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man who made billions in the financial crisis, but is now "trapped" in an island nation.

華爾街見聞
2023.09.07 14:11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二級市場大贏家,現實社會大輸家

一個投資世界裏的 “贏家”,在現實社會里也會 “長贏” 麼?

對有些人來説,答案是肯定的。

比如,索羅斯、羅伯遜、達利歐、巴菲特.......

但對有些人來説,答案是苦澀的。

比如,約翰·保爾森。

他當年在次貸危機裏,公司和個人至少賺了 150 億美元(合一千億人民幣以上)。

一度成為全世界最能賺錢的基金經理。

但此後,他時運日下,業績崩盤,直至逐漸關閉投資生意。

但他不死心啊,又去摻和現實世界,和加勒比海一個島國的 “富豪” 一起做生意,試圖東山再起。

終於,保爾森被他商業夥伴告上法庭,而且這次的麻煩更大······

被指欺詐

最近一週,億萬富翁保爾森接到了一紙訴狀。

與他合作十年的商業夥伴加法爾(Fahad Ghaffar),狀告保爾森欺詐,訴訟金額高達 5000 萬美元。

一時間,輿論譁然。

根據市場傳出的訴訟信息顯示,原告加法爾聲稱,他於 2022 年向保爾森旗下一家名為 F40 的汽車公司,投資了 1700 萬美元,這些投資原定未來將轉化為 50% 的股權份額。

同時,按 “原計劃” 加法爾還會在這家汽車公司擔任首席執行官(CE0),日後亦能額外獲得 10% 的公司股權。

按照加法爾的説法:今年 8 月 18 日,保爾森向其發送郵件稱撤銷加法爾在上述汽車公司的一切職務。

於是,雙方徹底鬧掰。(下圖左為加法爾,右為保爾森)

遭遇投資 “羅生門”

據説,在見到上述解職郵件後,加法爾旋即要求保爾森出示 “可轉換票據” 文件,該文件有着保爾森的 “承諾” 條款。

加法爾口中的可轉換票據 (Convertible Notes),是創業公司常用的債務融資工具。依據約定條件,持有可轉票據的投資人,有權在合適時機將票據轉換成股份。

這為投資人創造了一種 “進可攻、退可守” 的投資狀況。

巴菲特也曾經做過多筆類似的投資。

根據加法爾的説法,他就是那個持有可轉換票據的 “冤大頭”,他的可轉換票據,被保爾森掌控的汽車公司 “坑” 了。

所以,加法爾以證券欺詐、合同違約、欺詐、損害、違反波多黎各統一證券法等多個案由正式起訴保爾森。

保爾森這邊也非常 “剛”,直指加法爾訴訟是一種 “毫無根據的企圖,旨在轉移注意力” 的行為,藉此分散外界對加法爾不當行為的關注,並表示打算對加法爾提起反訴。

“恩怨” 始於 2009

保爾森為何與這位合夥人產生恩怨?

這一切要從 2009 年説起。

當年,金融危機進入尾聲,保爾森在國際資本圈聲名大噪。加勒比海島國波多黎各一家名為 “Banco Popular” 的銀行,邀請保爾森去商務考察,洽談入主這家銀行擔任大股東的事宜。

這次商務旅行還讓保爾森發現了另一個商機:這個島國東北端的海灘度假村面臨財務困境,如果他能慷慨出資,不僅能幫助這個度假村 “起死回生”,也有望賺得大錢。

這不是和做空次貸工具,一樣的逆勢策略麼?

信心膨脹的保爾森經過幾輪談判後正式投資這個度假村,不知為何還邀請了本文另一個主人公加法爾作為其商業合作伙伴。

遇到 “神人”

當年保爾森是全球最佳基金經理,加法爾不過是一個島國的富豪,咋看下,兩人的能力高下立判。

其實,加法爾又怎麼會是 “等閒之輩” 呢。

加法爾不是波多黎各的原住民,相反他出生於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考取了美國維吉尼亞大學,主修經濟學與金融學。

他的職業生涯始於一家房地產公司,並參與多個非傳統資產項目,包括:異國情調的酒店項目、主要火車樞紐的改建以及槓桿貸款。

一看就是 “能力很全面” 的人啊。

之後,加法爾在紐約市一座價值 55 億美元的公寓住宅處理的貸款項目引起了高盛、瑞士銀行和美林證券等金融巨頭的注意,然後他跳槽至瑞士銀行。

2008 年金融危機之時,他在瑞士銀行內部的瑞士國家銀行穩定基金工作,管理着 600 億美元規模的 “問題交易”。

正因為有着如此背景,加法爾與保爾森產生了事業上的 “聯接”。

兩人勢均力敵,前者擅長項目運營,後者資金實力雄厚。

“合夥企業” 成了納税大户

2013 年,正值波多黎各政府頻臨破產、傳染病肆虐、颶風等自然災害侵襲之際,二人在波多黎各合力經營一個多元化投資集團——“Paulson Puerto Rico”(中文譯作 “保爾森波多黎各”)。

這個用西班牙語念起名字,需要瘋狂捲舌的公司在波多黎各也展開了瘋狂擴張。

經歷了十年發展,這個集團在當地涵蓋了房地產、旅行、酒店、餐廳、酒吧、賭場、室內設計、高爾夫球俱樂部、購物商場、汽車零售、資產管理等多個領域。

而其中大部分產業都是收購的。

2023 年 3 月,該集團還在其官方社交媒體賬户稱:該公司已在當地經濟中進行了超過 3 億美元的重大直接投資。企業總收入直接和間接約佔島國 GDP 的 2% 左右,同時也創造了超過 3200 個長期穩定的工作崗位,年薪總額超過 1.3 億美元。”

公開信息還稱:加法爾與保爾森共同運作的該集團,位列當地全國前十大納税名單,在該國經濟地位可謂舉足輕重。

由於這個集團運作 “光鮮亮麗”,加法爾在波多黎各正式安家。他曾説道:“我娶了一個波多黎各女孩,我們的女兒在這裏出生,我也在這裏成為了美國公民,除了無法流利説西班牙語之外,我已經完全融入了波多黎各!”

“二龍” 盤 “窩”

這邊廂,加法爾 “空麻袋背米” 成為當地的鉅商大賈。關於他如何熟練的用寶馬車 “打開” 當地經商通道的民間傳説不脛而走。

那邊廂,持續投入的 “大金主” 保爾森似乎也沒弄到太多錢,終於下場來看生意了。

這下子,兩條巨龍盤在一個池子裏,兩人關係迅速劍拔弩張起來。

值得備註的是,對於美洲的投資人來説,波多黎各不僅有宜人的環境,也有吸引力很強的税收優惠政策的。根據波多黎各相關法案的税收激勵政策,符合條件的企業可以享受僅為 4% 的企業税率。近幾年吸引了不少加密貨幣領域的新富人羣。

保爾森曾身陷 “大額事端”

保爾森作為頂尖投資人,身上的事端並不少。

2010 年,高盛集團曾被美國證監會指控涉嫌在銷售次級抵押貸款業務時存在欺詐行為,而保爾森的對沖基金在其中扮演 “微妙角色”。

這源自於 2007 年,當時高盛打包並營銷了一種合成式債權抵押證券 (CDO),這個產品與次級住宅用不動產抵押貸款擔保證券表現掛鈎。然而,高盛並未向投資者披露這個複雜產品的關鍵信息,牽出保爾森的對沖基金與高盛暗中合作,通過賣空的手段,從中獲利,投資者的損失達到 10 億美元。

保爾森的另一場官司,可能更為中國投資者熟知。

2011 年,保爾森的對沖基金投資加拿大上市公司嘉漢林業。一度持股量佔該公司股本 14%。但這家公司很快被戳穿實為一場 “龐氏騙局”。

做空機構發佈嘉漢林業存在財務造假的報告後,該公司股價應聲暴跌,保爾森的基金一度產生數億美元的賬面損失。

這件事令保爾森顏面掃地,此後他逐漸關閉了對沖基金的業務,將投資機構轉型為家族辦公室,並在波多黎各大舉投資。

這些努力終於為他掙到了這樁高達 5000 萬美元的 “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