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y AI that makes money is good AI.

華爾街見聞
2023.09.08 09:45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行情要想長久,不能只是賣鏟子的人賺錢,淘金的人,也得挖到金子。

由橫空出世的 ChatGPT 所引燃的 “一剎花火” 在美股已經燒了大半年,高歌猛進的 AI 直接在加息年把股市推向牛市,資本寒冬的一片哀聲裏,惟 AI 風景讀好。

但大半年過去,連村口開小賣部的張姨都學會用 ChatGPT 寫促銷文案了,所有人都已經對大模型混戰感到審美疲勞,回頭一看,賺錢的只有英偉達——淘金半年,金子沒摸到,鏟子倒是囤了不少。

擠泡沫的下半場,已經悄然開始了。

AI 炒作退潮

美股週三盤後,今年股價漲幅超過 200%、PB 高達 3.5 倍的明星 AI 概念股 C3.ai 公佈財報,虧損指引由此前的 5000-7000 萬美元擴大至 7000 萬-1 億美元,且預計盈利時間從 2024 年底進一步向後推遲,公司 CEO 還在業績會上表示要進一步擴大投資。

週四開盤,C3.ai 跳空低開逾 11%,收跌逾 12%。

摩根大通分析師 Pinjalim Bora 在週四的報告中進一步唱空該股,他認為 C3.ai 頂線指標(營收)沒有實質性的提高,還要增加 AIGC 投入説不通。

受 C3.ai 影響,其他 AI 概念股如 BigBear.ai、SoundHound.ai 等 AI 概念股隔夜均大幅收跌。

多隻熱門 AI 概念股近期回調,雅虎財經

這一輪大跌之前,AI 板塊進一步上行的動能已經不足。

由於 AI 對營收增長帶動有限,OpenAI 的大靠山微軟股價自七月中旬以來累跌 7.4%,社交平台 Snapchat 則因為 AI 投資擠壓利潤而慘遭拋售。美銀援引 EPFR 數據指出,截至 9 月 6 日的一週,科技股流出 17 億美元,面臨 11 周以來首次拋售,或許意味着 AI 炒作正在退潮。

隨着行業的趨勢越來越清晰,投資者的耐心也越來越少,花旗分析師的 Scott Chronert 對媒體表示,AI 炒作現在已經進入了 “給我展示成果” 的階段。

“英偉達業績造假” 陰謀論流傳 多空博弈膠着

就連本輪 AI 炒作的最大贏家、問鼎萬億市值俱樂部的英偉達,也在近期遭遇 “小作文” 唱空,股價連跌兩日,抹去 8 月 23 日盤後公佈二季報以來的全部漲幅。

廣泛流傳於 X、Reddit 的陰謀論認為,英偉達參投的 AI 初創企業 Coreweave 協助做局增厚二季度收入,甚至懷疑論者認為,向英偉達下了數十億美元訂單的 Coreweave 甚至可能不是一家真正的公司,而是由英偉達最大股東、資管巨頭貝萊德與英偉達合作創建並支持的空殼機構。

還有人説,英偉達還與微軟、亞馬遜 AWS 和全球排名第三的大模型初創公司 Inflection 等 “大廠” 合謀做局,主要業內玩家給英偉達下了較多訂單,這些訂單都有問題,是為了配合英偉達做收入。

據研投機構 Macrotips Trading 總結稱,儘管英偉達二季報遠超預期並對未來收入的指引更為強勁,但人們有理由對 “可疑的披露和管理行為感到擔憂”,特別是由其直接投資支持的一家 AI 初創公司參與推動了收入增長,毛利率擴張、股票回購時機古怪和內部人士拋售也發出了危險信號。

有市場分析指出,陰謀論流傳背後,證明圍繞英偉達的多空博弈非常膠着,底層邏輯是擔心 AI 泡沫一旦破裂將拉垮整個大盤。

可見,由於遲遲未見到下游的業績驗證,一些心急的投資者,已經開始懷疑 AI 究竟是不是一場革命。

淘金的人也能賺錢 行情才能長久

這種焦慮不難理解,作為掘金買鏟邏輯的核心受益者,英偉達今年前兩季的業績都相當亮眼。但下游應用層,尚還只見 AI 投入增加,不見業績改善。如果淘金人賺不到錢,賣鏟子的業績爆發,當然也不可能長久。

相較於 AI 基礎設施廠商已經能夠從模型訓練所產生的巨大需求,訂單和業績也得到了持續驗證,B 端應用還處於早期,大多數 AI 應用廠商還尚未進入到商業化階段,從兑現時間來看預計要晚於基礎設施層 2-3 個季度。

在降本增效仍是全球科技股發展主旋律的前提下,資本市場留給淘金者的耐心並不多。

目前來看,下游應用端也面臨投資不足的問題,儘管今年 AI 賽道火熱,但實際上大部分資金都流向了上游基礎層。

根據 CBInsights 數據,截至 2023 年第二季度,生成式 AI 的投融資相較於去年全年的 25 億美元,增長了 4.6 倍;生成式 AI 應用層融資金融僅佔三成:目前約七成資金投向了包括大模型開發在內的 AI 基礎設施層

不過,按照 Gartner 技術成熟度曲線,新技術通常會經歷興起 - 炒作 - 下落 - 重新崛起的典型發展週期,生成式 AI 現在可能已經到了擠泡沫的下落階段。

但下游應用端的業績驗證,可能已經不遠了。

例如,CRM 軟件供應商 Salesforce 已搭上了人工智能的 “快車”。公司上季將 AI 整合進辦公 IM 軟件 Slack 等產品中,還為銷售人員、客户支持代理和營銷人員推出了一款名為 Einstein GPT 的專用 AI 聊天機器人,還進行了一輪產品提價,推動其營收、利潤、每股收益等指標均超出市場預期。

此外,Salesforce 還全線上調了第三季度和年度營收、營業利潤率指引,並在業績會上表示 “將引領我們的客户進入新的人工智能時代”。

投行 Raymond James 的分析師 Brian Peterson 指出:

“該公司第二季度增長前景的不斷上調,反映了管理層對可持續兩位數增長的信心日益增強。Salesforce 已經歷了價格上漲,並開始將生成人工智能功能貨幣化。”

除了 Salesforce,另外一大應用層龍頭企業 Adobe 也將在下週公佈業績,分析師預計其當季每股收益將達到 3.97 美元。根據公司提供的指引,三季度每股收益指導區間為 3.95-4.00 美元,23 財年每股收益指導區間為 15.65-15.75 美元,表明該 Adobe 對未來業績前景信心十足。

華金證券在近期發佈的研報中指出:

部分賽道上龍頭公司包括 MS、Salesforce、ServiceNow、Shopify 已經發布了生成式 AI 產品,其中 MS、Salesforce 公佈 AI 產品的定價,預計從今年 Q4 到明年 Q1 能夠看到 B 端應用商業化的初步落地。此外也有部分公司如 Palantir、PaloAlto Networks 的生成式 AI 產品已經在實際場景中得到應用且已經帶來了明顯的收入貢獻。

所以説,雖然這一輪生成式 AI 浪潮,還存在很多固有的問題和缺陷,但其中長期的技術潛力、產業空間已獲得市場的廣泛認同,下游應用端的廣泛爆發可能會在未來幾個季度內到來,產業鏈中長期的投資機會毋庸置疑。

只有英偉達才能賺錢的行情,算不上好行情,只有淘金人也能獲得真金白銀的回報,整個行業的生態,才能穩健地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