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首次商業登月失敗:日本公司 ispace 的登月艙於着陸前一刻失聯,或已墜毀

華爾街見聞
2023.04.26 09:19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日本航天雄心遭遇重挫,被寄予厚望的 ispace 登月嘗試失敗,目前成功令無人航天器登陸月球的國家仍僅有中、美、俄。

人類 “重返月球” 的重要一步遭遇巨大挫折。日本商業太空探索公司 iSpace 發表聲明稱,該公司製造的、原定於日本時間凌晨在月球着陸的無人航天器可能已經墜毀。

商業登月遭到重大打擊

大約 5 個月前的 12 月 11 日,ispace 的登月艙 “M1” 號由馬斯克旗下 SpaceX 的獵鷹 9 號火箭搭載發射,在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順利升空。

此次漫長的航行原本有望成為史上首次由商業公司主導的登月之行。

M1 原定於日本時間週三凌晨 1 點 40 分左右在月球地表降落,但在着陸前一刻、航天器處於月表垂直位置(距離地面約 89 米)時,通信突然中斷。直到日本時間早上 8 點,ispace 仍未能恢復與 M1 的通信。

週三上午,ispace 發佈聲明稱:

“已經確定,着陸器最終在月球表面硬着陸(即墜毀)的可能性很大。”

公司股票在場外交易中跳水,暴跌了 20%。

在上午的新聞發佈會中,ispace 高管對媒體稱,儘管着陸失敗,但仍可被視為一種勝利。公司將充分利用 M1 在運行和着陸過程中獲得的數據和專業知識,提高 2024 年 M2 和 2025 年 M3 的技術成熟度。

CEO Takeshi Hakamada 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

“雖然沒能到達最後一步,但我們是第一家在嘗試登月的過程中收集數據的私營公司,這些數據將極大地幫助我們為 M2 和 M3 做準備。”

公司 CTO Ryo Ujiie 在發佈會上對媒體詳細解釋了基於遙測和模擬的着陸器可能發生的情況,並在鏡頭前泣不成聲。

他説:

"我只是很高興能成為其中的一部分,我們沒能着陸,但我們所取得的成就是重要的。"

日本的太空雄心受挫

ispace 於本月初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是目前少數幾家嘗試月球探索的商業公司之一。公司的願景是幫助人類在 2040 年前,在月球表面打造定居點,協助送上採礦和生產火箭燃料的設備。

M1 號是公司的第一次登月嘗試,這台航天器高約 2 米、重 340 公斤,在登月航天器中,尺寸相對較小。

M1 着陸模擬圖,圖源 ispace

M1 原計劃在月球北半球的阿特拉斯隕石坑內着陸,着陸後將部署兩個有效載荷,以收集月球土壤、地質和大氣數據。其中一個是由變形金剛的創造者、玩具公司 TOMY 製造的網球大小的機器人。

日本的太空探索計劃近期連連遭遇挫折。

此前的 2 月,由三菱重工設計和製造的重型火箭 H3 因系統故障發射失敗,在 3 月份的第二次嘗試中,又遭遇二級助推器未能點燃的故障,於空中啓動豈會程序,發射再次失敗。

人口危機加劇之下,日本政府還面臨年輕航天員短缺的困境。岸田文雄政府此前曾宣佈將與美國合作,把一名日本航天員送上月球,但由於缺乏年輕的宇航員,日本的登月計劃最後招募了兩名平民,一位是外科醫生,一位是世界銀行的員工。

到目前為止,美國、俄羅斯和中國是唯三將航天器成功送上月球表面的國家,這三國的登月計劃均由政府主導。

2019 年,以色列非營利機構 SpaceIL 也曾嘗試發射無人航天器登陸月球,其航天器成功進入月球軌道,但在登陸過程中墜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