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真的開始 “七折賣房” 了?

雖具體折扣難以衡量,但相關樓盤作為新房均價低於周邊條件類似的二手房屋,卻是事實
能夠以市價七折左右的價格買到市區的新樓而非二手房,是中國香港特區房地產市場 8 月酷熱的天氣裏非常熱門的 “大事件”。
8 月 12 日,當地較有實力的一家地產商推出的一棟新樓盤進行第二次出售。全部 626 間單位半天左右售罄。投下 “深水炸彈”,是當地解讀這一降價較為普遍的方式。價格這一稍顯敏感的促銷手段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銷售,以及會不會有更多地產商跟進,相關話題仍在全城熱議。
拿下近 8 年來中國香港特區首輪銷售最多 “冠軍” 的這棟新樓盤,名為 “親海駅 II”。駅是 “驛” 的日本簡體漢字,在港較常用。其位於油塘工業區東源道 8 號,樓花期長約 27 個月。所謂 “平爆價”,是指其此次推出的 626 間房屋原價為呎價 18200 元(港幣,下同。1000 平方呎約為 90 平方米)。綜合計算折扣後,摺合平均呎價約為 14868 元。折扣後的售價為 290 萬港幣至 1134.6 萬港幣。
在這一樓盤近期首次推盤時,132 個單位的平均呎價則為 1.34 萬元。翻查該地區相關房屋數據後可大致發現:上述相關價格與同區其他二手樓盤相比都便宜近二至三成,這也是所謂 “地產商七折賣房” 這一較為廣泛流傳説法的基礎。
衡量房屋售價應綜合考慮,樓層、景觀和新舊均會造成差異。而該樓盤位於的油塘地區,正由原先的工業區轉變為住宅區,多個大型樓盤正在開發。整體而言,雖具體折扣難以衡量,但該樓盤作為新房的均價低於周邊二手房屋(基本條件類似)的均價,卻是事實。
多重因素造就的 “市區樓、新界價”,引發了前後兩次超萬人為此親臨現場 “搶房”,高峰時排隊人龍從周邊的餐廳、商場延展至商場外的天橋和地鐵站,是近年來香港地產業內較為少見的熱鬧場景。
市道不振,源於受此前數波疫情及外部連番加息等因素影響,中國香港特區經濟和與之相關的地產界均受到較大沖擊。以 2022 年數據來看,全年新房僅售出不足 1 萬個單位。從 2023 年初至今,隨着復關等因素帶來刺激,香港樓價曾在第一季度時迎來一定利好,但卻在第二季度繼續再次顯現疲態。
新樓盤以每月數百間的速度緩慢售出,帶來的影響是總量不斷積壓,目前地產商們手中已獲 “賣樓紙” 卻未推盤的新房總數,可能已超 1.5 萬套(相關部門仍在處理中的單位數量則近 1.8 萬套)。而根據當地房屋局此前公佈的最新數據:未來 3 至 4 年,一手私人住宅總潛在供應量超過 10 萬套。
市場總盤子的庫存增加還是減少,是作為個體的地產商在制定新盤出售價格時候的核心要素之一。另一個核心要素,則是地產商對資金的需求和對利息的敏感度。有相關資料顯示:目前地產商的資產負債比率,普遍在 50% 以下。粗看並不算高,但其資產裏也可能會有部分是投資物業,假如以現金和負債進行比對,一些地產商的實際負債會更高。
按照當地模式,大型地產商在向銀行申請貸款時,其利率大約在 H+0.6 厘至 H+1.2 厘。在美國開啓加息週期前,超低的利率讓地產商有非常強烈的 “捂盤”“持貨” 能力。但在目前 1 至 3 個月 HIBOR 升到 4.76 厘至 5.11 厘的利息,則意味着不少地產商都有以低價吸引買家注意的意願。
不同的地產商採取策略的不同,一個方面的差異是 “先求量、後求價”,還是希望在情況變得更為緊張前儘可能出貨。前述樓盤地產商以往的風格大多是市場遇冷時儘量 “貨如輪轉”,減價促銷。而對於其他地產商來説,則取決於幾個主要因素。
首先,是當地有信心且有能力置業的買家總數仍有多少。從需求端來看,隨着利息上升,則意味着每月還款的增加,有能力者減少。香港金管局近期推出了一系列的所謂 “放寬逆週期措施”,其主旨就是幫助高收入家庭上車或者換樓。為此,其將 1500 萬元以下自住物業最高按揭成數放寬至七成;樓價逾 1500 萬元至 3000 萬元以下的自住物業,按揭成數上限由五成放寬至六成。這是 2009 年推出相關政策以來首次針對住宅物業進行放寬。
雖然金管局放寬了貸款購房的貸款比例上限(降低首付總額),但對購房者供款佔月入比例並沒有放開,並非所有人都能受惠。目前港元定期存款普遍在 4 厘以上,物業按揭利率則仍處於 3.625 至 3.75 厘之間。而根據該局近期公佈的《貨幣與金融穩定情況半年度報告》顯示:香港家庭負債佔本地生產總值(GDP)比率,升至去年底的 95.5%,較 2008 年時上升近一倍。
買家總數 “捉襟見肘” 後買方市場終於逐漸形成的情況,可以從香港整體的二手房市場情況中部分得到體現。近期,隨着一系列新樓盤以較低價格入市凍結購買力,香港多個地區的看樓活動總數縮減,九龍、新界的一些地區甚至陷入 “零看盤” 狀態。
其次,雖有已有地產商首先 “劈價” 入市,但其他家跟隨與否,也取決於其手中的可售樓盤的實際成本情況如何。目前來看,不少可推售的樓盤的地基,是在 3 至 5 年前市場較為旺盛時以高地價拍下。而在其對後市仍有信心的情況下,小步微調或許仍是更為流行的選擇。
積少亦能成多。部分業內人士則指出:如果有更多的地產商跟招,則意味着二手市場的價格下探壓力增加,今年香港整體樓價已有幅度不同的下調空間。作為指向標,當地某地產代理商近期的一份報告顯示:7 月份整體住宅樓宇買賣登記錄 3065 宗及 265.91 億元,較 6 月分別下跌 15.2% 及 20.9%。住宅樓宇買賣登記量較今年 3 月高峰的 6690 宗下跌超過 5 成,4 個月累跌 54.2%。
針對市場銷售不暢的情況,市場中曾屢次出現要求 “撤辣” 的呼籲。並指出香港今年的實際賣地收益可能只有不足 400 億元,將創下 2008 年以來的新低。但近期一系列相關政策的基調顯示香港特區政府的取態仍是:當地總體房價仍超出一般市民的承受範圍,在銀行體系保持穩健情況下適度回調價格,有望讓更多的市民實現安居樂業。
8 月 12 日,香港特區政府房屋局局長何永賢在點評相關樓盤價格調整時則指出:目前整體經濟環境仍在變動,當局須兼顧市民負擔能力。以 400 多萬元的單位為例,每月供款佔家庭收入中位數的 73%,較 2003 年起 20 年來的平均數的約 50% 為高,因此政府 “需要小心考慮”。
文章來源:財經雜誌 原文標題《香港真的開始 “七折賣房” 了?》作者:焦建 圖片:焦建/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