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automakers "take over" the "turf" of Japanese automakers

華爾街見聞
2023.07.11 08:42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日本車企 “統治” 了六十年的泰國市場,要變天了?

要説最愛日系車的國家有哪些,泰國絕對可以排得上號。

到過泰國旅遊的人都知道,在泰國的街上,放眼望去幾乎都是日系車。

泰國人有多愛日系車呢?在問答網站上,甚至有人提問:

為什麼泰國街上 99% 都是日本車?

而底下的回答則 “一本正經” 地更正他:

不是 99%,是 85%。

不論是 85% 還是 99%,都足夠説明了日系車在泰國民眾心中的分量。

市場調查機構 Marketline 的數據顯示,2022 年,泰國銷量前十名的車企品牌,有八家都是日系,而中國上汽的名爵和美國的福特成為僅存的 “獨苗”。

泰國 2022 年各品牌新車銷量,來源:Marketline

但是,如果你足夠細心就會發現,儘管日系車仍然佔據着泰國大半壁江山,但大部分品牌的增速卻出現了顯著的下滑。

這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中國車企也來到了泰國。

今年 6 月,泰國新登記純電動車榜單中,哪吒、比亞迪、歐拉佔據前三。除了第四、五名的特斯拉、第九名的沃爾沃(也隸屬於中國的吉利),前十中的車型都被中國車企所包攬。

去年九月,比亞迪與泰國 WHA 偉華工業園區簽署購地協議,購買泰羅勇府約 96 公頃的地塊以建設電動汽車工廠,計劃於 2024 年投產,年產量達 15 萬輛。

賣方 WHA 表示,這是該公司 25 年來最大的一筆交易。

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彙編的數據,這筆交易可能會使中國在 2022 年成為泰國最大的投資者,自 1994 年以來首次取代日本。

這意味着,作為泰國汽車行業長期的主導者,日系車正在受到新進者中國車企的挑戰。

“東南亞底特律”

日本車企與泰國的淵源起源於上世紀六十年代。

1962 年,泰國暹羅汽車公司與日產成立合資企業 “暹羅汽車&日產有限公司”,日產由此成為首家在泰國建廠的日本汽車製造商。

同年,豐田也在泰國設立合資公司並建廠。1968 年,豐田泰國工廠就成為了唯一一家豐田日本海外出口卡羅拉的工廠。

此後,本田、五十鈴等車企也相繼進入泰國,並將泰國作為其主要海外出口生產基地之一。

車企親睞的原因之一,是泰國政府對其汽車產業的扶持政策。

為保護其國內製造業,泰國政府對汽車徵收 80% 的進口關税,對摩托車徵收 60% 的進口關税。同時,泰國政府允許外國投資者購買泰國土地,推出利於外國税收優惠政策。

例如,本次比亞迪購地的羅勇府,本身即是泰國汽車工業的中心,泰國政府將該地區的税率降低了 50%。新進入該地區的車企,還可獲得長達八年的所得税豁免。

也正因如此,除了日本車企外,歐美車企如通用、福特、寶馬也緊隨其後在泰國設廠。通用汽車發言人曾表示,泰國工廠是其亞太地區和非洲的主要製造中心,其車輛出口到包括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內的 15 個市場。

自此,泰國成為了東南亞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和出口國,也是僅次於印尼的東南亞第二大汽車銷售市場。

有各大車企 “撐腰”,泰國有了也賦予其自身 “東南亞底特律” 稱號的底氣。

“家外之家”

在眾多車企之中,還是要數日本車企和泰國最 “投緣”,也最 “長情”。

自 1962 年起,日本車企就已在泰國 “盤踞” 超過六十年,豐田更是佔據了泰國超過三分之一的份額,成為泰國當之無愧的 “國民車”。

豐田也給予了泰國對於這些強勁銷量相應的回報:豐田及其集團公司在為泰國帶來了 27.5 萬個工作崗位,約 4%GDP 的產值。僅過去十年,豐田就在泰國投資了超過十億美元。

Jetro 的數據也顯示,截至 2022 年 3 月,日本佔泰國外國直接投資 (FDI) 餘額的 32%,是到那時為止最大的海外投資者。

鑑於豐田這樣的日本車企在泰國的主導地位如此之高,以至於幾十年來,它們幾乎把泰國市場視為本國市場的延伸。

去年底,豐田在泰國舉辦了其在泰國開展業務 60 週年的活動,時任豐田總裁豐田章男還頗為激動地表示了他對於泰國的喜愛之情:

就我個人而言,我一直認為泰國是我的 “家外之家”。

如果我不用因為工作而住在日本…我願意住在這裏!

在這場活動上,豐田推出了首款電動皮卡。對於這個豐田駐紮已久的市場,以及正在面對新能源汽車挑戰的豐田,豐田章男説:

豐田和泰國的未來非常光明,而且只會越來越光明。

但就在豐田舉辦週年慶的幾個月之前,比亞迪剛剛簽下購地協議,使中國超越日本成為泰國最大的外國投資者。

這一點,或許被豐田章男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裂縫

日本車企對泰國市場的掌控,在電動汽車這裏出現了裂縫。

據泰國汽車媒體 “AutoLife”,今年上半年,中國品牌佔據了泰國電動汽車銷量的 80%。日本品牌中,豐田 bZ4X 僅售出 13 輛,6 月銷量為 1,而日產聆風的 6 月銷量,為 0。

這種轉變,體現出了日本車企與泰國政府面對電動汽車所呈現出的態度分歧。

一個事實是,日本車企對於電動汽車,一直持着非常謹慎的觀點。

在日本政府推出燃油車禁令時,豐田章男批評稱,倉促實施燃油車禁令將導致當前汽車行業的商業模式走向崩潰,大批企業將因此消亡,造成大量工人失業。

作為過去燃油車的領導者,日本車企在時代顛覆下感受到了不安全感。

儘管日本車企在後來終於向電動汽車讓步,並在去年首次正式確認在泰國生產電動汽車,但這一轉變來得太遲。

早在 2016 年,泰國政府就制定了電動汽車普及的路線,並批准了針對泰國本土電動汽車生產的税收優惠計劃。

在政策激勵與泰國本土完善配套產業的吸引下,一批中國車企來到了泰國,開始重塑泰國的汽車業,並完成對日本車企的 “顛覆”。

開拓

中國車企對泰國市場的探索始於十一年前。

2012 年,上汽集團與泰國華人財團正大集團合資,在泰國正式投資建廠。上汽旗下品牌名爵也於 2014 年正式進入泰國市場銷售。通過與泰國本土龍頭企業合作,名爵在泰國發展也算順暢,於 2021 年躋身泰國汽車品牌前十名。

2019 年,名爵在泰國推出首款電動車型 MG ZS EV, 隨後又推出了 MG VS HEV、MG EP。為中國車企通過電動汽車這一賽道打開市場奠定了基礎。

2020 年,長城汽車收購通用汽車在泰國的一家工廠,並投資 226 億泰銖(約合人民幣 46.73 億元)進行改建,成為第二家進軍泰國的中國車企。長城旗下歐拉好貓成為泰國最受歡迎的電動車型,在多家門店均售罄。

去年 9 月,長城汽車泰國羅勇新能源工廠第一萬輛新能源汽車宣佈下線。在長城泰國工廠生產的汽車,有 60% 在泰國本土銷售,40% 出口到海外汽車市場。

緊接着,比亞迪、哪吒、廣汽埃安等車企也相繼開啓了赴泰建廠的計劃。

中國車企在泰國能夠迅速發展,一方面與兩國相近的文化有關,泰國消費者在一些行為習慣上與中國本土仍然有着相似之處,儘可能地減少了 “水土不服” 的情況。

而另一方面,泰國原本就足夠完備的汽車零部件產業。

作為東南亞最大、全球第十一大的汽車製造國,泰國的汽車整車組裝與製造能力已經相當成熟,年均整車產能接近 200 萬輛,佔東南亞汽車市場近 50% 份額,泰國汽車產業工人約佔其勞動力人口的 10%。

泰國本土的零部件製造業也已經十分完備,據報道,泰國本地有近 700 家可向汽車裝配廠供應零件的一級汽車供應商,現地零部件採購率高達 98%。

更重要的是,泰國的電動車滲透率目前仍不足 3%,但泰國的計劃是到 2030 年 “零排放汽車在新車產量中佔比將達到 30%”。

這為已經疲於內卷的中國車企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

助力

與蔚來、小鵬汽車選擇向西進入歐洲市場,藉助當地合作伙伴力量銷售新車的車企不同,這些向南進入東南亞的車企大多看中的是其更接近中國的地理位置、更低的人力成本,以及在當地建廠所能獲得的降税補貼、關税豁免等一系列政策紅利。

在推動傳統汽車產業轉向新能源汽車這一方面,泰國在政策上給予了大力的支持。

2022 年,泰國推出了新純電車補貼和税收減免政策,給予每輛純電動車最高 15 萬泰銖(約合 3 萬元人民幣)的補貼,將電動乘用車的消費税由 8% 下調至 2%,道路税減免八成。

此外,泰國投資委員會還表示,泰國政府同意為電動汽車生產商提供長達 8 年的企業所得税豁免權,以及在 2025 年底前免除電池、電動汽車驅動電機、電動汽車壓縮機等關鍵零部件的進口税,並承諾補貼汽車廠商的電力成本。

不過,要想獲得這些優惠政策和補貼,車企必須在泰國設有工廠。這也是多家中國車企選擇在泰國建廠的原因之一。

上月,泰國中華總商會主席林楚欽在一場活動上表示,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目前正關注泰國市場,並將其作為面向周邊經濟體的生產和分銷基地:

從 MG 名爵、長城汽車和比亞迪的投資來看,電動汽車是目前(對泰投資) 最具開創性的行業。泰國最近為中國汽車製造商提供的投資激勵措施支持了這一前景,且投資正不斷湧入。

在一系列優惠後,中國車企能夠提出具有競爭力的價格,以吸引傳統燃油車車主,並挑戰日本車企在市場上的主導地位。

2021 年,歐拉好貓在泰國上市,起售價為 989000 泰銖 ( 29800 美元),與名爵在泰國銷售的最便宜車型相當,比日產聆風便宜 30%。

不過,儘管中國車型在泰國佔據了價格優勢,相較於國內的售價仍然有着 50% 左右的溢價(好貓在國內起售價為 12.79 萬元),這也為車企留出了更多利潤空間。

當然,最關鍵的原因之一,還是日本電動汽車轉型緩慢,為中國車企創造了機會。

泰國政府數據顯示,去年在泰國註冊的近 85 萬輛新車中,只有 1% 左右是電動汽車。但在今年 1 月至 4 月間,這一比例上升至 6% 以上。

儘管這一比例尚且微小,但這是中國新能源車企在一片新市場從零開始獲得的成績。

野村證券研究所泰國諮詢部門負責人 Hajime Yamamoto 表示,未來 10 年,中國品牌可能通過推出平價電動汽車,從日本手中奪走至少 15 個百分點的市場份額:

隨着中國汽車製造商將生產轉移到泰國,中日之間的競爭可能會變得更加激烈。

尾聲

今年早些時候,美國標普公司發佈了一份消費者行為變化的研究報告,該報告指出,像豐田、本田這些在海外紮根已久的日本車企正在逐漸被遺忘。

研究還表明,2022 年轉向電動汽車的絕大多數消費者來自豐田和本田。

此刻,儘管諸如豐田後知後覺推出了 bZ4X 這樣的車型,但現實告訴它們,要在電動汽車市場取得成功並不像他們想象的那麼容易。

與此同時,羽翼日漸豐滿的中國車企,也許不會再給予它們奮起直追的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