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PCA: In August, retail sales of passenger vehicles reached the highest level in history, with a YoY growth of 34.5% in the sales of new energy vehicles.

8 月新勢力份額 13.8%,同比下降 1.2 個百分點;特斯拉份額 9%,同比增長 3.0 個點。
受益於暑期出遊熱度依然居高不下,以及促消費政策帶動消費需求釋放,今年 8 月車市零售達到歷史同期最高的水平。
9 月 8 日,乘聯會發布 8 月全國乘用車市場分析報告。2023 年 8 月乘用車市場零售達到 192.0 萬輛,同比增長 2.5%,環比增長 8.6%。今年累計零售 1322.0 萬輛,同比增長 2.0%。
8 月新能源車市場零售 71.6 萬輛,同比增長 34.5%,環比增長 11.8%。今年以來累計零售 444.1 萬輛,同比增長 36.0%。
乘聯會指出,今年 8 月車市零售達到歷史同期最高的水平,高於 2017 年零售峯值的 8 月增長 2%。8 月促消費政策聲勢大,促銷仍處最高位,加之近期成都車展前後有大量新品和低價新款推出,消費需求有所釋放。
從今年春節過早、預期刺激政策出台反覆未果、國六老庫存促銷戰風起雲湧、期待中的老國六車延期半年和去年基數逐步抬高等綜合因素的影響下, 1-8 月累計零售 1322.0 萬輛實現同比正增長 2.0% 的表現。

新能源零售滲透率達 37.3%
8 月新能源車國內零售滲透率 37.3%,較去年同期 28.4% 的滲透率提升 9 個百分點。8 月,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 60.2%;豪華車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 30.0%;而主流合資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僅有 5.2%。
從月度國內零售份額看,8 月主流自主品牌新能源車零售份額 70%,同比下降 0.2 個百分點;合資品牌新能源車份額 5.2%,同比下降 0.8 個百分點;新勢力份額 13.8%,同比下降 1.2 個百分點;特斯拉份額 9%,同比增長 3.0 個點。
乘聯會指出,新勢力 8 月新勢力零售份額 13.8%,同比下降 1.2 個百分點;理想、蔚來等新勢力車企銷量表現總體仍較強。主流合資品牌中,南北大眾強勢領先,新能源車批發 20,50 輛,佔據主流合資純電動 60% 份額,大眾堅定的電動化轉型戰略初見成效。其他合資與豪華品牌仍待發力。

汽車出口延續強勢增長
1-8 月乘用車出口 232 萬輛,同比增長 72%。8 月新能源車佔出口總量的 24%。隨着出口運力的提升,8 月自主品牌出口達到 28.4 萬輛,同比增長 58%,環比增長 14%;合資與豪華品牌出口 4.6 萬輛,同比下降 39%。
乘聯會指出,8 月新能源乘用車出口 7.8 萬輛,同比增長 1.7%,環比下降 11.8%,佔乘用車出口 24%;其中純電動佔比新能源出口的 93.3%,A0+A00 級純電動出口佔新能源出口的 50%。
伴隨着中國新能源的規模優勢和市場擴張需求,中國製造新能源產品品牌越來越多地走出國門,在海外的認可度持續提升,以及服務網絡的不斷完善,由此新能源出口市場仍然向好,前景可期。
從自主出口的海外市場零售數據監控看,A0 級電動車佔比達 60%,是出口絕對主力,上汽等自主品牌在歐洲表現較強,比亞迪汽車在東南亞逐步領軍。除了傳統出口車企的靚麗表現,近期新勢力出口也逐步啓動,海外市場也有數據開始顯現。
充電峯谷電價需要政策支持
展望後市,乘聯會指出,“金九銀十” 是車市的好日子,今年的 “金九” 效果更均衡。9 月有 20 個工作日、較去年少 1 天,而且今年中秋節在 9 月 29 日,中秋和國慶合併 8 天假期,國慶長假駕車高速公路免費出遊熱情更高,預計會推動 9 月私人購車熱情高漲。
此外,隨着成都車展的順利舉辦,各品牌秋季新品推出加速,消費者關注新品上市,形成良好的市場消費節奏。部分車企為扭轉被動趨勢,主動調整產品價格體系和營銷策略,對消費的拉動作用持續體現。隨着各地促消費政策的持續不斷,各類車展等線下活動蓬勃開展,新能源下鄉活動成為展銷購車的良好載體,拉動消費效果穩定體現。
秋季推出的新車型,隨着整體市場銷量回升從而獲得成功的概率也有提升,車市的新品增量效果相對較強,產品供給側給力對銷量將發揮積極作用。各區域主要城市也開始佈局各類大小車展,為 “金九銀十” 造勢,有利於通過刺激消費端,帶動產銷的進一步增長。
以現在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規模,仍需要充電樁企業、充電站繼續加大投資建設,形成補能無憂的有效引導,為潛在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解決痛點堵點。
乘聯會認為,充電峯谷電價需要政策支持。要支持電動車發展,對居民用電,包括電動車用電,儘量是以便民為主,而不是用超高電價的調控,來改變消費者充電習慣。儘量不要讓消費者對電動車充電電價產生恐慌,進而影響新能源車產業的正常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