拉經濟,還是得靠經濟才能穩住地產?
2.直覺上,居民收入決定了其住房等購買力。但反直覺的是,歷史上商品房銷售的回升大都是在居民收入的低迷時期,當期收入並非制約購房的決定性變量。無論是剛性還是改善性需求,都屬於居民的長期行為,其決策取決於對長期利率及預期收入的判斷。
3.過去一年尤其是疫情結束後,包括房貸利率在內的各類地產政策放鬆層出不窮,但效果似乎並沒有過往那樣立竿見影,本輪商品房銷售更與居民信心指數高度關聯。過去靠地產政策往往能拉動經濟,而本輪地產企穩更倚賴宏觀經濟尤其微觀主體預期的改善。
4.展望未來,地產新政之下商品房銷售的同比降幅有望收窄,近期看房熱度超季節性抬升對此已有預示。但從今年較為審慎的經濟增速目標來看,逆週期調節政策未必激進,加之微觀主體預期修復的漸進性,居民加槓桿行為及其引致的地產 “脈衝” 可能較温和。
正文:
政策頻出,無論是地產還是消費,似都希冀於居民加槓桿。但更為現實的挑戰是,大疫三年之後居民會加槓桿嗎?這究竟是居民的能力還是意願問題?當下地產政策放鬆能否像過往那般遂如人意?到底是靠地產來拉經濟,還是得靠經濟才能穩住地產?
一、 誰在主導居民加槓桿?
直覺上,居民收入決定了其住房等購買力。但反直覺的是,歷史上商品房銷售的回升大都是在居民收入的低迷時期。無論是剛性還是改善性需求,都屬於居民的長期行為,其決策取決於對長期利率及預期收入的判斷。
圖 1. 當期收入並非購房的決定性變量
過往,地產政策放鬆都會引致商品房銷售回升。然而去年以來,政策雖持續放鬆,但銷售依然趨弱,且與居民信心等非地產政策指標高度關聯。
圖 2. 居民信心更能解釋本輪購房行為
二、 這次居民會加槓桿嗎?
地產新政以來,居民購房意願確實在抬升,看房熱度明顯高於季節性規律,“金九銀十” 可能值得期待。“認房不認貸” 等政策或需要部分居民 “先賣一,後買一”,意味着需求釋放有個過程。
圖 3. 地產短期 “脈衝” 可期
一般情形下,地產對名義利率反應敏感;但若物價陷入低位時,實際利率高企,則會弱化名義利率下降對地產的拉動作用,美、日等都有類似歷史經驗。過去靠簡單的行業政策就能拉動地產,而本輪可能更倚賴整體宏觀經濟及微觀主體信心的改善。
圖 4. 預期如何改善?
初步預計,房地產政策仍處放鬆通道,目前放鬆程度已處歷史上較大水平(僅次於 2014-2015 年)。房地產銷售、投資當月同比降幅有望於三季度開始收窄,全年銷售額、投資累計同比約為-6% 至-8%。
三、 基本結論
一是政策頻出,無論地產還是消費,似都希冀於居民加槓桿。直覺上,居民收入決定了住房等購買力。但反直覺的是,歷史上商品房銷售的回升大都是在居民收入的低迷時期。無論是剛性還是改善性需求,都取決於居民對於長期的預期,而不僅僅是短期收入。
二是過去一年尤其疫情結束後,包括房貸利率在內的各類地產政策放鬆層出不窮,但效果似乎並沒有過往那樣立竿見影,本輪商品房銷售更與居民信心指數高度關聯。過去靠地產政策往往能拉動經濟,而本輪地產企穩更倚賴宏觀經濟尤其微觀主體預期的改善。
三是展望未來,地產新政之下商品房銷售的同比降幅有望收窄,近期看房熱度超季節性抬升對此已有預示。但從今年較為審慎的經濟增速目標來看,逆週期調節政策未必激進,加之微觀主體預期修復的漸進性,居民加槓桿行為及其引致的地產 “脈衝” 可能較温和。
本文作者: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戈,來源: (ID:wugenotes),原文標題:《居民,這次會加槓桿嗎?》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