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unich Auto Show: The "Red Carpet Moment" for Global Automotive "New Nobility"

在慕尼黑車展上,中國車企讓德國感受到了 “國際競爭的高壓”。
中國車企正在全球市場迅速提高 “中國製造” 的影響力。
不僅是今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出口量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正在進行的全球五大車展之一的慕尼黑車展,也成為了中國汽車 “展示肌肉” 的舞台。
2023 年慕尼黑車展(IAA MOBILITY 2023)於當地時間 9 月 4 日至 10 日舉行,作為歐洲汽車界的盛會,本屆車展上中國品牌卻大出風頭。
整體來看,本屆車展為中國車企有史以來數量最多的一年,有近 50 家中國企業參展,是上屆的 2 倍,約佔總參展企業(675 家)的 7.4%。
且不同於以往,此次參展的不僅僅是整車企業,還有眾多零部件企業和智能汽車軟硬件供應商。其中參展的整車企業包括比亞迪、小鵬汽車、零跑汽車、上汽 MG、阿維塔和賽力斯等等;參展的零部件企業包括寧德時代、億緯鋰能、欣旺達和中創新航等在動力電池領域的重要企業;參展的軟硬件供應商包括地平線、億咖通、輕舟智航和元戎啓行等。
其中最受矚目的無疑是比亞迪,其展台規模超過了奔馳,以至於有媒體揶揄説,這是有史以來 “最不德國” 的一次德國車展。

本次車展上,比亞迪攜 6 款新車亮相,包括比亞迪海豹(海外命名 Seal)、宋 PLUS EV 冠軍版、元 PLUS(海外命名為 ATTO 3)、海豚、漢以及騰勢 D9。比亞迪海豹正式在歐洲上市,推出兩款車型,售價區間為 4.490-5.099 萬歐元(約合人民幣 35-40 萬元);而宋 PLUS EV 冠軍版則首次與歐洲消費者見面,不久後也將在歐洲上市。
除了亮相新車,比亞迪還在慕尼黑車展上展示了 CTB 電池車身一體化技術和 iTAC 智能扭矩控制系統等技術,同時比亞迪設計總監沃爾夫岡·艾格還介紹了 “海洋美學” 設計理念。

長期以來,技術和設計都是中國車企的短板,早期國產車大多依靠模仿借鑑國外產品起家,以至於在海外留下 “山寨、低質” 的產品標籤。
如今藉助慕尼黑車展這個大展台,比亞迪直面媒體和公眾展現其技術和設計,給比亞迪乃至整個中國車企樹立了嶄新的形象和品牌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也親自現身慕尼黑車展現場,可見比亞迪對歐洲市場的重視以及拿下這塊市場的決心。
除了比亞迪,零跑汽車在本屆慕尼黑車展也大 “秀肌肉”,不僅發佈了八年全域自研最新成果 LEAP3.0 技術架構,同時也發佈基於該架構打造的首款全球中大型 SUV C10,也引來了歐洲人士的強烈好奇。

此外,阿維塔在本屆慕尼黑車展全球首發旗下第二款車型——阿維塔 12,也顯示出其對歐洲市場的重視和期望,同時也希望通過這款車型進一步擴大品牌影響力和市場份額。

瑞銀拆解比亞迪海豹 預計 2030 年中國車企全球份額飆升近一倍至 33%
近日,瑞銀投資銀行研究部為深入探究比亞迪的供應鏈、成本結構和技術,拆解了比亞迪最新一代電動車型:比亞迪海豹。
瑞銀證券中國研究部主管連沛堃表示:
“瑞銀自 2017 年首次拆解雪佛蘭 Bolt 後,於 2018 年和 2021 年分別再度拆解了特斯拉 Model3 以及大眾 ID.3。
鑑於我們認為中國電動車廠商已經佔據了三分之二全球汽車市場,今年瑞銀拆解了比亞迪最新一代電動車產品——海豹。
我們預計,中國電動車製造商有望成為全球新巨頭,同時也將對其上下游產業產生正面影響,預計 2030 年自動駕駛市場規模將達到 1000 億美元。”
瑞銀投資銀行研究部中國汽車行業研究主管鞏旻表示:
“比亞迪較傳統競爭對手享有約 25% 的成本優勢,且該優勢可持續,有望在傳統車企的主場反客為主。
在我們的基準情景中,到 2030 年中國整車廠的全球市佔率將從 17% 增長到 33%,歐洲整車廠的市佔率損失最大。
從現在到 2030 年,傳統整車廠的全球市佔率可能從 81% 下降到 58%,其中結構性萎縮的燃油車板塊受到的衝擊更大。”
瑞銀還表示,Seal 相比特斯拉 Model 3,有 15% 的價格優勢。
此外,法國汽車諮詢公司 Inovev 表示,比亞迪在歐洲銷售的所有車型的價格優勢在 1 萬歐元至 1.5 萬歐元 (合 1.07 萬-1.6 萬美元) 之間。
Inovev 在一份報告中稱:
“在歐洲,大眾目前的產品線包括 ATTO 3(緊湊型 SUV)、Han 轎車 (中高端) 和 Tang 大型 SUV(高端),而中等價位的 Dolphin 轎車即將與 Seal 一起上市。”
投資研究機構 Evercore ISI 則表示,到 2030 年,中國的純電動汽車可能佔歐洲市場的 15%,而比亞迪可能至少佔其中的一半。
歐洲車企感受到危機
對於中國企業此次參展,外媒罕見毫不吝嗇地誇讚。
《華爾街日報》的大標題為:中國特斯拉——比亞迪,正在走向世界。

英國《路透社》表示,本屆慕尼黑車展的焦點都聚集在了中國電動汽車上,中企光芒蓋過本土企業。
德國《經濟週刊》表示:從 2023 年開始,中國汽車製造商在創新領域首次超過德國汽車製造商,慕尼黑車展將是 “中國人的 IAA”。
有美國媒體更是直言:慕尼黑車展不再是德國的主場,已經成為中國車企的 “個人秀”。
對於中國車企猛烈的攻勢,歐洲車企也感受到了危機。
寶馬 CEO Oliver Zipse 此前警告,歐盟禁售燃油車的計劃正在將歐洲汽車製造商推向與中國競爭對手的價格戰中,由於中國電動汽車品牌開發成本更低,歐洲的中低端汽車製造商幾乎毫無勝算。
去年,比亞迪以 180.46 萬輛的銷量超越一汽大眾,成為中國汽車品牌乘用車銷冠。而從財報數據來看,今年上半年,大眾在全球多個地區的交付量實現正增長,唯獨在中國出現小幅下滑。
在燃油車時代,歐洲是汽車的發源地,相關技術已經發展了超過一個世紀,形成了濃厚的技術創新氛圍,也積澱了大量的新技術。在傳統汽車產業中,大眾、奔馳、寶馬等整車企業均來自德國,博世、大陸、採埃孚等頭部供應商也是德國企業。德國無疑是歐洲各國中佼佼者,在德國舉辦的 IAA 是展示新技術的絕佳平台。
大眾汽車在 2010 年開創的 “小排量渦輪發動機 + 雙離合變速箱” 的動力總成,引領了全球汽車產業將近 10 年的技術趨勢,被福特、通用、比亞迪等眾多車企效仿。
但在智能電動車時代,德國喪失了技術引領者的角色。
慕尼黑車展前夕,寶馬發佈了面向未來的 VISION NEUE KLASSE 概念車,這款被寶馬給予厚望的產品將於 2025 年量產,採用了 800V 電氣架構、語音助手等技術。但 800V、智能座艙等技術,在中國已經出現大面積普及的趨勢。這意味着當 VISION NEUE KLASSE 量產時,當下被認為是亮點的技術,到 2025 年有可能繼續落後於中國車企。
德國汽車工業協會 (VDA) 主席 Hildegard Mueller 表示,德國正在失去競爭力。他補充道,慕尼黑車展表明 “國際競爭的高壓” 使得德國必須進行更多的電氣化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