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is no longer far ahead.

華爾街見聞
2023.09.15 10:17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作者 | 黃昱

編輯 | 張曉玲

十五年前,當喬布斯宣佈 “One Last Thing”,掏出 iPhone 3G 的那一刻,宣告了移動互聯的時代,正式到來。

十五年後,蘋果的新品發佈會,已無法引發市場的狂歡,反而帶來大面積的失望。

“蘋果變得平庸了” 這種情緒,在 iPhone 15 發佈後達到了頂峯;疊加華為手機強勢迴歸,市場的擔憂更重了。

作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蘋果一直引領移動互聯時代,然而在顛覆汽車行業的特斯拉,或是投資人工智能的微軟面前,蘋果的創新力顯得弱了。

手機之外,蘋果的 XR、汽車以及人工智能進展緩慢,軟件生態也在經歷考驗,腹背受敵。

這也是投資者對蘋果股價出現分歧的根本原因,人們看不清蘋果的未來。

蘋果需要證明自己可以再次成為 “顛覆者”,讓投資者、消費者重拾信心。

失意

9 月 13 日蘋果發佈會結束後,以往霸屏熱搜的盛景不再,反倒是華為手機又再次躥上熱搜,盡顯蘋果的失意。

iPhone15 系列未能給出超出預期的驚喜。iPhone 15 機型基本可以看成 “小屏版 iPhone 14 Pro ”;PRO 機型用上了目前最頂尖的 3nm 製程芯片 A17 Pro,但對市場來説並不算意外;Lightning 接口換成了 USB-C,也在預期內。

最大的亮點是攝像頭的升級。iPhone 15 Pro Max 首次配置潛望式長焦鏡頭,能夠拍攝更遠的特寫照片;支持 3D 視頻拍攝,表明蘋果接下來對強化 MR 內容生產,補上 VisionPro 內容空白,有更強的野心。

但總體來看,iPhone15 在創新上乏善可陳。市場對 iPhone 15 系列銷量預期也並不樂觀。

在蘋果發佈會前夕,對沖基金 Satori Fund 創始人丹·尼爾斯(Dan Niles)就在社交媒體發文,表示要做空蘋果。尼爾斯認為蘋果現在增長緩慢,業績撐不起它的高估值。

摩根大通此前就稱,即將發佈的 iPhone 15 並沒有實質性的升級,因此不會吸引大量用户更新換代。日本瑞穗銀行也因供應問題將 iPhone 15 產量預期,從 8400 萬部下調至 7300 萬部,降幅達 13.1%。

此外,作為蘋果在高端機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華為迴歸勢必要搶回失去的市場。Counterpoint 數據顯示,2020 年全球高端手機市場中,蘋果佔比 55%,華為為 13%;到了 2022 年,蘋果的份額膨脹至 75%,華為僅餘 3%。

如今,華為帶着 Mate60 系列的強勢迴歸,預計會給蘋果銷量帶來壓力。

投資公司 Oppenheimer 的分析師 Martin Yang 認為,受華為Mate60 系列推出影響,蘋果 2024 年 iPhone 出貨量可能減少 1000 萬部。

事實上,自 2015 年銷量達到 2.31 億部起,iPhone 年銷量已經徘徊在 2 億部上下近 7 年,它只能在成本控制、軟件服務生態上尋求財務數據的增長。

消費電子市場也早已進入存量競爭。這意味着,一旦市場出現華為這種強悍的玩家,蘋果的份額和增長更會受到影響。

更麻煩的是,收入僅次於 iPhone(2023 二季度服務業務收入佔比 26%),卻佔據蘋果毛利超三成的服務業務也在遭遇挑戰。

9 月 6 日,歐盟出台法案,將包括蘋果在內的六家科技公司納入《數字市場法案》監管範疇。蘋果商店分成模式、授權收入等給蘋果帶來豐厚利潤的業務,都在監管範圍內。

iPhone 和服務兩大核心業務遭遇挑戰,蘋果正面臨前所未有的難題。

陰影之下,9 月 13 日新品發佈會前後,蘋果股價持續下跌,9 月以來截至 14 日收盤已累計下跌約 6%,對於這家市值超兩萬億美元的科技巨頭來説,已是少見的大跌。

桎梏

蘋果一直是移動互聯時代的引領者,這建立在 15 年前 iPhone 3G 所構建起的應用軟件基礎上,讓人類社會步入了 “iPhone” 時間,並且推動其他玩家跟進創新。

這種跨時代的創新令蘋果走上神壇,成為科技圈裏真正遙遙領先的存在,每年新品發佈會也被視為 “科技春晚”,引得無數 “果粉” 熬夜觀看;股價開啓了 15 年 30 倍之旅,成了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然而,在財務、運營出身的蒂姆·庫克掌舵蘋果後,一直有一種質疑的聲音存在。不少投資者認為,相比喬布斯,庫克在創新和開拓上做得不夠。

在喬布斯去世後,庫克圍繞着 iPhone,推出了無線耳機、智能手錶以及相關娛樂訂閲服務,建立起了蘋果獨特的生態。讓手機業務成為最核心、最賺錢的業務;但同時,這也似乎也困住了蘋果,在 iPhone 生態之外,再沒出現突破性的產品和業務,無論是造車、MR 皆是如此。

今年 6 月,跳票已久的蘋果 MR 頭戴顯示設備 Apple Vision Pro 面市,高昂的售價、不夠便利的穿戴體驗,讓庫克所言的 “iPhone 將我們帶入移動計算時代,Vision Pro 將帶我們進入空間計算時代”,顯得依舊遙遠。

今年大爆發的 AI 浪潮,已成每家科技巨頭的必爭之地。年初至今,投資 OpenAI 的微軟股價上漲了 50%,AI 賣鏟人英偉達股價漲了 2 倍,就連特斯拉也因為 Dojo 超級計算機被投行看好,股價一夜跳漲 10%。

過去的財報會、產品發佈會上,蘋果也甚少提及 AI 或是大模型,這讓機構投資者對蘋果的認知停留在消費品公司,認為它在人工智能的技術上落後了。

甚至有分析師直言,隨着人工智能的發展,蘋果的霸主地位最終可能被顛覆,它會被微軟、谷歌和亞馬遜所超越。

蘋果要打破桎梏,必須在人工智能上取得突破。其實蘋果在 AI 上的投入和試驗從未停歇。庫克強調,在蘋果打造的每一款產品中,AI 都是核心基礎技術,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iPhone 15 系列中,Pro 和 Pro Max 搭載了蘋果最新一代自研芯片 A17 Pro,包含六核 CPU 和六核 GPU。

A17 Pro 是手機行業首款應用 3nm(納米)製程的芯片,它的性能核心速度提高 10%,能效核心速度也提升,神經引擎速度加快兩倍。

蘋果自研的 3nm 芯片所具備的強大算力,使得在只利用手機芯片的算力情況下,也有望實現與 Siri 流暢對話,自動執行多步驟任務,幫用户自動撰寫文檔等功能。未來,蘋果的 AI 應用只會更加智能。

從安全性、便捷性角度來説,“萬物皆 AI”,可能率先要從手機開始。配備過時芯片的手機,會在未來的競賽中慢慢被淘汰。

相比高調、大談特斯拉將迎來 “Chat GPT 時刻” 的馬斯克,庫克是個實用主義者,他傾向於 AI 產品可以成熟應用時再公開。

如果有一天,庫克把 AI 的應用作為 One more thing 推出,可能會是蘋果的 “第二增長曲線”。

那時,蘋果不僅是全球最賺的公司,還可能是推動科技發展的重要一極。在 AI 時代裏,它也不會 “泯然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