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再迎 “索羅斯” 時刻

華爾街見聞
2023.09.06 14:43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這一次美國扛起了 “再工業化” 大旗。

二戰之後,全球經歷了三輪產業轉移。

20 世紀 50-60 年代,美國國內產業結構升級調整,美國將鋼鐵、紡織等中低端產業向聯邦德國和日本轉移。德國和日本通過產業和資本的承接,戰後重建和工業化進程加快,競爭力迅速提高並發展成為製造業大國。

70-80 年代,日德產業結構也開始不斷升級調整,開始向外轉移輕工、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東亞、東南亞國家成為此輪產業轉移的核心承接地,由此誕生了亞洲 “四小龍” 以及之後的 “四小虎”。

再到 90 年代,全球產業鏈開始轉移到中國,在吸引了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大規模投資後,中國製造業得以迅速發展,奠定了 “世界工廠” 的地位。

回顧歷史產業轉移進程,轉出國和承接國的貿易份額和貿易結構發生轉變的同時,還影響着國際資本的流向,大量國際資金流入承接國,從而對相關國家的經濟基本面和資產價格產生影響,也給危機埋下了線索。

上世紀 50-60 年代的產業轉移,使得德國製造業競爭優勢顯著提高,奠定其在歐洲大陸的經濟和政治地位,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英鎊的隕落。

在隨後西方經濟體開始將低附加值產業鏈轉移到亞洲的過程中,推動了亞洲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繁榮,但也埋下了 97 年亞洲貨幣危機的隱患。

眼下美國正大舉投資製造業回流,將對其他傳統制造業強國構成一定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