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產創新藥連續 “閃崩” 追蹤:一天蒸發近 60 億的貝達藥業是否被錯殺

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
創新藥企輪番上演閃崩行情。
繼港股創新藥企 “三康”(康方生物、康寧傑瑞、康諾亞)輪番下跌後,創新藥企貝達藥業(300558.SZ)也沒 “逃過一劫”。
截至 5 月 30 日收盤,貝達藥業跌幅高達 19.76%,一日市值蒸發近 60 億元。
有市場人士認為貝達藥業股價突然大跌或與坊間傳聞其第三代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貝福替尼” 審批不順有關。
但審批不順的謠言已被證偽。
5 月 31 日,貝達藥業向信風(ID:TradeWind01)確認,貝福替尼已獲批上市。
“二線治療的話,今天國家藥監局那邊已經公示了。” 貝達藥業對信風(ID:TradeWind01)表示。
但該消息並未提振貝達藥業的股價。
截至 5 月 31 日收盤,貝達藥業報收 56.37 元/股,微跌 0.42%。
有業內人士認為,近期市場情緒低落導致多方對於創新藥企信心不足,因此未經證偽的謠言有時會給股價帶來較大的衝擊。
事實上,貝福替尼對標的是國際藥企阿斯利康的奧希替尼,後者 2022 年全球銷售額已高達 387.02 億元。
從銷售前景來看,貝福替尼的獲批對於貝達藥業的業績來説具有重要意義。但這一業績是否可以兑現,仍需要時間的校驗。
情緒作祟?
近期創新藥企的股價顯得有些脆弱不堪。
最先遭遇閃崩的是港交所的 “三康” 18A 公司。
5 月下旬,領跌的康寧傑瑞(9966.HK)宣佈用於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 “KN046-301” 3 期臨牀試驗未能成功完成揭盲,此後仍需進一步收集更多數據。
這重挫了康寧傑瑞的股價,5 月 18 日收盤跌幅便高達 18.03%,此後股價一路走低。截至 5 月 31 日,康寧傑瑞的總市值僅為 76.12 億元,較 5 月 18 日已蒸發超 28 億元。
康寧傑瑞的下跌原因尚屬情有可原,但康諾亞(2162.HK)則更像是被一篇 “小作文” 錯殺。
5 月 29 日,一份網傳的會議紀要指出康諾亞自主研發的 CM310“重組人源化單克隆抗體注射液” 3 期臨牀試驗由於被監管層要求補充長期、大樣本人羣數據,因此上市時間有可能推遲。
康諾亞股價應聲而跌,當日收盤跌幅高達 24.46%。
次日康諾亞緊急澄清稱年內仍將推動 CM310 的上市,並強調監管層並未要求其補充關於 CM310 額外患者的數據。
此公告提振了市場對康諾亞的信心,5 月 30 日收盤漲幅高達 9.33%。
但受到康諾亞下跌情緒影響,創新藥企康方生物(9926.HK)5 月 30 日收跌 6.33%。
“三康” 連續爆破後,A 股的貝達藥業同樣受到 “似是而非” 消息影響遭遇閃崩。
5 月 29 日,網傳貝達藥業需要補充貝福替尼更多臨牀資料,該藥品的上市審批或將遇阻。
次日,貝達藥業跌幅高達 19.76%,市值一日蒸發近 60 億。
但該消息也被證偽。
藥監局官網顯示,貝福替尼早在 5 月 29 日就完成審批環節,並進入 “待制證” 狀態。
根據藥監局官方解釋,待制證是指監管部門已在製作藥品批件。
5 月 31 日,貝達藥業向信風(ID:TradeWind01)確認,貝福替尼已獲批上市。
“二線治療的話,今天國家藥監局那邊已經公示了,但是一線治療的話目前暫無明確的上市時間表。” 貝達藥業對信風(ID:TradeWind01)表示。
“甲磺酸貝福替尼是第三代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能夠選擇性地抑制 EGFR 敏感突變和 EGFR T790M 耐藥突變激酶。該藥品的上市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 藥監局在批文中指出。
但獲批消息並未提振貝達藥業的股價。
截至 5 月 31 日收盤,貝達藥業報收 56.37 元/股,微跌 0.42%。
業內人士對此也較為疑惑。
“之前傳聞是説審批需要補充新材料,不確定性增加,波動就很明顯,這個可以理解。但是今天獲批消息傳出後其實也沒起到提振效果確實比較疑惑。” 北京一位創新醫藥人士對信風(ID:TradeWind01)表示。
有私募人士則認為或是市場對於創新藥的信心不足。
“現在整個市場比較脆弱,稍微有點小的風聲就水銀瀉地。而且現在大家對於創新藥企的復甦還是持觀望態度,所以股價還是承壓了。” 北京一位私募人士對信風(ID:TradeWind01)表示。
亟待破局
貝達藥業在 EGFR 靶向藥物上深耕已久。
作為貝達藥業旗下首個上市的產品,埃克替尼就是第一代小分子口服 EGFR-TKI,適用於 EGFR 基因具有敏感突變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一二線治療等。
2020 年,埃克替尼銷售額高達 18.70 億元,同比增長 20.36%。
但至此以後貝達藥業稱考慮到商業數據保密的需求,便不再單獨公佈埃克替尼等單個藥品銷售額。
雖然外界已無從窺得埃克替尼銷售額,但從貝達藥業目前的業績來看,埃克替尼或仍是最主要的收入來源——2022 年,貝達藥業的營業收入為 23.77 億元,同比增長了 5.82%。
只是躺在埃克替尼的功勞簿上賺錢終會 “坐吃山空”。
一方面,埃克替尼的通式化合物專利於 2023 年 3 月到期,屆時或將有多款仿製藥粉墨登場瓜分這一市場;
另一方面,由於肺癌容易發生轉移以及多數患者容易產生耐藥性,以埃克替尼為代表的第一代 EGFR 靶向藥物療效正受到新一代耐藥性更好的 EGFR 靶向藥物衝擊。
這也是貝達藥業佈局第三代 EGFR 靶向藥物的重要原因。
作為貝達藥業旗下即將實現商業化的第三代 EGFR 靶向藥物,貝福替尼可用於治療既往使用 EGFR-TKI 耐藥後產生 T790 突變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 NSCLC(二線治療)。
但早在貝達藥業推出貝福替尼前,國際藥企阿斯利康、國內藥企翰森製藥和艾力斯(688578.SH)就先後推出了奧希替尼、阿美替尼和伏美替尼第三代 EGFR 靶點藥物。
阿斯利康年報顯示,2022 年奧希替尼全球銷售額高達 387.02 億元,位居全球第六大抗腫瘤藥物。
除了時間優勢外,奧希替尼的適應症較貝福替尼更為廣泛。前者可用於 NSCLC 的一二線治療,而目前貝福替尼獲批的適應症僅為二線治療。
不過貝達藥業已就貝福替尼的一線治療適應症向藥監局遞交上市申請,目前正在審評中。
但貝福替尼是否可以複製奧希替尼的成功仍是未知數。
貝福替尼的頭對頭試驗對象並非同是第三代 EGFR 靶向藥物的奧希替尼,而是第一代 EGFR 靶向藥物埃克替尼。
不僅如此,由於貝福替尼是貝達藥業與益方生物(688382.SH)合作研發的產品,貝達藥業所擁有的商業化權利僅限於中國,這也限制了該藥物的銷售額。
與此同時,有市場人士認為商業化權利受限等各種因素影響下,貝福替尼的潛在銷售前景或被高估。
如此背景之下,貝福替尼是否有望成為貝達藥業的大單品仍然存在變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