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 is more expensive than NVIDIA! What's the reason?

華爾街見聞
2023.09.15 10:33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流通股數量成關鍵,當然還少不了主承銷商高盛的 “全力以赴”。

創下今年最大 IPO 紀錄的 Arm,估值比英偉達還高。

週四,Arm 成功在美上市,首日即大漲 25%,盤中漲幅一度達到 30%,收盤後完全攤薄估值接近 680 億美元,是今年最大的 IPO 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Arm 在過去一年的利潤僅為 4 億美元左右,這意味着這家芯片公司的市盈率已經接近 170 倍,超過了英偉達的 110 倍市盈率。

IPO 材料顯示,Arm 截至 3 月 31 日的財年銷售額不到 30 億美元,下降約 1%,截至 6 月 30 日的季度銷售額下降 2.5% 至 6.75 億美元——僅為英偉達二季度營收的二十分之一;淨利潤還同比減少超過 50%,降至 1.05 億美元。

而今年以來,英偉達是美股市場當之無愧的明星公司。

背靠着雲計算公司們對人工智能芯片的大舉押注,英偉達最近一個季度的營收增長了一倍多,對於下一季度的業績指引同比還增長 170%,今年股價上漲 218%。

對於 Arm 的質疑聲一直存在。佛羅里達大學金融學教授、長期研究 IPO 的專家 Jay Ritter 説:

對於一家沒有成長型的公司,市盈率超過 100 是不合理的。

故事必須是 “公司將開發一些新的設計,重新啓動增長併產生利潤”。

到目前為止,Arm 的大部分收入來自版税,而且不提供硬件。這也給 Arm 帶來了高達 96% 的毛利率。相比之下英偉達最近一個季度的毛利率為 70%,而一年前的毛利率還不到 44%。英特爾和 AMD 的毛利率分別為 36% 和 46%。

然而,儘管版税能為 Arm 帶來持續的收入流,但 Arm 架構產品大部分是 MCU(微控制器),價格非常較為便宜;另一方面,Arm 是從芯片價格中抽成,而非針對終端產品收費,因此帶來的收入卻並不高,Arm 賺不了 “大錢”。

獨立雲技術分析公司 Futuriom 創始人 R. Scott Raynovich 説:

考慮到 Arm 的財務數據顯示這是一家增長乏力的成熟公司,給予 Arm 的估值高達行業平均水平的四倍似乎很奇怪。根據紐約大學的數據,半導體行業股票的平均市銷率為 5 倍。

流通股稀少

那麼,為什麼 Arm 的估值還能超過英偉達?

一個重要原因是,Arm 的可交易流通股數量稀少。

Arm 共有 10.3 億流通股,軟銀就持有了其中的 90%。而本次 49 億美元規模的公開募資還吸引來了蘋果、谷歌、英偉達、三星和英特爾在內的一組戰略投資者。

在軟銀和科技巨頭們的擠壓下,其餘機構投資者、散户投資者和交易員們之間可以獲得的交易量就更少了。

當可供交易的股票數量減少,公司股價出現大幅波動的可能性將上升——此前在納斯達克上市的 “越南特斯拉” VinFast 股價經歷了過山車式的波動,原因就是實控人潘日旺掌握了 99% 的股份,流通股僅有 1%。

不過,Arm 並未達到 Vinfast 的極端程度,週四的成交量達到了 1.27 億股,是納斯達克當日第五活躍的股票。

高盛的 “顏面之戰”

除了 Arm 自身,本次 IPO 的背後也少不了華爾街投行的助力。

華爾街見聞稍早時候曾介紹,Arm 的主承銷商高盛非常看重這一次 IPO,這一今年全球最大 IPO 如果成功,可能會重振低迷的 IPO 市場,為高盛及其同行帶來更多業務。

反之,如果出現失誤,都將繼續給 IPO 帶來寒意,並可能成為陷入困境的高盛首席執行官 David Solomon 的又一個污點。

由於高盛是美國六大銀行中最依賴投行業務的銀行之一,在去年美國 IPO 低迷之時,高盛的營收降幅在美國六大銀行中最最為嚴重。此外,Solomon 還需要面對高盛內部的分歧,一時間內外交困,焦頭爛額。

雖然以上挫折並未影響高盛在 IPO 排行榜上的地位,但它亟需一場勝利來平息外界質疑。

富國銀行分析師 Mike Mayo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這是高盛業務核心中的核心。期望很高,他們很可能會達到這些期望。如果他們達不到,將會出現比我們迄今為止看到的更多的問題。

Solomon 在本週巴克萊的一次會議上談到 Arm 和其他正在進行的 IPO 時説:

“我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對你們説,我們市場上有一些非常重要的 IPO。這是一個進步,我確信,如果這些 IPO 進展順利 (而且目前進展順利),就會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將更多積壓的 IPO 推向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