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億賽道又迎巨頭,格力、美的等也宣佈入局!

特斯拉宣佈在上海新建一座特斯拉儲能超級工廠的消息再次引爆了國內儲能行業,據悉,這將是特斯拉在美國本土以外的首個儲能超級工廠項目。
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截至 4 月 11 日收盤,A 股市場上共有 323 只儲能概念股,這些概念股多在儲能領域有所佈局,其中,不乏寧德時代、贛鋒鋰業等新能源領域的頭部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記者梳理發現,除了新能源領域的頭部玩家,美的、格力等家電企業,雪天鹽業、黑芝麻等食品企業,也都在紛紛跨界入局儲能行業。
記者梳理部分儲能概念股披露的業績發現,部分公司去年利潤同比增長,但尚未披露儲能業務對營收的貢獻率。而對於更多跨界入局該領域的企業來説,目前多數處於投資初期,儲能業務能否給其帶來收入和利潤尚存不確定性。
二級市場火熱的同時,一級市場對儲能賽道的追捧也有增無減,過去三年,儲能相關的投融資數量基本維持 30-40% 的增長。儲能賽道的投資人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該領域的發展還處在早期,是一個從 0 到 1 的賽道,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説,很難跟蹤相關企業的基本面,存在一定的投資風險。
跨界入局者眾 能否盈利仍是未知數
當前,儲能這條萬億賽道陸續被越來越多的行業巨頭看到,跨界入局也顯得愈發常見。4 月 7 日,在中國製冷展上,美的集團、海爾智家、格力電器等企業紛紛宣佈發力儲能熱管理等產業。
據不完全統計,自 2022 年以來,已有風電設備巨頭明陽智能、環保巨頭龍淨環保、製鹽企業雪天鹽業、紡織業巨頭盛虹集團、食品巨頭南方黑芝麻等 30 餘家企業以收購儲能企業或成立公司等方式跨界儲能,進軍儲能萬億市場。電子科技、食品、家電、環保等不同領域企業跨界儲能,以自身優勢、技術和資源,試圖佔據儲能一席之地。
例如,憑藉 “南方黑芝麻糊” 被人們所熟知的黑芝麻,在業績持續不理想的情況下,仍斥巨資跨界儲能。3 月 31 日晚,黑芝麻公告稱,全資子公司江西小黑小蜜的主營業務擬從食品生產變更為新能源產業生產經營,同時,計劃投 35 億元建設年產 8.9GWH 磷酸鐵鋰儲能鋰電池生產基地。
黑芝麻在公告中表示,隨着國家發展儲能產業政策的明朗和能源結構的調整,鋰離子電池等儲能產品的市場需求迅猛增加,預計到 2025 年的儲能電池市場銷售規模超過 2400 億元,2030 年將達到 9000 億元。
儘管是一個朝陽賽道,但如何保障儲能安全、長效的盈利機制以及在眾多競爭者中的價格機制,是眾多跨界儲能企業直接面臨的問題。寧德時代的年報顯示,2022 年公司儲能電池系統實現收入 449.80 億元,同比增長 230.16%,但毛利率同比 2021 年下降了 11.51% 至 17.01%。
事實上,多數跨界入局儲能的企業目前還處於投資初期,儲能業務能否帶來收入和利潤還存在不確定性。黑芝麻在公告中提到,因受宏觀經濟、行業週期、公司經營管理等多種因素影響,投建的項目可能存在不能實現預期效益的風險。此外,進入新能源產業對公司而言是一個全新的業務領域,對公司在新行業的經營能力和管控提出新挑戰。
市場需求巨大 高增速之下可暫時忽略估值
“儲能在新能源板塊中,毫無疑問是成長性最高的賽道,也是目前仍處於 0 到 1 的賽道。” 酷望投資首席分析師陳丙寅對記者表示,儲能板塊目前有着較高的增速,而且作為配套的必需品,無論是光伏 + 儲能,還是風電 + 儲能,都藴藏着巨大的需求。陳丙寅表示,鑑於賽道高增長,因此不必太過於在乎估值。
近年來,在各國碳減排目標引領下,以光伏、風電等為代表的綠色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陸續高速增長。儲能作為解決風光發電間歇性、波動性,增強電力系統安全性和靈活性的必備手段,在其安全性、經濟性不斷提升的情況下,行業也持續高速發展。
近日發佈的《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 2023》顯示,2022 年,全球儲能市場繼續高速發展,新增投運電力儲能項目裝機規模 30.7GW,同比增長 98%。其中,新型儲能新增投運規模首次突破 20GW,達到 20.4GW,是 2021 年同期的 2 倍。
2022 年,中國新增投運電力儲能項目裝機規模首次突破 15GW,達到 16.5GW。其中,抽水蓄能新增規模 9.1GW,同比增長 75%;新型儲能新增規模創歷史新高,達到 7.3GW/15.9GWh,功率規模同比增長 200%,能量規模同比增長 280%;新型儲能中,鋰離子電池佔據絕對主導地位,比重達 97%。此外,壓縮空氣儲能、液流電池、鈉離子電池、飛輪等其它技術路線的項目,在規模上有所突破,應用模式逐漸增多。
對於跨界佈局儲能領域的企業,陳丙寅認為,要從產業鏈去區分來看。“比如 PCS 環節的相對壁壘不高,電子科技企業容易佈局,如做數字中心的企業就能佈局;而集成方向則比較分散,相對有技術含量;最重要的是電池,基本都被幾個巨頭瓜分了,企業想轉型也擠不進來。” 因此,企業要根據自己的優勢有針對性的佈局,才有可能獲得回報。
對於如何把握該賽道的機會,陳丙寅認為,普通散户很難跟蹤儲能板塊及相關企業的基本面,因此,選擇難度比較大,“此板塊基本可以忽略估值,高增速是王道,參與個股的風險也同樣很高,對於普通投資人來説,可以選些新能源基金作為投資標的,去參與分享板塊的成長收益。”
VC/PE 機構爭相佈局 但留給投資人的機會不多
一級市場方面,儲能同樣被瘋搶,尤其是去年,就連某頭部遊戲公司都宣稱要跨界新設儲能板塊。
CVSource 投中數據顯示,2021 年國內儲能賽道投融資總額超 2306 億元,幾乎是 2020 年投融資總額的 2 倍,同比增長 98.5%。2022 年儲能熱度依舊,投融資總額超 4219 億元,同比增長 82.9%。2020 年、2021 年及 2022 年儲能相關投融資數量分別約 285 起、420 起、526 起,基本維持 30%-40% 的增長。另有數據顯示,2023 年,僅第一季度就已經有 14 起融資案例。
不僅融資數量迅猛增長,單筆融資金額也逐年攀升。據《科創板日報》報道,2021 年的 31 起融資中,僅有 10 起公佈了融資金額,其中 5 起融資過億;2022 年,則有 12 起融資過億;今年前三月的儲能融資中,已有 5 個項目融資過億。
其中,最大的一筆融資是新疆申元的 11.5 億人民幣 A 輪融資,投資機構為上海電力與國家電投。此外,緯景儲能也分別於去年 9 月與今年 3 月接連拿下超 4 億、超 6 億的兩輪融資。
雖然新能源賽道今年開始整體遇冷,但儲能這一細分領域依然堅挺。作為一條萬億賽道,儲能擁有很長的產業鏈。根據海通證券,儲能上游主要包括電池原材料、電子元器件供應商等,中游主要包括電池系統、儲能變流器和能量管理系統以及其他配件供應商,下游則包括從儲能系統集成商、安裝商到工商業、電網公司、風光電站等在內的終端用户。
光速中國合夥人蔡偉曾表示,隨便一個細分賽道,都是百億元市場規模。而且,儲能應用場景多樣,不太可能一家獨大,每個細分領域都會出現多家技術創新的企業。
有一級市場投資人分析,儲能在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起到調節能量供需在時空和強度上不匹配的作用,所以儘管資本市場整體情況不佳,但儲能賽道依舊是熱火朝天。
雖然説是萬億賽道,但留給一級市場投資人的機會卻不多。據一級市場投資人分析,一方面,當前項目估值高得難以出手;另一方面,一級市場可投的產業鏈環節比較有限;此外,賽道里的優質項目更傾向於獲得產業資本的資金和資源支持,很多財務 VC 都被拒之門外。
但事實上,從財務收益來看,儲能目前還處在商業化剛剛爆發的階段,並不能帶來可觀的超額利潤。有投資人透露,即便在天使階段投進去,回報也難以達到 20 倍以上。
本文作者卓泳、王軍,來自證券時報,原文標題:《“不必太在乎估值!” 萬億賽道又迎巨頭,格力、美的等也宣佈入局!業內人士:高增速是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