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 "Giant" makes its debut at its peak? Whether ARM can support a valuation of 170 times depends on whether it can withstand the "Qualcomm tax".

華爾街見聞
2023.09.16 04:29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Arm 若成功針對終端產品收費,一年內將額外獲得 54 億美元營收。但如果 Arm 的漲價,促使下游的芯片公司鐵心尋找新的架構方案,或許就會有大量客户離開。

“不太賺錢” 的 Arm 在上市後,市盈率已達到驚人的 170 倍,質疑聲甚囂塵上,軟銀高呼,Arm 要用 “高通税” 的方式收費,未來營收將持續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但能否真能如其所願,新的定價模式下,效果又有多好或許還是個未知數。

週四,Arm 成功在美上市,成了投資者們最關注的 “新星”,上市首日即大漲 25%,盤中漲幅一度達到的 30%。但週五,Arm 股價下挫,收跌 4.47%,報 60.75 美元,市值達到了 623.33 億美元。IPO“巨無霸” 會遭遇出場即巔峯的困境嗎?

Arm 不太賺錢

ARM 讓全世界 99% 的智能手機都用上了自己設計的芯片架構,但卻不太賺錢。

ARM 營收來源主要分為許可費和版税,其中 40%為許可費,版税收入約佔營收的 60%。

授權收入指的是,其他公司在用 Arm 的架構設計芯片時,需要給一筆授權費。而版税收入則是芯片廠商把芯片賣出去以後, Arm 再進行抽成。

有媒體感嘆,Arm 的版税定價實在是低,可以稱為 “大慈善家”,按照 2019 年的數據, Arm 平均一個 CPU 的版税才 16 美分(1.1 元)。

在 2022 年,基於 ARM 技術的芯片總價值達 989 億美元,佔了近一半市場份額。但 ARM 的版税收入只有 16.8 億美元 ,佔芯片價值的 1.7%。這也是其市場佔有率高達 99%,收入和利潤規模卻不是特別大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由於基於 ARM 架構產品大部分是 MCU(微控制器),價格非常較為便宜;另一方面,ARM 是從芯片價格中抽成,而非針對終端產品收費,因此帶來的收入卻並不高。

作為對比,高通的創收手段也是 “收税”。以高通在 2010 年和蘋果籤的獨佔協議為例:高通每年支付蘋果 10 億美元,換取 iPhone 的獨家供應權;但蘋果向高通支付專利費:每台蘋果手機售價的 5%。

看到了高通的 “賺錢路子”,Arm 也眼饞了,宣佈徵收 “高通税”。

Arm 想漲價賺錢

在手機領域,有一個著名的 “高通税”(Qualcomm Tax),指的是高通的專利收費,不是按照手機使用的專利數量、價值等來計算的,而是根據手機價格按照一定比例來算的,手機價格貴,收的費就高,手機便宜,收的費就低

而這種收費模式,一直備受爭議,因此高通也曾被多個國家的反壟斷機構調查和罰款,但高通的模式依然不變,因為這樣可以利潤最大化。高通公司正是通過入場費,芯片和專利許可等方式的高額收費,成就了在收入和利潤上面的快速成長。

高通的定價模型是基於使用高通知識產權(IP)的整個設備的成本或售價的一定比例,而不僅僅是用於直接支持無線通信的組件。這意味着無論設備中是否包含了高通的無線通信技術,只要該設備使用了高通的任何 IP,都會按照設備的整體成本或銷售價格的一定百分比向高通支付許可費用。

顯然,Arm 看到了自己和高通市場地位的相似之處,2021 年 Arm 便嘗試採用類似的定價策略。

2022 年開始,Arm 下了最後通牒,説是要徹底改變收費方式。從 Arm 變更授權模式後的收費來看,以前授權費是收芯片價格的 1%-2%,現在改成了直接收終端產品價格的 1% ,基本約等於漲了 10 倍。

保守估計,在排除了蘋果手機外,Arm 若直接針對終端收費,對於高、中、低端這三個細分市場將分別收取:12 美元、6 美元和 3 美元。這意味着,對於非蘋果的高端智能手機,一年內 Arm 將獲得額外的 54 億美元的營收。

有分析師認為,Arm 在架構領域的主導地位讓其擁有可以靈活執行各種戰略的能力,收 “高通税” 的戰略可以讓 Arm 提高針對終端收取的銷售額,但前提是 Arm 這一定價策略會被市場接受。

會有人買單嗎?

Arm 在移動端當前不可撼動的地位來自 “生態”:即有多少下游客户願意採用 Arm 架構設計芯片。如果 Arm 的 “税率” 太高,促使下游的芯片公司鐵了心尋找新的架構方案,或許就會有大量客户離開。

從 2022 年,Arm 與高通的起訴案便可看出,大客户已經對 Arm 生態有所忌憚:Arm 指控高通未經許可使用 Arm 的知識產權,因是高通曾在 2021 年收購一家名為 NUVIA(從事 Arm 架構 CPU 開發)。收購完成後,Arm 希望與高通針對 NUVIA 產品重新簽訂授權協議以增加收費,高通顯然不願意。

兩大巨頭各執一詞,Arm 一度威脅高通將終止所有許可協議。儘管並且付諸實踐,但這顯然使得高通以及 Arm 所有的大客户,都開始對其有所忌憚。

業內人士分析,漲價會加速讓 ARM 的一些合作伙伴,逃離 ARM 生態,轉而擁抱 X86、RISC-V 等生態。

開源免費的 RISC-V 架構正虎視眈眈,不斷嘗試切入 ARM 的既有客户之中。

RISC-V 架構憑藉開源、精簡、模塊化的優勢,成為芯片架構領域的 “新秀”。RISC-V 的開源性質吸引了眾多企業的關注,尤其對於小公司和初創企業而言,可以更容易獲得芯片設計授權,從而降低成本。

ARM 也在招股書中提到,我們的許多客户也是 RISC-V 架構及相關技術的主要支持者。如果與 RISC-V 相關的技術不斷發展,市場對 RISC-V 的支持增加,我們的客户可能會選擇使用這種免費的開源架構,而不是我們的產品。

根本上而言,ARM 賺不了大錢,可能是因為產業鏈話語權不足。有分析指出,整個產業鏈中,最賺錢的還是控制軟件生態的芯片公司,它們直接決定了某款芯片在市場上有多大競爭力。

ARM 一直都處在中立的位置,架構標準對各大企業開放授權,導致其地位並不穩固。反觀其競爭對手英特爾,不但設計 IP,還擁有自己芯片工廠,並通過與 Windows 形成 Wintel 聯盟來壟斷生態,從而掌握產業鏈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