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主管《金融時報》:7 月貸款增速總體平穩、邊際下降,但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不減

華爾街見聞
2023.08.11 12:29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專家表示,貨幣政策要更加精準發力,信貸增加首要是需要關注是經濟的需求,出現階段性波動也屬正常現象。

7 月貸款增速總體平穩、邊際下降,但整體來看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不減。業內專家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如果單看 7 月貸款同比增量,可能會得出 “金融支持力度有所減弱” 的片面觀點,但從上半年金融數據看,6 月末 M2、社融和新增貸款同比增速分別為 11.3%、9% 和 11.3%,與去年末基本持平且保持在高位,已高於中央年初對 2023 年 5% 的 GDP 目標,體現了金融的超前發力。且從結構來看,金融對實體經濟的精準支持不斷加強。

單月數據波動受多重因素影響

“7 月末,廣義貨幣 (M2) 餘額同比增長 10.7%,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 0.6 個和 1.3 個百分點,為今年以來單月最低增速,但總的來看 M2 增速仍然保持在相對高位。”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
 
從貸款餘額來看,7 月數據略有回落,對此,不少專家提出,必須要全面看待數據波動。“評判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不應單看一個月的貸款新增量。” 有業內人士提示,短頻的單月貸款增減易受上年基數、季節因素、金融機構考核壓力、地方政府追求時點金融指標等多重因素的擾動,波動較大。
 
他打了個比方來解釋:“比如評判一個家庭是否 ‘有錢’,是否能支撐家庭生活不是看一個月的淨收入,而是要綜合看家庭的總資產和近一段時期的總收入。如果從今年貸款的累積量來看,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未減。”
 
董希淼也認為,7 月金融數據受前期衝量因素和季節性因素影響。“6 月社會融資規模和人民幣貸款強勢反彈,增長較快,金融機構信貸投放提前衝量,一定程度上構成對 7 月的透支。此外也要考慮到季節性因素,7 月本是信貸投放小月,洪水等自然災害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他分析。
 
實際上,如果不侷限於單一月份,不難看到,今年以來,貨幣政策精準有力,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如果觀察 2023 年以來整體變化,能看到總量上,流動性是合理充裕的,貨幣信貸穩定增長。”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梁斯對《金融時報》記者分析,2023 年以來,人民銀行通過綜合運用降準、中期借貸便利、公開市場操作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及時、充足向市場投放流動性。3 月降準 0.25 個百分點,釋放長期流動性超過 5000 億元,為實體經濟提供了有力支撐。如果以前 7 個月為整體來看,7 月末貸款餘額 230.9 萬億元,同比增長 11.1%。1-7 月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新增約 16 萬億元,同比多增 1.67 萬億元。

結構亮點頗多 穩健的貨幣政策繼續有力支持宏觀經濟大盤穩定

實際上,儘管總量偏低,但 7 月數據中也不乏亮點。從整體看,7 月末 M2、貸款餘額同比增速分別為 10.7%、11.1%,保持在高位,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穩固。從結構上看,7 月末主要金融機構普惠小微貸款、綠色貸款、製造業中長期貸款、民營企業貸款同比增長均快於全部貸款增速,信貸結構持續優化。
 
梁斯提示記者,關注債券方面的亮點。“債券融資成為新增社融主要支撐因素。” 他列舉了一組數據,企業債券淨融資 1179 億元,同比多 219 億元;政府債券淨融資 4109 億元,同比多 111 億元。
 
在梁斯看來,企業債券多增與貨幣市場利率中樞下行,企業融資成本下降有關。7 月份銀行間質押回購加權平均利率為 1.53%,為今年最低。政府債券多增與三季度以來財政政策持續發力,專項債券發行速度加快有關。
 
實際上,總量穩、結構優、價格穩中有降,也正是今年以來貨幣政策發力的主要方向。調增 2000 億再貸款、再貼現額度,進一步加大對 “三農”、小微和民營企業金融支持力度,延續實施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保交樓貸款支持計劃、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實施好科技創新再貸款,強化對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創新的精準支持,這一系列政策有力引導了金融資源向重點領域傾斜。
 
此外,價格上,人民銀行通過引導公開市場操作、中期借貸便利(MLF)中標利率帶動 1 年期、5 年期以上 LPR 均下降 0.1 個百分點。引導銀行主動下調存款掛牌利率,穩定銀行負債成本,為降低貸款利率創造空間。“1-7 月企業貸款利率為 3.94%,同比下降 0.35 個百分點,處於歷史低位。” 有專家對記者談到,前幾年企業調研時不絕於耳的 “融資難,融資貴” 如今很少被提及。

兼顧經濟發展與風險防範 政策更重精準發力

實際上,在當前複雜嚴峻的大背景下,金融管理部門要回答的問題不僅僅是如何應對眼前的困難,更要實現 “短期紓困和長期發展、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 的多重平衡。對於信貸數據,業內人士認為,不能用 “多” 或 “少” 來對應 “好” 和 “壞”。
 
“貨幣政策不僅要 ‘有力度’ 也要 ‘穩得住’。” 一位專家強調,貨幣政策不是越松越好,信貸也不是越多越好,貨幣政策既要兼顧經濟發展也要防住風險。
 
據社科院統計,2023 年 6 月末我國宏觀槓桿率超過 280%,這個數字已經不低,一味追求增加貸款投放在宏微觀層面都會積累風險,不利於市場主體和整個金融體系的可持續發展。對企業來説,沒有好的項目,而是被金融 “推着走” 不但會增加企業的財務負擔,也不利於企業的穩健經營。
 
“過去三年我國並未實施強刺激政策,我國貨幣政策空間較大,政策工具和政策儲備較為豐富。” 董希淼表示,這也顯示我國有較強的政策定力。
 
一位金融機構從業人士表示,對銀行來説,為了時點指標和考核 “壘貸款”,而忽視產業發展和項目質量,會造成資金淤積,其實是浪費金融資源,進而會引發風險。而對國家來説,“大水漫灌” 短期內影響物價穩定,長期甚至會帶來系統性風險,這方面西方發達國家已經提供了我們很多 “反面教材”。
 
越是在複雜的情況下,越要注重精準發力。” 梁斯表示,貨幣政策要更加精準發力,信貸增加首要是需要關注是經濟的需求,出現階段性波動也屬正常現象。“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當下,不僅實體經濟要高質量發展,也要有高質量的金融與之匹配,信貸作為社會融資總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民銀行應當更重視其穩定性和精準性,在市場化和法治化原則下引導金融機構將金融 ‘活水’ 引向綠色低碳、科技創新、普惠養老等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 他表示。
 
本文來源:金融時報,原文標題:《既要 “有力度” 又要 “穩得住” 金融支持巧發力》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