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馬,更加離不開中國了

推進本土化。
作者 | 周智宇
編輯 | 張曉玲
在中國汽車史上,很少有哪家外資車企,與中國有如此深厚的淵源,也連續多年在中國取得耀眼的成績,它就是德國寶馬。
20 年前,中德合資企業華晨寶馬成立,11 年零 1 個月後實現第一個 100 萬輛;今年 2 月,一輛 BMW i3 eDrive40L 駛下寶馬鐵西工廠裏達廠區生產線,在不到一年半時間裏,實現了它第 5 個 100 萬輛的銷售目標。
20 年來,瀋陽基地從無到有,逐漸變成了寶馬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年產能達 83 萬輛。
寶馬集團方面人士告訴華爾街見聞,自 2010 年以來,寶馬瀋陽生產基地累計投資已近 1000 億人民幣。投資 150 億建成的裏達工廠,也是迄今為止寶馬在華最大單項投資。
5 月 18 日,在華晨寶馬成立 20 年紀念日當天,寶馬又宣佈,其純電動 BMW 新世代車型將從 2026 年起在瀋陽投產;與之配套的 BMW 第六代動力電池項目也在當天奠基,投資額達百億;此外,寶馬瀋陽研發中心二期擴建項目也正式啓用。
從新車型、配套產業鏈到相關的研發中心,寶馬繼續砸下百億真金白銀的意圖非常明確,它希望加快在華投資擴產,藉着中國新能源之勢,加速駛向電動化的未來。
寶馬集團負責生產的董事諾德科沃奇亦表示,新世代車型的投產與電池項目全面動工,將極大地推動寶馬的業務發展和電動化步伐。
顯然,寶馬仍然希望繼續深度參與中國的汽車工業進程,並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未來,中國市場對寶馬的重要性,不僅因為它是最大的銷售市場,更因為中國已成為其重要生產、研發基地。
現在還要加上一條:中國是全球新能源汽車轉型的熱土。
一直以來,寶馬在中國的銷售數據很是可觀。去年,寶馬全球銷量 239.96 萬輛,位居 “BBA 之首”,其中在華銷售 79.2 萬輛,佔集團總銷量的 33%;今年第一季度,寶馬在華市場交付量則來到 19.48 萬輛,佔集團總銷量比重進一步提升至 37.61%。
在新能源領域,寶馬也佈局很早,它曾打造出被譽為 “特斯拉殺手” 的寶馬 i3;在瀋陽的研發中心,10 年前就已聚焦電動化技術開發和產品國產化標定及驗證;寧德時代 “成王” 的路上,寶馬亦發揮了重要同路人、領路者的作用;它也是豪車品牌裏,首個在華設立動力電池中心的車企。
然而,過去三年多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超預期發展,特斯拉、比亞迪、蔚小理等對豪車市場的爭奪,讓寶馬意識到,自己做的還遠遠不夠。去年,寶馬在華純電銷量佔比僅 5.3%,遠低於其全球純電車型銷量佔比。
在新能源時代裏,寶馬需要換個打法。
2023 年,寶馬提出 “全力以赴電動化”,發力的重點,便是如何借中國本土產業鏈、創新能力,在新能源時代裏突圍。
在中國市場,除了產品線本土化之外,本土化創新也是關鍵一環。前不久,寶馬集團宣佈要對中國研發體系進行戰略升級,讓中國在其全球研發網絡發揮更關鍵的作用。
在 5 月 18 日,華晨寶馬也宣佈啓用瀋陽研發中心二期擴建項目,新中心的 19 個實驗室中,有 17 個專門用於新能源車測試。寶馬也將藉此,強化它新能源汽車在中國全流程開發、驗證的能力。
在北京、上海和南京,寶馬亦設有創新機構。它也靠此形成了德國以外最大的研發和創新網絡。寶馬方面表示,未來,華晨寶馬會在寶馬全力以赴電動化的全價值鏈上,扮演重要角色。
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那句 “今日中國之動向,將引領明天世界之方向”,正是對寶馬如今一系列實際行動的精確概括。想要在下個 20 年裏繼續領跑,寶馬也要認真踐行起 “家在中國” 的戰略。
無論是誰,想要在新能源時代裏活下來,都需要抓住作為最前沿市場的中國,把握住中國市場的動向。這也需要對中國市場有更深刻的洞察,創新本土化的背後,是要對中國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適應中國消費者的使用習慣。
如今的中國汽車市場,已不再是過去三年那個隨便發個產品,便可獲得消費者青睞的市場了。消費者變得更加挑剔,細分市場產品不斷豐富,競爭也愈發激烈。
在華佈局多年的寶馬,又能否靠着自己紮實的產業鏈佈局,和不斷完善的創新網絡從中勝出?豪車之王的表現,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