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蔚小理” 進軍中國

華爾街見聞
2023.06.12 07:26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FF 有意把中國總部放到黃崗,Fisker、Lucid 有可能落户上海。

又一家美國造車新勢力要來華了,並有可能追隨特斯拉的腳步落户上海。

當地時間 6 月 9 日,美國汽車製造商菲斯克(Fisker Inc.)宣佈計劃在中國開設交付中心,並在 2024 年一季度開始其旗艦車型 Ocean SUV 的交付。

Fisker 公司高層最近訪問了中國,並在上海會見了官員和商界領袖,討論了在該地區的合作和機會,對話集中在汽車供應鏈、物流、倉儲和未來生產發展方面。

Fisker 董事長、首席執行官亨利克·菲斯克(Henrik Fisker)表示:“我們預計中國將成為未來電動汽車的重要增長市場,並相信我們的汽車將非常有吸引力。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那裏設立了辦事處,並打算今年開設一個交付中心。”

他還説道:“我相信我們最早明年就可以在中國啓動並運行生產,每年可能增加 7.5 萬輛 Fisker Ocean 的產能。”

這是一個重要信號:Fisker 有可能明年就來中國建廠,並有可能落户上海。

佈局歐美市場之後看上中國

其實,Fisker 看上中國市場不是一天兩天了。

在今年 6 月 6 日舉行的菲斯克年度股東大會上,中國董事會成員 Daniel Foa 的講話就已經透露出 Fisker 入華的意願。

Foa 分析道:“首先,中國佔全球汽車銷量的三分之一,2022 年約為 2600 萬輛,其中電動汽車為 600 萬-700 萬輛,約佔 25% 的市場份額。2023 年至今,這一比例已增長至 27% 左右。其次,高端和平價奢侈品市場的增長速度快於普通市場。菲斯克憑藉其獨特的歷史、特色和設計,正好適合這一細分市場。

在他看來,“中國對高品質的傳統國際汽車品牌的接受度一直很高。政府政策和消費者行為都在迅速轉向電動化。”

Foa 還表示,“菲斯克是僅有的兩家純電動汽車國際公司之一,都是傳統品牌的可行替代品。這將使我們能夠上到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候選名單,而且可以提供功能更豐富的產品。作為一個新的國際電動汽車品牌,這為菲斯克在中國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遇。”

這裏所指的另外一個純電動汽車品牌除了特斯拉還能是誰,所以,他是把菲斯克和特斯拉放在了同一梯隊。

Fisker Ocean 有 Extreme、Ultra 和 Sport 三個版本,起售價分別為 68999 美元、49999 美元、37499 美元。其中,Extreme 版在美國 EPA 估計續航里程為 360 英里,在歐洲 WLTP 續航里程為 440 英里。

2022 年 11 月,Ocean 在麥格納位於奧地利格拉茨的碳中和工廠投產。2023 年 5 月,Fisker 在丹麥哥本哈根交付了首輛 Ocean。

“在歐洲開啓交付並計劃 6 月 23 日向美國客户交付首批車輛之後,我們很高興能在今年晚些時候進入中國市場。” 亨利克·菲斯克表示。

Lucid、FF 的中國計劃

在佈局歐洲、美國市場之後,Fisker 把目標瞄向中國,無疑是看上了中國市場這個大蛋糕——中國車企在許多方面都在引領着電動化智能化技術創新,中國消費者比其他國家的消費者更快地接受零排放汽車。

與 Fisker 有一樣想法的還有 Lucid 和 FF。

今年 5 月 31 日,總部位於美國加州的 FF 宣佈 FF 91 2.0 Futurist Alliance 上市並開啓交付。FF 創始人賈躍亭在發佈會上提出,未來塔尖出行產業技術與產品變革趨勢將向 “全 AI 化、全 Hyper 化、全能化、共創化” 四個方向發展。

此前,2 月 13 日,FF 透露已將最新的 FF 91 Futurist 準量產測試車運到中國進行市場測試和驗證,包括充電和基礎設施與其他硬件和軟件應用的兼容性。官方新聞稿表示:“FF 正在為中國市場製造的準量產車進行最終的生產準備和車輛測試。”

更早時候,今年 1 月 18 日,FF 宣佈與中國黃岡市政府達成了不具約束力的合作框架協議,計劃將其未來的 FF 中國總部遷至黃岡市。FF 中國總部預計將由黃岡市政府引導基金、相關產業基金和 FF 共同出資建設。該框架協議已於 2022 年第三季度簽署。

成立 9 年來,FF 始終沒有放棄,目前正積極推進中美雙主場戰略,在中國和美國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進行生產和銷售。不過,在 2023 年底前,FF 將專注於向美國市場交付。

此外,另一家美國汽車製造商 Lucid 也正在為進入中國市場做準備。

6 月 7 日,多家媒體報道,前集度汽車負責用户發展與運營的副總裁朱江已經加入美國造車新勢力 Lucid,負責中國市場業務。

去年年底,Lucid 就開始在中國招聘人員,涉及數字信息化、硬件工程、法律、公共政策、物流管理、供應鏈、零售、充電等多個領域的 14 個崗位,崗位地址顯示為上海。

2016 年,Lucid 在美國發布了首款車型 Lucid Air 轎車,起步價 7.74 萬美元,扣除美國用户可以享受的 7500 美元聯邦税收減免,該款車實際售價為 6.99 萬美元。2021 年底,Lucid Air 開始交付美國用户。

儘管目前銷量不温不火,但 Lucid 抱上了大腿——沙特主權財富基金 “公共投資基金”(PIF)。PIF 於 2018 年開始投資 Lucid,截至今年 2 月已經斥資約 20 億美元收購了該公司超過 60% 的股權。

沙特政府已同意在未來 10 年內從 Lucid 購買 10 萬輛汽車。除了沙特,中國是 Lucid 看中的另一個市場。

Lucid 現任 CEO 彼得·羅林森(Peter Rawlinson)2021 年 11 月曾表示,已經確定了企業發展的下一個十年計劃,計劃 2025 年左右在中國和中東設立工廠。

現在還是入場的好時機嗎

Fisker、Lucid 這兩家公司都在某種程度上與特斯拉有一些淵源。

2007 年,特斯拉將第二款車型 Model S 的設計工作委託給一家車身設計公司 Fisker CoachBuild。該公司的創始人正是汽車設計師亨利克·菲斯克。

但一年之後,馬斯克就將菲斯克和他的公司告上法庭,稱其剽竊了特斯拉的增程式動力技術,並將該技術應用到了 Fisker 自己研發的首款車型 Karma 上。

此時,菲斯克已經創立了 Fisker Automotive,他表示 Karma 的增程技術與特斯拉完全無關。最終法院判決特斯拉敗訴。

在 2013 年 Fisker Automotive 被萬向收購之後,菲斯克再次創業,於 2016 年成立了 Fisker Inc。2020 年,新的 Fisker 公司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

Lucid 的前身是 Atieva,由特斯拉前副總裁兼董事謝家鵬(Bernard Tse)和甲骨文前高管温世銘(Sam Weng)兩位華人於 2007 年創建,最初專注於電池包和電池管理等電動汽車領域技術。

直到 2013 年,特斯拉前副總裁、Model S 總工程師彼得·羅林森加盟,公司開始涉足整車研發。2016 年,Atieva 更名為 Lucid Motors,定位為製造豪華電動汽車。

2022 年是 Lucid 大批量生產的第一年,共生產 7180 輛 Lucid Air,大約是目標的三分之一。

2023 年一季度,美國電動汽車註冊量排行中,特斯拉以 155360 輛排名第一,Lucid 以 1739 輛排名第 14。而 Fisker、FF 都是今年才開啓首款車輛的交付。

也就是説,不管是 Lucid,還是 Fisker、FF,它們在美國市場都還沒能證明自己。

這大概也是它們齊齊瞄準中國市場的原因之一。它們希望能夠在這個更大、消費需求更多元的市場獲取到訂單。畢竟,同為美國車企的特斯拉已經在中國取得了成功,這是有目共睹的。

但在中國市場,現在還是這些外來新創汽車品牌入場的好時機嗎?

因為可供挑選的電動車型很多,中國消費者大概是全世界最挑剔的電動汽車買家。外來的 “和尚” 能否快速把握住中國消費者的喜好,不好説。

此外,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越過 30% 之後,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也進入了平緩增長期。今年 5 月,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 60%。單看這個數字不算低了,但 2021 年、2022 年分別同比增長 158%、93%。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增速其實已經放緩。

而在中國市場摸爬滾打數年的中國造車新勢力,也並不都是高枕無憂,除了極少數企業,也是家家都有難唸的經。

中國汽車市場已經卷出天際,有的企業卷出了腹肌,有的企業卷出了局。這撥美國造車新勢力要來中國,究竟能攪起多大的水花呢?

本文作者:塗彥平,來源:汽車商業評論,原文標題:《美國 “蔚小理” 進軍中國》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