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mestic Top 5 AI Startups, Who is China's Open AI?

AI 大模型的牌桌已然準備好,各方勢力紛紛下注,從學院派到再創業 “大佬” 派,誰將在羣雄逐鹿的局勢中攻城略地?
GPT 狂飆,AI 投資突進,整個創投市場都因人工智能而發燙。
稀缺的公司分分鐘變身獨角獸,新的挑戰者接連入局, AI 競賽日趨白熱化,中國 “大模型” 的 “諸神之戰” 已經打響。
今年 2 月,美團聯合創始人王慧文的一則 “AI 英雄榜”,高調入局 “劍指” 大模型。緊接着,前搜狗 CEO 王小川、前京東 AI 掌門人周伯文、被譽為 “AI 框架領域第一華人” 的阿里技術副總裁賈揚清等一眾大佬爭先加入 AI 創業隊伍。
更有眾多背景華麗的初創團隊湧現。比如,清華唐傑教授的智譜 AI,黃民烈教授的聆心智能,循環智能楊植麟……都被頭部 VC 賦予了顛覆行業的希望,創業的列車再次提速。
科技媒體 The Information 盤點了中國 AI 初創企業 Top 5,究竟誰會是中國的 OpenAI?
1.MiniMax
融資信息:天使輪
成立日期:2021-11-03
所屬地:上海市
所屬企業:名之夢(上海)科技有限公司
由前商湯科技副總裁、通用智能技術負責人閆俊傑成立的 AI 公司,已經構建了文本到視覺、文本到語音、文本到文本三大模態的基礎模型架構,也是在當前的AI大模型創業潮中估值最高的創業公司。
6 月 1 日,據路透社報道,MiniMax 已完成了超 2.5 億美元新一輪融資,目前公司估值超 12 億美元。在本輪融資中,有騰訊有關聯的實體參與,參投資金或為 4000 萬美元。
此前,MiniMax 已完成兩輪融資,投資方包括米哈遊、IDG 資本、高瓴創投、雲啓資本、明勢資本等。雲啓資本曾在 4 月份發文確認,該機構於 2021 年投資 MiniMax,是天使輪中唯一的早期投資機構。
今年 2 月 16 日,MiniMax 在北京舉辦的小型媒體溝通會上曾透露,團隊人數已過百,公司核心技術研發成員均來自全球知名高校和全球頂尖科技公司,擁有世界頂尖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計算機視覺、計算機圖形學等工業界和學術界經驗,1/3 的團隊成員擁有世界頂尖技術實驗室的博士學位。
據介紹,MiniMax 直接從底層的基礎模型做起,自研了三個 foundation model(基礎模型)——文本到視覺(text to visual)、 文本到語音(text to audio ),文本到文本( text to text)。
2.Langboat 瀾舟科技
融資信息:Pre-A+ 輪
成立日期:2021-06-10
所屬地:北京市
所屬企業:北京瀾舟科技有限公司

瀾舟科技的創始人周明是在國內 AI 市場温度降到谷底的時刻決定創業的。
2020 年底,周明考慮辭去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的工作,很多朋友勸他別出來,但他很堅定地要開始大模型創業,認為 “大模型未來會成為某種基礎設施”
周明於 2021 年正式成立瀾舟科技,併成為了李開復的創新工場從 0 孵化的 AI 企業。周明曾指出,瀾舟科技致力於解決人類的語言理解和生成難題,提供基於 NLP(自然語言理解)技術的開源大模型以及聚焦於營銷、金融、文化創意等場景的功能引擎和應用。
主要產品是基於 “孟子大模型” 核心技術打造的一系列能力平台和垂直場景應用。已落地孟子大模型、AIGC(智能創作)平台、機器翻譯平台、金融 NLP 平台等多款技術及產品,落地同花順、華夏基金等企業。結合類 ChatGPT 技術,瀾舟科技推出了對話機器人 MChat,能夠通過智能對話幫助用户完成特定場景中的多種工作任務。
今年 3 月,瀾舟科技完成了 Pre-A+ 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北京中關村科學城公司領投,斯道資本和創新工場跟投。不到一年時間內,瀾舟科技融資總額達到了數億元。
在 3 月 14 日由創新工場舉辦的 “AI1.0 到 AI2.0 的新機遇” 趨勢分享會上,瀾舟科技正式發佈了 “類 ChatGPT” 的語言生成模型——孟子 MChat 可控大模型。

孟子 MChat 可控大模型強調了其本身 “可控” 的特色——模型能力相較於其他同類技術更為靈活,面向垂直領域、專業賽道落地會更加聚焦,可以根據行業、地域等需求做出快速調整。據周明介紹,孟子 MChat 可控大模型有以下幾個特點:
將陸續推出 10B 和 100B 參數級的大模型;
具備聊天、問答、翻譯、文本生成、信息抽取等多種能力;
可融合搜索結果、領域數據和知識圖譜;
對功能、風格、人類認知等方面具可控性。
3.智譜AI
融資信息:B 輪
成立日期:2019-06-11
所屬地:北京市

智譜 AI 由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唐傑教授創立,團隊核心成員曾參與清華大學與智源研究院合作項目"悟道"的研發工作。2022 年 8 月,清華大學知識工程實驗室與智譜 AI 合作研發的超大規模預訓練語言模型 GLM-130B 正式上線,是同年亞洲唯一入選斯坦福評測的全球主流大模型。
GLM 在準確性等關鍵指標與 OpenAI、谷歌大腦和 Meta 等公司的大模型對比中,仍舊錶現非常出色,在 MMLU、LAMBADA、BIG-bench-lite 指標測試上超過了 GPT-3、谷歌的 PaLM 和 Meta 的 OPT 大模型。


今年 5 月 16 日,三六零宣佈與智譜 AI 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共同研發的千億級大模型 “360GLM”,雙方將參考 “微軟 +OpenAI” 的合作模式,將大模型與應用場景結合。

三六零 CEO 周鴻禕認為,國內應當建立大型科技企業 + 重點科研機構的產研協同創新模式,打造中國的 “微軟 +OpenAI ” 組合引領大模型技術攻關。他表示,此次與智譜 AI 合作,正是借鑑了這種產研協同關係。
對於此次合作,智譜 AI CEO 張鵬表示,智譜 AI 一直堅持着自己的願景,讓機器像人一樣思考,實現 Model as a Service(MaaS)的理念。

目前,該模型的訓練數據量為 4000 億,中英文各佔一半,擁有 1300 億參數,訓練成本在百萬 - 千萬人民幣。截至到今年 5 月 1 日,該模型已經收到 69 個國家 1000 多個研究機構的下載使用申請。
在 GLM-130B 的基礎上,智譜 AI 又進行了有監督的微調得到 ChatGLM 模型。ChatGLM 模型是目前國內最先進的開源大模型,並已開放內測。
周鴻禕的微軟夢能實現嗎?智譜 AI 能成為中國的下一個 OpenAI?
4.光年之外
融資信息:天使 +
成立日期:2023 年
所屬地:北京市
美團聯合創始人王慧文再創業的AI創業公司——光年之外,含着 “金湯匙” 出生一直備受關注。
2 月,王慧文、出門問問創始人李志飛,以及真格基金兩位合夥人戴雨森、劉元吃了頓飯。四人親眼見到 ChatGPT 帶來的變革,王慧文的態度是 “必須參與”。
聊到興起處,王慧文拿起手機,高調宣佈了自己入局的態度:

兩天後對外披露更多創業細節時,王慧文的想法顯然已經從 “求組隊” 變成了 “我組局”。
這位光桿司令在宣佈招募 “頂級技術人才” 的同時豪言表示,各位放心施展才華,雜事交給他來打理,更是不必為資金擔心——
除了他個人按照 2 億美元估值出資的 5000 萬美元,“下輪融資已經有 VC 認購 2.3 億美元”!

此後,王慧文陸續發文,招聘產品經理、算法工程師、實習生等。

進入 3 月,第二位投資光年之外的 “大佬” 出現了——王慧文的老友,美團創始人王興。
這位美團大佬加入隊伍的方式是 “出錢”,參與A 輪投資,並出任光年之外的董事。王興與王慧文是清華大學的同學兼室友,曾數度合作創業,一起打造了校內網、美團等多個大眾熟悉的品牌。
再次並肩作戰,王興在票圈簡單解釋了背後的緣由:
AI 大模型讓我既興奮於即將創造出來的巨大生產力,又憂慮它未來對整個世界的衝擊。老王和在創業路上同行近二十年,既然他決心擁抱這次大浪潮,那我必須支持。

4 月 6 日,光年之外的運營正式開始,王慧文在朋友圈更新了動態。

美團 “雙王” 的招牌,也讓 “光年之外” 在風投市場上吸納資金變得更容易。畢竟,風投機構們應該也想抓住 “再造美團” 的機會。
王興、王慧文帶着美團,挺過了千團大戰、百團大戰,但歷時九年才首次實現全年盈利。這一次,他們還能挺到 ChatGPT 版 “美團” 誕生嗎?
5.楊植麟
在這場白熱化的大模型 “軍備競賽” 中,不乏履歷光鮮的 90 後創業者出現,Information 提到了循環智能聯合創始人楊植麟。

楊植麟本科就讀於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師從智譜 AI 創始人唐傑,2015 年以年級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隨後,赴自然語言處理(NLP)研究全球排名第一的卡內基梅隆大學語言技術研究所(LTI)攻讀博士,師從蘋果 AI 研究負責人 Ruslan Salakhutdinov 和谷歌首席科學家 William Cohen,4 年拿下博士學位。
博士期間,楊植麟與圖靈獎得主 Yoshua Bengio 合作發佈 “火鍋問答” 數據集 HotpotQA,又以一作身份發表 XLNet 與 Transformer-XL 在 NLP 領域產生重要影響,成為 NeurIPS 2019 與 ACL 2019 的最高引論文之一,谷歌學術引用次數直接破萬……
2016 年,楊植麟創立循環智能,公司主要業務是運用 NLP、語音、多模態、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術打造 “銷售科技” 方案。智譜 AI 及清華研究團隊的多個 AI 項目由他主導,同時華為的 “盤古” 大模型也是楊植麟團隊和華為雲聯合推出。
目前,循環智能已進行到 B 輪融資,並連續三年實現了超 200% 的營收增長。
尾聲
不過,AI 大模型研發的燒錢速度,也是擺在所有參賽者眼前不能忽視的 “天塹”。
OpenAI 推出的超大規模語言生成模型 GPT-3 單次訓練成本就高達 460 萬美元。
資深人工智能研究專家田濤源接受媒體採訪時,對成本進一步介紹到:“GPT3.5 訓練一次需要花費 300-460 萬美金,還只是算力的成本,沒算人才的成本,Open AI 一共 375 人左右,一年工資開支就要 2 億美金,AI 算力開支 5 億美元,需要雄厚的資本支撐。”
無論是誰登頂國內 AI 初創企業的王座,新一輪的 “血雨腥風” 終無法避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