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要求全款發貨後,印度惱羞成怒,稱對比亞迪在印建廠感到不安!

要求付全款,也是企業無奈之舉,折射的是對印度營商環境的擔憂。對於在信用上不斷出問題的交易對手,不付全款怎麼能行呢?
小米被扣 48 個億,依然捨不得退出印度市場,説願意與當局合作來解決問題。小米畢竟深耕印度市場多年,如果貿然直接退出,找不到更好的替代者,沉沒成本實在太大。除了無奈的小米,比亞迪的頭更鐵,毅然決定要在印度投資 10 億美元設廠。
不過,對於這項提議,印度人居然想要利用來敲打一下比亞迪。這是因為,比亞迪要求印度為最近的一個 20 億訂單支付全款,這讓印度惱羞成怒。
01 印度貪心不足,既要投資還要控制權
前不久,莫迪訪美,第一天就會見了馬斯克,據説雙方談得很投機。
7 月 13 日,有消息稱特斯拉已開始和印度政府討論建廠事宜,預計將在當地興建全新的汽車生產工廠,年產能預計會達到 50 萬輛。
第二天,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比亞迪已提出一項 10 億美元的投資計劃,將與印度 Megha Engineering and Infrastructure 成立合資企業,在印度生產電動汽車和電池,並在印度建立充電站和研發中心。
另據《經濟時報》報道,比亞迪和梅加工程和基礎設施公司(Megha Engineering and Infrastructures)計劃在海得拉巴建立一家制造工廠,年產能為 10,000-15,000 輛電動汽車。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印度官員告訴經濟時報,印度工業和內貿促進部收到了該項提案。
《經濟時報》援引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官員的話稱,該項目將由 Megha 進行投資,比亞迪將提供技術和專有技術。
不過,《印度時報》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印度內政部和外交部都對比亞迪的合資計劃感到不安,因為印度政府一直對來自中國等陸地接壤國家的投資持謹慎態度。
消息人士透露,許多合資企業,其中包括中國公司,主要由中國合作伙伴控制,而印度同行對技術或決策幾乎沒有控制權。
能夠讓擅長耍流氓、不講武德的三哥感到 “不安”,比亞迪也是就夠牛的。就因為和我們陸地接壤,就感到不安了,就因為不能完全控制一家合資企業的技術,不能 “幫助” 一家企業做決策,就感到 “不安” 了。這些不安的理由背後,其實是對於公司獨立性的漠視,對於市場的不知敬畏。也許,印度表達不安,不過是一種談判策略,在特斯拉與比亞迪對於印度市場的競爭與博弈中,實現利益最大化。
02 比亞迪印度之旅,並不平坦
比亞迪於 2007 年進入印度市場,生產手機零部件,隨後於 2013 年與 Megha Engineering 成立合資企業奧萊克綠色科技(Olectra Greentech),生產純電及插電式公交車。
海德拉巴位於印度南部,是安德拉邦首府、印度第五大城市。該市是印度現代投資與技術的匯之地,近年來軟件業發展十分迅速,在國際上有 “網絡拉巴” 之稱。
對於中國企業而言,海德拉巴不是一座陌生的城市。早在 2005 年,中建總公司就贏得印度海德拉巴國際機場項目總承包權。
近年來,印度政府大力發展電動汽車產業。為適應印度汽車產業發展規劃,比亞迪在印度金奈設廠生產底盤和組裝電池,在海得拉巴設廠生產整車。比亞迪印度公司此前介紹,金奈工廠已於 2018 年 12 月投入生產,主要生產 k7 和 k9 兩款電動車的電池和底盤,佔地約 212 畝,投資 1.5 億美元。
2015 年,比亞迪與印度合作伙伴奧萊克特拉綠色科技公司在海得拉巴合作設廠,聯合設計製造巴士。

最近以來,比亞迪與印度的口水戰一直沒有停歇。
印度向比亞迪拋出了 1000 輛電動巴士訂單,但比亞迪要求印度先付全款,而且要用人民幣支付。
印度商業和工業部長等多名官員在社交媒體上指責比亞迪,這麼幹是在損害印度的 “商業信譽”,破壞印度的規則。按我們印度的規矩,都是先付 10%,交貨以後再付剩下的 90%。
這個千輛巴士大單有 228 億盧布,摺合 20 億人民幣。比亞迪難道會有錢不賺嗎?要求付全款,也是企業無奈之舉,折射的是對印度營商環境的擔憂。對於在信用上不斷出問題的交易對手,不付全款怎麼能行呢?
本文作者:儲留香,來源:最氫儲,來源:《被要求付全款發貨後,印度惱羞成怒,説對比亞迪在印建廠感到很不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