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年 100 億美元!中國企業全球 “掃礦” 規模創紀錄,“一帶一路” 更具戰略性

復旦大學綠色金融與發展中心的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在金屬和礦業的投資超過去年全年總額,投資在 “一帶一路” 倡議相關活動的佔比達到創紀錄的 61%,建築合同的佔比首次低於 50%。
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FISF)綠色金融與發展中心本週的一份報告引起媒體關注。按照該獨立智庫研究中心報告呈現的趨勢,今年中國在金屬和礦業領域的投資有望創年度最高紀錄。
該報告稱,今年上半年,中國在金屬和礦業的投資和新籤合同額超過 100 億美元,超過了 2022 年、即去年全年的總額。因此,今年的年度投資額有望刷新 2018 年 170 億美元的紀錄。
復旦大學 FISF 經濟學家教授兼綠色金融與發展中心主任王珂禮評論稱,從經濟和工業的角度看,總體而言,“一帶一路” 倡議的相關活動變得更具戰略性,對中國和東道國工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可盈利項目增多。
該發展中心的數據還顯示,上半年,投資在 “一帶一路” 倡議相關活動的佔比達到創紀錄的 61%,建築合同在 “一帶一路” 新融資價值中首次佔比低於 50%。
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 1 月到 6 月,中國企業在 “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的非金融類合計直接投資為 801.7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23.3%,佔同期直投總額的 18.6%,較上年同期上升 0.1 個百分點。
這些非金融類直接投資主要投向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越南、泰國、老撾、哈薩克斯坦、柬埔寨和俄羅斯等國家。
數據還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企業在 “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新籤承包工程合同額 3301 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 2.5%,佔同期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籤合同額的 50.3%。
礦業目前是中國對外投資的重點行業,中國礦企在全世界範圍很活躍。企業進行海外投資的戰略和方式也愈趨多元化,包括在當地設立全資子公司,或與其他中資企業、當地企業或國際企業合資,一些項目還會採用綠地投資方式,或以股權併購的方式進行。
普華永道去年 9 月的一份報告稱,去年上半年,受全球新冠疫情和地緣政治因素影響,中國企業的境外礦業併購交易較往年呈現大幅下降趨勢。隨疫情緩解,去年 7 月,部分境內外大額礦業交易相繼公示被宣佈,其中包括一些大型礦業上市公司對阿根廷鋰礦的收購及對中國西部鋰礦的收購等。
報告同時指出,在資源類型方面, 黃金和銅或鈷在 2019 年和 2020 年的礦業交易中佔最大比例。到了 2021 年和去年,重點將從傳統資源轉向鋰等新興戰略礦產,這與世界 40 強的趨勢相當吻合。
復旦大學的前述報告也呈現了投資向新興戰略礦產傾斜的趨勢。
該報告顯示,上半年中國在金屬和礦業的投資包括鎳、鋰和銅項目,以及鈾、鋼鐵和鐵礦石項目,遍佈非洲、亞洲和南美洲。這些投資凸顯了,面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長期需求高漲,中國企業在整個清潔科技供應鏈的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