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ice prices soar! HSBC warns: This reminds people of the "2008 Asian food crisis"

滙豐指出,全球大米進口占消費比例自 2008 年食品危機以來增加了約四個百分點,“這意味着一個國家的供應中斷可能對其他國家產生比過去更大的影響。”
供應擔憂加劇,全球大米價格飆升至 2008 年以來最高水平,滙豐銀行警告稱,這可能給央行們抗通脹帶來更多阻礙。
滙豐銀行全球研究部首席亞洲經濟學家 Frederic Neumann 近日向客户發出了警告,指出當前的大米價格飆升與 2008 年的亞洲食品價格危機有相似之處,值得警惕:
“2008 年亞洲食品價格恐慌的記憶深刻......當時,由於消費者和政府爭先恐後地確保供應,一些經濟體的大米價格上漲迅速蔓延到其他市場,隨着買家轉向替代品,它也推高了小麥等其他農產品的價格。 ”
在 2007 年至 2008 年期間,正值國際金融危機肆虐全球之際,許多發展中國家同時受到了全球糧食危機的沉重衝擊。
糧農組織的食品價格指數(FFPI)從 2005 年到 2006 年增加了 12%,然後在 2007 年增加了 24%,而在 2008 年 1 月至 7 月期間,同比增長了約 50%。2008 年,穀物價格指數達到了峯值,相對於 2000 年,增長了 2.8 倍。
Frederic Neumann 指出,當前大米價格飆升,所引發的供應擔憂也有蔓延之勢,例如,印度購物者在 7 月從海外獲悉印度將實施大米出口限制後,紛紛在美國超市搶購大米。
亞洲的大米產量約佔全球產量的 90%。厄爾尼諾天氣現象在印度等主要產區引發了大雨和乾旱,印度已經實施出口限制以確保充足的國內供應,令全球米價 “火上澆油”。

Neumann 表示,全球大米進口占消費的比例在過去二十年內翻了一番,自 2008 年食品危機以來增加了約四個百分點。他説:“這意味着一個國家的供應中斷可能對其他國家產生比過去更大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