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oldman Sachs' "Triple Exit" Hong Kong Stock Overall Coordinator, What's the Reason? input:

誰會成為下一個
自從港交所要求發行人調整整體協調人必須發佈公告後,退任或增聘都變得公開透明。
6 月 1 日,第三次遞表港交所的藥師幫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藥師幫”)宣佈終止委任高盛作為整體協調人。
至此,藥師幫的整體協調人僅剩下中金香港一家投行。
“董事會謹此宣佈,本公司與高盛(亞洲)有限責任公司於 2023 年 6 月 1 日同意終止委任高盛(亞洲)有限責任公司為其整體協調人之一。因此,截至本公告日期,中國國際金融香港證券有限公司持續擔任本公司的整體協調人。” 藥師幫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這不是近期港交所 IPO 項目中與高盛解除整體協調人合作的孤例。
今年 4 月、5 月,北京第四範式智能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第四範式”)和科笛集團先後與作為整體協調人的高盛解除合作。
其中第四範式直接改聘中金香港作為整體協調人;而科笛集團在此之後就通過聆訊,計劃 6 月 12 日上市。
更多市場人士認為,這或許與歐美投資者參與香港 IPO 項目熱潮褪去有關,這也導致高盛或無法幫助發行人 “賣出好價錢”。
有接近港交所人士向信風(ID:TradeWind01)提出預測,不排除未來會有更多港交所 IPO 項目與高盛解除整體協調人合作的可能。
目前高盛還擔任互聯網醫療企業圓心科技、微創心律等多家港交所 IPO 項目的整體協調人。
詳解高盛 “3 連退”
在港交所 IPO 項目中,發行人通常會聘任保薦人、承銷商等中介機構,這與 A 股頗為相似。
但不同的是,2022 年 8 月港交所修改《上市規則》,除了前述中介機構外,發行人還必須聘請整體協調人,且港交所主板 IPO 項目必須在遞交上市申請前不少於兩個月委任保薦人兼整體協調人。
根據港交所的定義,整體協調人主要操盤後期的全球發售工作,擁有向發行人作出分配建議和超額配股行使酌情權等權利。
有市場人士指出,港交所修改規則的初衷是為了平衡保薦人的風險與收益。
“此前保薦人平均收費僅為包銷定額收費的七分之一,而違規成本往往由保薦人承擔,證監會認為保薦人收取的費用與其成本及職責不相稱。倘若保薦人能同時擔任全球協調人的包銷商角色,其賺取的總費用可補償出任保薦人時所需的額外資源及職責,因此設立整體協調人。” 東高科技投研學院副院長楊波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
在港交所新政後,發行人增設或退任整體協調人的信息披露變得公開透明。
從整體情況來看,為了推進後期全球發售工作,擬登陸港交所的企業往往會聘請多家整體協調人。例如今年 4 月向港交所遞表的哈薩克斯坦石油集團一共委任了越秀證券、中金香港等 5 家投行作為整體協調人。
但在眾多港交所 IPO 企業選擇聘任更多整體協調人的背景下,卻有企業反其道而行之。
而高盛成為了港交所新政後遭企業退任較多的外資投行之一。
據信風(ID:TradeWind01)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經有 3 家港交所 IPO 企業與高盛解除整體協調人合作。
今年 4 月 24 日,AI 企業第四範式宣佈終止委任高盛為整體協調人,改聘中金香港。
但第四範式並未遵循新規發佈退任公告,而是在改聘中金香港的整體協調人公告中合併公示。
5 月,聚焦脱髮、溶脂藥物治療業務的科笛集團發佈整體協調人高盛退任公告。
至此,科笛集團的整體協調人還有中金香港、德意志銀行、中信里昂、華泰金融、招銀國際和中銀國際六家投行。
6 月 1 日,藥師幫宣佈退任高盛作為整體協調人。目前其整體協調人僅剩中金香港一家中資投行。
事實上,這三家企業的基本面並無變化,且部分企業也身處市場熱門賽道。
科笛集團 “前腳” 與高盛解約,隨後就通過港交所聆訊,計劃於 6 月 12 日上市。
目前聚焦 “脱髮” 市場的科笛集團,旗下共有 4 款產品實現商業化——外用非那雄胺噴霧劑(CU-40102)、外用米諾地爾噴霧劑(CUP-MNDE2)、外用純天然植物提取物精華(CUP-SFJH3)均用於治療脱髮,而外用 4% 米諾環素泡沫劑(CU-10201)主要用於治療尋常痤瘡。
聚焦決策類人工智能應用的第四範式雖然仍處於虧損中,但收入增速表現頗為優異,2022 年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分別為 30.88 億元、-16.45 億元,其中收入增幅高達 52.90%。
藥師幫主要負責互聯網平台的藥品銷售,收入已突破百億規模——2020 年至 2022 年,營業收入分別為 60.69 億元、100.96 億元和 142.78 億元,同期淨利潤分別為-5.72 億元、-4.94 億元和-14.89 億元。
緣何分手
高盛為何一個多月內連退 3 家港交所 IPO 企業整體協調人,受到了市場的關注。
對此,部分市場人士猜測這或新股的承銷效果不佳有關。
“整體協調人在港股 IPO 過程中的核心工作就是負責項目的總體發售,和承銷商的工作差不多。大概率是發行人初步和高盛接觸的投資人溝通了,但是發行人預期募資和市場投資人接受的價格落差比較大,所以二者合作就終結了。” 廣東一位從事港股 IPO 項目的投行人士對信風(ID:TradeWind01)表示。
而銷售效果不佳背後原因或指向了歐美等亞洲以外投資者對於港交所 IPO 項目的熱情正在褪去。
“像高盛這類外資投行,主要面向的是歐美投資者,現在市場不景氣,高盛自己也知道這單賣不出去了,所以可能自己權衡利弊後主動退出了。” 北京一位投行人士對信風(ID:TradeWind01)解釋稱。
事實上,港交所 IPO 國際發售情況確實不容樂觀。
Wind 數據顯示,2022 年成功登陸港交所的 75 家企業中,國際發行有效認購倍數的中位值僅為 1.40 倍,與 2021 年 3.89 倍的認購倍數相比出現大幅下滑。
而在此背景下,以歐美投資者為主要客户的高盛在港交所 IPO 項目中或許將面臨更多壓力。
據接近港交所 IPO 項目人士向信風(ID:TradeWind01)透露,後期不排除會有更多發行人與高盛解除整體協調人的合作。
據信風(ID:TradeWind01)不完全統計,高盛還擔任互聯網醫療企業圓心科技、微創心律等多家港交所 IPO 項目的整體協調人。
事實上,伴隨着港股投資者結構的改變,高盛或許不是外資投行中遭遇退任整體協調人境況的孤例。
“如果港股市場的投資者結構呈現出 ‘中進外退’ 的趨勢,那麼未來投行市場也會出現相似的變化。” 北京一位投行人士指出。
據瞭解,目前摩根士丹利、KKR、花旗環球等多家外資投行也在港交所 IPO 項目中有所佈局,其是否也會面臨 “退任” 困境,仍待時間的核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