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三大風口:歐洲 “奢侈茅” 隔夜崩了!美國 “科技茅” 和 “日特估” 還能挺多久?

權重股頂半邊天的趨勢到頭了?
今年以來一路凱歌高奏的歐洲奢侈品,漲勢忽然戛然而止,巨頭們市值一日抹去 300 億美元,説好二季度繼續高增長的奢侈品不行了嗎?
5 月 24 日週三,歐洲奢侈品股延續昨日大跌之勢,LVMH 開盤跌超 2%,Gucci 母公司開雲集團跌超 2%,愛馬仕跌 1.6%。法國 CAC 40 指數受此影響跌 1.6%。

在股市的波動起伏中,現在的世界首富,LVMH 老闆貝爾納·阿爾諾(Bernard Arnault)的身價,也在一天內蒸發了 112 億美元。阿爾諾與第二名馬斯克之間的財富差距已縮小至僅 114 億美元。

沒有任何負面消息,憑 “一己之力” 推動法國 CAC 指數上漲並領跑歐洲股市的奢侈品股,漲勢到頭了嗎?
德銀分析師認為,在衰退的陰霾下,市場越發擔憂歐美經濟放緩將拖累奢侈品需求,而奢侈品公司股價的漲幅已脱離了基本面,未來投資者會更為謹慎。
當歐洲 “奢侈茅” 崩了,海外股市的另外兩大風口——美國 “科技茅” 和 “日特估” 還能堅持多久?
奢侈品股一路 “狂飆”
今年的奢侈品無疑是歐洲股市裏 “最亮的仔”。
先從奢侈品牌界一哥 LVMH 來看。
今年 LVMH 的漲勢可謂驚人,在昨日大跌前,今年已上漲逾 25%,市值在 4 月底突破了 5000 億美元,打破了歐洲上市公司市值的最高紀錄。

LVMH 股價的不斷上漲也讓時年 74 歲的老闆阿爾諾在今年 4 月,以 2110 億美元的身價,力壓馬斯克登頂福布斯富豪排行榜。
與此同時,法國奢侈品巨頭愛馬仕(Hermès)股價也在今年屢次突破歷史新高,市值在 4 月初首次飆升至 2000 億歐元(約 2156 億美元),在昨日大跌前,今年累計漲幅超 30%。

今年一季度,LVMH 和愛馬仕全球銷售額分別增長 23% 和 17%,滙豐在 5 月 18 日高呼,第二季度銷售額將繼續激增,利潤率將得到支撐:
從歷史角度來看,我們沒有發現奢侈品行業的估值特別過高,特別是考慮到該行業的銷售增長速度比歷史上更快,產生了更高的利潤率,而且整個行業對一兩個國家的依賴程度下降。
另一家法國奢侈品巨頭開雲集團今年一季度銷售額僅同比增長 2%,但股價卻也一路 “高歌猛進”,今年以來股價累計漲超 10%。

上述三家公司對法國 CAC40 指數的意義,就如同蘋果、微軟和谷歌等科技公司之於納指。在法國 CAC40 指數今年的漲幅中,LVMH、愛馬仕和開雲集團這三家公司貢獻了其中近三分之一的漲幅。

擁有卡地亞(Cartier)、梵克雅寶(Van Cleef & Arpels)和江詩丹頓(Vacheron Constantin)等眾多知名珠寶與手錶品牌的瑞士奢侈品集團歷峯(Richemont),2023 財年的總銷售額達到 199.53 億歐元(217.8 億美元),創下歷史最高,按照固定匯率計算同比增長了 14%。
憑藉破紀錄的營收,歷峯集團的股價也在今年大漲,不斷刷新歷史最高,今年累漲 29%。

奢侈品的 “美國夢” 或步入終章
但奢侈品帶領的歐股反彈或許已經逼近尾聲。
分析師們不約而同的指出,美國經濟放緩將成為奢侈品消費的 “噩夢”。
根據 LVMH 的年報,2022 年,不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市場佔 LVMH 銷售額的 30%,美國佔 27%。但 LVMH 在一季度財報中指出,隨着美國經濟衰退的預期,其在美國的銷售增速正在放緩。
英國時尚品牌 Burberry 表示,他們看到美國年輕一代消費者對於運動鞋和入門級產品的需求正在逐步減弱。
歷峯董事長魯伯特在財報後電話會上警告,預計美國今年需求不佳,經濟衰退逼近:
去年 11 月以來,來自美國這一全球奢侈品最大市場的需求一直在放緩,這已成為該行業共識,主要原因是美國過去一年利率快速且魯莽地上升,這打擊了美國經濟和消費者信心。
儘管歷峯集團在美洲地區的銷售額於 2023 財年按實際匯率計算增長了 27%,按固定匯率計算增長了 14%,但他預言 2024 財年來自美國的銷售額增長將放緩:
“展望未來,美國的需求不會像一年前那樣活躍,總體而言,預計該地區將出現比預期更硬的(經濟)着陸。”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 Edouard Aubin 認為,當前美國的奢侈品市場表現 “相對低迷”,現在投資者正逐漸對美國奢侈品消費市場失去信心。德銀分析師也表示,美國經濟放緩越來越令人擔憂。
美聯儲還未結束的加息週期正不斷推高信用卡利率,對美國家庭造成更嚴重的壓力,這可能會進一步導致支出放緩。被視作美國經濟 “壓艙石” 的居民消費,正出現越來越多警告信號。
花旗銀行稱,根據他們追蹤的美國信用卡支出數據,過去一年間,美國消費者的信用卡支出一直在放緩,且到 4 月也沒有任何改善。
而歐元區的經濟狀況也不容樂觀,昨天剛剛公佈的歐元區 5 月製造業 PMI 初值創 36 個月新低為 44.6,歐元區製造業活動急劇萎縮,或將進一步拖累經濟增長。
或許滙豐所説的今年二季度奢侈品銷售額繼續激增並不會發生。
歐股創新高只是 “曇花一現”?
如果奢侈品股的漲勢到頭了,歐洲股市怎麼辦?
近期,歐股如同 “久旱逢甘霖般” 創下歷史新高。歐洲主要股指中,德國 DAX 指數創歷史新高,今年迄今累計漲幅達 16.9%,領跑歐洲市場。法國 CAC 指數累漲 15.7%,同樣跑贏標普 500 指數 (9.2%)。

華爾街見聞此前指出,歐洲各國股指的上漲離不開權重股的帶動。
然而,彭博分析指出,該指數企業近三分之一的銷售額依賴北美市場。但隨着歐元、瑞士法郎和英鎊對美元將進一步上漲,可能會給歐洲股指帶來 “麻煩”。
在歐洲企業盈利超過預期的表象背後,隨着歐洲出口企業開始感受到當地貨幣對美元匯率走強的壓力,裂痕正在顯現。
高盛高級歐洲股票策略師 Sharon Bell 表示,經濟實力暫時掩蓋了貨幣升值的影響,但經濟增速帶來的紅利很快會過去:
我們預計二、三季度,歐洲企業營收和歐股走勢會受到匯率因素更多的影響。根據經驗,歐元升值 10% 會使歐洲企業的每股收益增長減少 2%~3%。
“科技茅” 和 “日特估” 還能堅持多久
當 “奢侈茅” 帶來的歐股熱正開始降温,那麼美股 “科技茅” 和 “日特估” 還能 “扛” 多久?
華爾街見聞此前分析指出,歐股日股攜手創新高背後,得益於天然氣價格的回落,能源危機的解除。這不僅改善了歐日的貿易帳,企業盈利修復的預期,也推動了股市的上漲。

更重要的是,歐日股市攜手 “創新高” 背後的驅動力則是,各國股市正從高增長轉向穩定的收益。從全球股市的走向來看,紅利策略是面臨 “滯脹” 環境下,投資者們不約而同的選擇。
而這也帶來了歐美日股市 “權重股頂半邊天” 的趨勢。
從日本股市來看,這一驅動力體現為 “股利”,近期巴菲特投資 “五大商社” 成為了重視日本企業提供穩定收益和股利的一個標誌性事件,2022 年日本企業的分紅與回購也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從這以後日本政府採取各類措施鼓勵公司改善公司治理,提高股東回報。
從德國和英國股市來看,一些不具備高增長能力的 “價值股票” 重新受到青睞:德國 DAX 指數作為一個全收益指數,考慮了股息及再投資,因此其自金融危機之後遠遠跑贏歐洲同儕但跑輸標普 500,而這一邏輯自 2021 年後逆轉,DAX 開始大幅跑贏標普 500。
英國 “傳統勢力” 開始重回舞台中心,受益於通脹的力拓、英美資源集團、BP、殼牌卻在 2021 年之後成為了指數漲幅的主要貢獻者。
華爾街見聞在此前的多篇文章中提到,美股今年的漲幅靠的是 “AI”,做多大型科技股是美股最擁擠的交易,但目前科技股已接近超買,難以繼續領跑市場:
年初至今,六家 LLM 創新公司微軟、谷歌、亞馬遜、Meta、英偉達、Salesforce 貢獻了標普 500 漲幅的 53%、納斯達克 100 的 54%和成長型股票的 68%。
一季度美股反彈的廣度 “以某些指標衡量是有史以來最弱的”,領漲股票的數量是自 1990 年代以來最少的。
從歷史上看,過於集中並不是好事,每當美股由單一行業或者少數巨頭主導後,往往會伴隨一輪調整:
1980 年代能源板塊佔標普 500 指數的比重最高時達到 26%,但伴隨着油價的下跌,能源股獨領風騷的時代也過去了。隨後登場的是科技股,2000 年科網泡沫破裂前,科技板塊佔標普 500 指數的比重飆升至 30% 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