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盛最新研判:高配中國股票

高盛預計,2023 年中國的每股盈餘(EPS)增長有望達到 17%。並且包括對沖基金在內的海外機構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配置仍有上升空間,如果企業盈利增長,促進市場信心提升,全球範圍內的觀望資金都有望回流。
“幾乎世界各地的 GDP 增長都在放緩,特別是美國和歐洲。但在去年的低基數上,中國正在恢復 GDP 增長。我們預計中國今年的 GDP 增長總體上將是 6%,明年將放緩一些,約為 4.8%,但表現仍然強勁。” 高盛亞太首席股票策略師慕天輝(Timothy Moe)日前在媒體交流會上這樣表示。
經濟的快速復甦為中國權益資產的表現奠定了基礎。高盛預計,2023 年中國的每股盈餘(EPS)增長有望達到 17%。並且包括對沖基金在內的海外機構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配置仍有上升空間,如果企業盈利增長,促進市場信心提升,全球範圍內的觀望資金都有望回流。
建議高配中國股票
“從長期戰略角度來看,我們建議高配中國股票。” 慕天輝表示。
他分析,幾乎世界各地的 GDP 增長都在放緩,特別是美國和歐洲,但在去年的低基數上,中國正在恢復 GDP 增長,而且增長仍然相當強勁。
與此同時,中國市場政策層面對於增長的支持力度仍然是顯著的。“各種現象都表明政府把增長作為核心政策方向之一來關注。” 慕天輝表示,“例如,房地產市場的政策一直在改善,對互聯網平台公司的監管也在放鬆。監管對平台公司正在採取更有建設性的態度,並認識到他們是整個經濟的關鍵組成部分之一。”
此外,中國股市與美國股市的相關性較低。“基於對美國整體經濟的擔憂,對債務上限談判的擔憂,以及對市場估值和盈利增長不匹配的擔憂,我們認為美國股市可能在今年夏季會出現調整。如果擔心美國股市的潛在調整,那麼中國 A 股是非常好的對沖配置。因此我們戰略上看好 A 股。”
慕天輝特別提及了全球不同類型投資基金對中國資產的配置。他表示,對沖基金往往更關注短期市場變化。從去年四季度到 2023 年 1 月,對沖基金對中國的投資出現過一撥迅速和明顯的改善,峯值達到自身歷史分位的 91%。而目前這一數值回落至大約 56%。
“對沖基金承擔風險的意願更高,但獲利了結的速度也更快。這意味着,如果投資者對盈利潛力的信心增強,對沖基金仍有多餘的現金佈局,快速重新評估風險。”
另一方面,關注更長市場週期的共同基金目前對於中國的投資相對更保守,配置水平大約位於歷史的 23% 分位。在共同基金內部,新興市場基金對中國的配置大概處在歷史分位的 70% 左右;而以美國為代表的全球基金對中國的風險敞口處在歷史分位的 8%。
在慕天輝看來,如果信心水平提高,海外基金對中國股票的持倉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如果中國的股票能夠恢復勢頭,開始在價格上有所表現,全球範圍內都有觀望資金來為市場添加 ‘燃料’。當然前提是,我們必須看到基本面的穩定和改善。”
中國引領亞洲地區盈利復甦
對於亞太地區的整體表現,慕天輝分享了三個主要觀點。首先,繼 2022 年疲軟表現後,亞太地區的盈利增長在 2023 年開始恢復,並且這一復甦趨勢在 2024 年有望更加明顯。就整個地區而言,高盛預測,今年的盈利增長為 2%,2024 年的盈利增長為 17% 左右。
“當然不同市場內部的復甦差異同樣顯著。我們認為,中國今年將有最好的盈利增長表現,預計 2023 年中國的每股盈餘(EPS)增長約為 17%。但北亞,特別是韓國等地區將出現顯著的盈利負增長,這主要是源自半導體行業的挑戰。”
但慕天輝提示,在 2024 年走出週期底部後,半導體行業的利潤將有非常明顯的恢復,預計將貢獻韓國市場 2024 年 60-70% 的 EPS 增長。
其次,就估值而言,慕天輝認為,亞太地區整體估值大致處於合理區間。“我們認為中國現在被低估了,但就整個地區而言,亞太市場的估值基本合理。”
“這意味着估值不會有太大的變化,真正成為股票價格關鍵驅動力的將是基本的盈利增長。因此,關鍵變量在於 2024 年亞太地區整體利潤增長的預期。” 慕天輝表示。
同時,從外資流向來看,高盛的統計數據顯示,自 2020 年初疫情發生以來至最近的階段低點,外資在亞洲除中國外的新興市場地區總共淨賣出了約 1140 億美元;而從低點至今,外資大約回流了 220 億美元,這意味只有大約 20% 的資金出現回流。“該地區的整體投資者倉位仍然相當保守,這是我們對整體市場持積極看法的額外原因之一:不僅盈利增長強勁,估值合理,而且投資者對其的風險偏好有較大的增長空間。我們預計未來應該會有更多積極的資金流動出現。” 慕天輝説。
看好國有企業重估和專精特新 “小巨人”
在對 A 股市場的整體看好下,哪些行業值得配置?
慕天輝提及上市國有企業的投資機遇:“國有企業目前的表現優於私有企業,這在全球投資者中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我們認為,在國有企業領域有很多機會,因為許多國有企業的業績和盈利能力正在改善。”
高盛研究團隊此前在研報中表示,投資於技術(即未來增長)及股東分紅是實現國企估值上行的關鍵。驅動國企股票跑贏市場的潛在因素包括:行業所獲的政策支持、穩定的淨資產回報率、高研發投入、高股息分紅和回購,以及股東與管理層利益的一致性。
此外,“專精特新小巨人” 也成為了高盛 2023 年的投資關鍵詞。慕天輝表示,“小巨人” 指的是掌握了重點科技的中小型企業,例如硬技術、生物技術或者是清潔能源。這一類企業往往都是政府篩選作為後續政策支持或者發展的重點企業,分佈於政策支持的各個關鍵領域。
高盛表示,專精特新 “小巨人” 具有 5 個重要的共同點,分別為靠盈利增長拉動回報、總市值不太高、處於增長比較好的行業、估值不能太貴,以及受益於政策支持。
美聯儲需要更多時間確認通脹下行
“考慮到全球經濟狀況和不同資產的估值,我們在短期內對全球資產市場普遍持中立到略微謹慎的態度。” 慕天輝表示。
高盛的主要觀點是,短期內看好現金以及大宗商品。“因為我們認為,許多大宗商品包括石油和非貴金屬,在結構性供應受限的背景下,其目前的市場定價仍有不少上漲空間。” 慕天輝表示,“至於市場最關注的股票,我們持中性觀點,我們更看好美國以外的市場。例如歐洲、亞太除日本以外等地區的股票,我們更樂觀一點。”
不過從宏觀經濟來看,慕天輝提及高盛對美國經濟的預期較市場共識更為樂觀:該機構預計美國經濟今年衰退的概率大約為 35%,而市場共識是 60% 左右。
“我們對經濟的看法比共識更積極的關鍵原因是,勞動力市場仍然相當強勁。我們認為,勞動力市場的調整可以在失業率沒有太大上升的情況下實現。” 慕天輝表示。
勞動力市場的強勁表現也直接影響到了高盛對於美聯儲加息路徑的預測。“美聯儲剛剛在 5 月 FOMC 會議上將利率提高到 5%。我們一致認為這是美聯儲今年的最後一次加息。” 慕天輝説。
但與市場預期不同的是,市場預計美聯儲在明年 1 月之前會降息 4 次。而高盛認為美聯儲將按兵不動,直到 2024 年第二季度。原因在於美聯儲需要更多的時間確保通脹水平下行。“這一判斷的依據仍是我們認為美國經濟仍將比一致預期更強。”
本文來源:上海證券報,原文標題《高盛最新研判:高配中國股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