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 Yong wants to create another "Alibaba"

華爾街見聞
2023.07.14 07:17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阿里雲躍升。

作者 | 柴旭晨

編輯 | 張曉玲

從阿里集團一號位去職,空降到阿里雲的張勇,被賦予了重任:分拆上市,再造一個 “阿里”。

AI 成了那個重要的推手。在 7 月 7 日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阿里雲打出了大模型工具、生態的關鍵牌,把雲計算業務植入 AI 模型應用和商業化場景,深挖 B 端業務。

在阿里,張勇曾經打下了天貓的天下、也創造了 “雙 11”。而阿里雲,關係着他能否再創輝煌。

AI 大模型生態,對阿里雲而言也是一次突破自我的嘗試,是張勇押上個人聲譽的一戰,他要為 “再造阿里” 的野心再拼一次。

推手

國內雲計算 “一哥” 阿里雲,也快步跑來大模型市場掘金了。

阿里雲擲出了 “大殺器” 魔搭(Model Scope)GPT。它能通過自然語言,任意組合、自由調用魔搭社區(阿里雲的 AI 大模型生態平台,相當於模型的 “App Store”)中所有模型,完成用户所提需求。

此外,阿里雲還發布了一款 AI 繪畫創作模型 -- 通義萬相,這是繼自通義千問(文字)、通義聽悟(音頻)等模型推出後的又一款 “通義” 家族模型,進一步豐富了魔搭社區的模型資源。

目前,阿里雲建立的魔搭社區,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 AI 模型社區,集聚了 180 多萬開發者和 900 多個優質 AI 模型,為開發者和使用者搭建了一個橋樑,讓他們集結於此。

看得出,阿里雲想進一步降低 AI 的使用門檻,並建立生態綁定更多的開發者和用户。

在 WAIC 論壇上,阿里雲 CTO 周靖人向行業用户拋出橄欖枝,稱其將向大模型創業公司提供算力和開發工具在內的服務,並在資金和商業化探索方面提供支持。

阿里雲迫切切入大模型的背後,是增長乏力的焦慮。

阿里雲被阿里視為第二增長曲線,在國內雲市場中,它也是第一家收入破千億的企業,且連續盈利兩年,是國內唯一穩定盈利的雲廠商。

但如今,雲計算的主戰場已逐漸從互聯網轉向傳統運營商公司,天翼雲、移動雲、聯通雲等國資雲廠商殺入市場。去年,上述三家的營收分別同比增長了 107.5%、108.1% 及 121%。並且在份額上,也在不斷攻城略地,有後來居上之勢。

反觀阿里雲的營收增速,自 2016 年一季度創下 175% 的高點後便開始連年回落,到 2023 財年,同比增長降到了 3.5% 的個位數。

今年 4 月,阿里雲還曾挑起價格戰,宣佈核心產品價格全線下調 15%至 50%。不過很快對手們也加入了降價戰團。騰訊雲就緊隨其後,部分產品線最高降幅達 40%;京東雲甚至承諾 “買貴就賠”。

應對激戰,阿里雲急需找到突圍的出口,重回上升軌道。而 ChatGPT 引爆的 AI 狂潮,或許是打破這一僵局的關鍵。

“AI 大模型的出現是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就像工業革命,大模型將會被各行各業廣泛應用,帶來生產力的巨大提升”,張勇直言,“面向 AI 時代,所有產品都值得用大模型重新升級”。

對傳統行業和中小企業來説,花費百萬美元量級的資金去自研大模型也並不現實,因此,租用雲服務商的算力、合作發開使用大、小模型成為一個有誘惑力的解法。

而對阿里雲這樣的雲服務商而言,AI+ 公共雲的 “雲智一體” 旋即成為一個性感的故事。阿里雲所做的,就是把自家的雲計算與釘釘、瓴羊、天貓等結合,用大模型來升級,給市場打樣、給用户和投資者描繪一幅美好的藍圖。

阿里雲的轉折點,能否真正到來?

野心

AI 大模型作為推手,可以改變阿里雲的生態,放大它的市場份額,而分拆上市,則可以讓阿里雲的估值得到最直觀的體現。

6 月 20 日,張勇在卸任阿里集團一號位的內部信中説,要創造一個新江湖,“希望阿里雲作為一家獨立公司,能成長得跟今天的阿里巴巴集團一樣大,甚至比它更大”。

阿里雲的獨立早就開始,上市的啓動鍵也已被按下。3 月,阿里巴巴對外宣佈啓動 “1+6+N” 的組織變革,5 月 18 日,宣佈阿里雲將實現完全分拆並走向獨立上市。

根據分拆方案,分拆後阿里集團將不再持有阿里雲股票,在股權和公司治理上形成一家與集團完全獨立的新公司,雙方不會存在任何股權關係。

同時,張勇也將結束四年對阿里的掌權,從集團一號位空降阿里雲一號位,押上他個人聲譽的一場硬仗正式打響。

接下來,作為中國最大的雲計算公司,阿里雲如何估值、分拆都是現實問題。而它的估值,一定程度上將代表市場對這個行業的整體評價。

2018 年,摩根史坦利類比亞馬遜 AWS 的估值比例,給出阿里雲 670.94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 4800 億元)的估值。2020 年,阿里雲業績快速增長時,多家機構上調阿里雲估值至千億美元以上。其中,高盛在時年 8 月將阿里雲的估值定至 1238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 8867 億元)。

彼時機構對阿里雲的估價,已經相當於現在半個阿里集團。截至 7 月 14 日,阿里巴巴在港股的對應市值約為人民幣 1.78 萬億元。

不過,由於全球範圍內沒有類似阿里雲這樣體量的公有云 IaaS 業務單獨上市,缺少可參考對標的上市公司,因此市場對它的估值判斷存在不小分歧。

今年 2 月,中信證券在研報中,就給出阿里雲 2000 億人民幣的估值,參考上一財年的收入,市銷率不足 3 倍略顯保守。

事實上,從全球市場來看,同樣的估值 “漂移” 問題也出現在亞馬遜 AWS、微軟 Azure 等巨頭身上。由於雲計算公司和母公司通常共享服務器、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這是導致估值難的客觀因素。

雖然市場意見難以統一,但阿里雲仍在為提高自己的身價而努力。

叩響 AI 市場的大門、完善大模型生態、這都是在對資本市場持續不斷地傳遞着 “行業頭牌” 的價值和想象力。

對於阿里雲正集中火力構建的社區 “魔搭”,有業內人士指出,雲計算的生態網絡效應也是高估值的決定性因素之一。生態合作越成熟,收入乘數成正比,利潤規模也會水漲船高。亞馬遜 AWS、微軟 Azure 的成功也部分受益於此。

另外,張勇在公開信中表示 “將引入外部投資者”,也給其引入國資打開政企市場的 “鐵壁” 留下可能性。

可以期待在獨立上市後,阿里雲將有更多資源和資金,用於技術研發和擴大規模,擺脱對阿里系的依賴,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

而追求上市,只是暫時的 “自我價值實現”,份額的持續擴充、增長,才是阿里雲保住王位的關鍵。

在行業競爭加劇的當下,要實現 “再造一個阿里” 的野心,張勇和他的團隊還得跑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