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艦 “炸了,也成功了”?馬斯克的 “失敗成功學” 真正邏輯少人看懂

讓火箭不斷 “爆炸” 並在一次次爆炸中學習,可能才是馬斯克造火箭的真諦。充分將創投思維運用到了航天領域,“能省則省”,“卷死 “競爭對手或許是馬斯克對航天的理解。
“星艦” 的首次升空之旅僅僅持續了近 4 分鐘,但或許伴隨着星艦的爆炸,馬斯克也成功了。
當地時間 4 月 20 日 8 時 33 分,“星艦” 點火升空,升空後不久開始失控,最後在墨西哥灣在 38000 米左右的高空,旋轉下墜並最終爆炸。

火箭第一級 “超級重型” 助推器與第二級 “星艦” 飛船船艙未能實現分離。從起飛到爆炸,前後僅約 4 分鐘。
有網友認為,“星艦” 首發以爆炸告終,無疑是代價高昂的失敗,有人將其描述為 “價值 30 億美元的煙花”。
但發射基地現場傳出的卻是陣陣掌聲和歡呼聲,一名員工甚至開香檳慶祝。
SpaceX CEO 馬斯克立刻發文祝賀自己的團隊稱,星艦的首次試射 “激動人心”,“學到了很多”,有助於幾個月後的下一次嘗試。

外界也不吝褒獎,《華盛頓郵報》評論稱,即使以爆炸告終,也是一次低調的成功。有航天專家説,這是 SpaceX 踐行 “失敗成功學” 的典型案例。
“史上最強火箭” 的首飛顯然並不完美,為何仍被不少輿論視為 “成功”?馬斯克 “失敗成功學” 又是什麼?
爆炸才是 “低成本”?
民間流傳着一種説法,“馬斯克造火箭的吸引力在哪?不怕炸。”
在爆炸中快速試錯快速迭代才是馬斯克造火箭的核心。從星艦的原型機 SN 系列的爆炸解體頻率便可窺見端倪——失敗了 11 次。
因此對於這次星艦發射,馬斯克曾説,只要讓火箭離開地面,不破壞發射台,就算勝利。現在,很明顯,他的願望實現了。
馬斯克造對於星艦的要求——物美價廉,可重複使用,使每次的發射的成本降低到幾百萬美元:航天材料、發動機、芯片等等均體現了能省則省的要求。
如此強大的價格優勢也使得 SpaceX 有了競爭對手無可比擬的競爭優勢。
與此同時,“星艦” 首次試射成本約 30 億美元。南加州大學航天工程教授 Garrett Reisman 認為,儘管火箭要花很多錢,但 NASA 的人們的工資可能更貴。
從長遠來看,SpaceX 通過在研發過程中承擔更多風險,可以節省更多資金,縮短識別和糾正工程缺陷的時間。
説到底,SpaceX 是家需要盈利的公司。或許這也是 NASA 多次給 SpaceX 經費,使其成為了最有價值的私人企業的原因之一,也讓馬斯克不斷有資本一次次爆炸。
而這也恰恰説明了馬斯克將創投思維運用到了航天領域。創投圈普遍為冒險思維主導,資金會在項目還沒有真正起步的進場,業界其實對項目失敗習以為常。
而一旦成功了就是 “里程碑”,公司估值會迅速攀升,獲得更多投資去嘗試更多的事。
因此,與一次成功便可獲得的巨大收益相比,單次飛行試驗的風險很小。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外層空間研究所的研究員和行星科學家 Tanya Harrison 表示,號稱 “人類歷史上體積最大、推力最強運載火箭” 的星艦發射之一事情就足夠令人激動:
馬斯克希望使人類成為 “星系” 物種,運載比任何現有航天器都多 ‘數量級’ 的貨物和人員進出深空,因此將書寫人類歷史。
NASA 局長 Bill Nelson 向 SpaceX 表示祝賀,他在推特上寫道:
“歷史上每一項偉大成就都伴隨一定程度的預期風險,因為風險越大,回報越大。”
SpaceX 的獨特之處也在於其敢於試錯、愈錯愈試的理念。
SpaceX 改變了人們探索宇宙的方式。
路透社援引專家的評論稱,週四的爆炸是 SpaceX 對 “失敗成功學” 又一註腳。
爆炸後的學習
《紐約時報》認為,SpaceX 的理念可歸納為一句話——“失敗得快,但要學得更快。”
SpaceX 在爆炸後發推文也強調 “學習” 的重要性:“成功將來自我們所學到的東西,今天的測試將幫助我們提高 ‘星艦’ 的可靠性。”
盛頓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太空歷史系主任 Margaret Weitekamp 認為,SpaceX 的工程師會告訴你,他們從失敗中學到的東西很多。
這次測試的 “斷點” 始於 SpaceX 試圖關閉火箭主發動機並將一二級進行分離。Weitekamp 認為,對 SpaceX 的工程師來説,這是一個關鍵窗口:
便於瞭解航天器哪些方面運行良好、哪些方面運行不佳,並將告訴工程師如何為未來的發射做好準備。
讚揚和鼓勵之餘,路透社指出,“星艦” 首次發射失敗進一步凸顯 SpaceX 在 “星艦” 項目上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
還有媒體提醒,NASA 選擇 “星艦” 作為運載工具,並樂觀地預計能在 2025 年將美國宇航員送上月球。但週四的測試結果會否影響 NASA 的任務時間表尚待觀察。
不過,對 “學到更多” 的馬斯克來説,測試的腳步不會停止。他在週四發給員工的電子郵件中説,很可能在今年將 “星艦” 送上軌道,並回收助推器和飛船。“如果不是今年,肯定是明年。火星,我們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