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0 to buy a Tesla, it fell through.

作者 | 周智宇 柴旭晨
從來沒有一款車型煥新升級,如此引人注目。
過去 10 個月裏,關於特斯拉 Model 3 要大幅煥新升級的消息層出不窮。隨着特斯拉在年初掀起價格戰,業內一直傳言,Model 3 煥新後價格應該能夠低至 20 萬以下區間。市場也會由此掀起一番腥風血雨。
隨着 9 月 1 日特斯拉在官網靜悄悄地更新了 Model 3 煥新版的信息,謎題揭曉。起售價 25.99 萬元,讓不少車企暫時舒了口氣。
不過,Model 3 煥新版在價格上雖沒有如市場預期,剛推出就下探至 20 萬元,但在製造工藝、交互體驗上進行了一場全方位的革新。
無論是在 Model 3 上應用一體化壓鑄的王牌,還是採用純視覺方案,這都為 Model 3 煥新版未來整體制造成本的下降,奠定基礎。基於成本定價模式的特斯拉,接下來在 Model 3 煥新版的價格上也會有更多調整空間。
馬斯克試圖通過 Model 3 煥新,提升特斯拉在當下市場的競爭力。特斯拉方面也強調,Model 3 煥新版的推出,就是要讓它和 Model Y 一起,讓特斯拉 “打造人人都買得起的智能電動車” 願景加速落地。
Model 3 煥新版推出,讓它的競爭者們感受到了壓力。就在 9 月 1 日,小鵬 P7i 官宣購車優惠,最高降 2.4 萬元;比亞迪海豹也推出 DM-i 版,與之錯位競爭。一場席捲中級轎車市場的風暴,已然來了。熟悉小鵬的人士表示,牌(降價)一直在手裏,只是看打出的時機。
煥新後的 Model 3 像是 “青春版” Model S,設計上更加強調運動感。Model 3 後輪驅動煥新版 25.99 萬元起售,相比現售車型入門價格(23.19 萬)漲了 2.8 萬元。而在座艙交互、設計和駕乘體驗方面,Model 3 煥新版進行了多處升級。
與老版車型差別最大的,是全新設計的前後車燈造型,以及後排娛樂屏、影音系統等設計,讓 Model 3 煥新版從此前 “毛坯房” 略有升級。在動力電池上,Model 3 煥新版的後驅版和長續航版的續航里程均有所提升。
但在駕控體驗上,特斯拉的部分更新則充滿爭議。它取消了轉向撥杆,集成到了方向盤上,同時取消懷擋撥杆,採用與 Model S 同款的觸摸換擋。
有業內人士認為,取消實體懷擋撥杆,改用觸摸換擋的做法有些激進。這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最大的變化則在於智駕上,此前的超聲波雷達、毫米波雷達等所有雷達被取消,採用的是 “純視覺” 路線。這也是馬斯克一直想要落地的方案。在上週的 FSD V12 版直播試駕中,馬斯克就大秀純視覺方案,展示了端到端 AI 自動駕駛系統的能力。
從整體革新的配置數據來看,特斯拉又一次遵循着它精進工藝,降低製造成本的路線。
隨着 20-30 萬元成為車企們競爭的主要陣地,馬斯克必須提升 Model 3 的競爭力。目前 Model 3 的銷量,與馬斯克提出宏圖第三篇章裏的願景,是不匹配的。
20-30 萬元是目前競爭最激烈的區間。極氪副總裁林金文直言,“30 萬元市場競爭過於激烈”。
8 月中旬,30 萬元起的極氪 001 宣佈降價到 26.9 萬元。包括飛凡 F7、智己 LS6、小鵬 P7i 和 ET5T 也是瞄着 Model 3 來打。比亞迪也推出海豹,自去年 7 月推出以來,累計銷量已突破 10 萬輛。
作為一款 2017 年就推出的車型,過去 6 年時間裏,Model 3 在配置上,一直沒有大的更新。這使得 Model 3 雖然得到不少消費者的喜愛,但在國內銷量上一直沒有明顯提振。過去三年,國產 Model 3 的總交付量分別為 13.7 萬輛、15.1 萬輛和 12.4 萬輛。即便是在今年初降價後,月均銷量也徘徊在 1 萬輛附近。
汽車界一直有一年一小改,三年大改策略。能夠 6-8 年不進行大換代的車型是極少數。Model 3 能夠 6 年沒有大的革新,一方面是過去能夠在 20-30 萬元價格區間與它競爭的純電車型不多;另一方面,Model 3 比 Model Y 早量產兩年,它沒有大幅享受到特斯拉一體化壓鑄帶來生產成本上的下降。
馬斯克也屢次被問及,何時改進 Model 3 的生產工藝,不再是過去一樣把數百個零件焊在一起,而是採用一體化壓鑄工藝。他的回答是,這是遲早的事。過去,由於換代需要生產線的革新,工廠停產升級,去年還限於 “產能熔爐” 當中的馬斯克無暇對 Model 3 進行大換代。
如今,是時候做出變革了。
更重要的是,Model 3 煥新版推出,是場演練。它將為特斯拉接下來推出 15 萬元的 Model Q 奠定基礎。按照馬斯克的構思,Model Q 的生產成本將會是 Model 3 的一半。他也在希望進一步把造車變得像 “搭積木” 一樣簡單,這意味着 Model 3 和 Model Q 之間能夠有更多的通用件,利用規模效應,降低生產成本。
過去 Model 3 的生產工藝、零部件,與這個願景是很難匹配的。如今,有了 Model 3 煥新版推出,15 萬元級別的 Model Q 也有了進一步落地的可能。
這也使得,Model 3 煥新版在留有足夠盈利空間的情況下,不急於把價格降到 20 萬元。再往下,15-20 萬元價格區間的主力軍是 Model Q。Model 3 需要與之拉開一定的價格差。
面對特斯拉挑起的全新戰役,它的競爭者們也要好好思考,如何應對出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