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大增 VS 鋰價暴跌,贛鋒鋰業如何對抗週期的力量?| 見智研究

華爾街見聞
2023.03.29 15:01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鋰價持續下行,2023 年贛鋒鋰業還能再續輝煌嗎?

3 月 29 日晚上,鋰王贛鋒鋰業公佈了 2022 年的年報業績,根據公告來看,贛鋒鋰業在 2022 年全年實現了營業收入 418.2 億元,同比增長 274.68%;歸母淨利潤達到 205.03 億元,同比增長 292.16%;毛利率則是大增了 10 個百分點到 49.5%,淨利率微增了 0.4 個百分點到 48.92%,均創下了歷史新高。

其中 2022 年第四季度單季度中,贛鋒鋰業的營業收入達到 142.1 億元,同比增長 245.89%,環比增長 7.92%;歸母淨利潤為 57.09 億元,同比雖然增長 107.17%,但是環比降低了 24.3%;毛利率和淨利率也都降至全年最低點,分別環比降低了 13.83 和 19.48 個百分點達到 37.03% 和 38.52%。

華爾街見聞·見智研究認為,贛鋒鋰業與大部分鋰鹽廠商差異化最大的點,就在於其將部分重心轉移至中游的動力、儲能和消費電池,以及更下游的鋰電池回收業務,從而實現鋰鹽鋰電一體化,而大部分鋰鹽廠商還是延續老路繼續購買鋰礦和參股鋰資源。

在資源為王的時代,鋰資源價格處於持續的上升週期,贛鋒鋰業對其押注其實會拖累整體毛利率水平,在 2022 年相較其他鋰鹽廠商同期 60%-80% 的毛利率的確有一定差距,但是在 2023 年鋰資源價格迅速回調,甚至距前高點腰斬的情況下,業務的多元化卻成為了贛鋒鋰業的獨有優勢,有望憑藉自身在鋰資源端的巨大優勢和固態電池領域的提前佈局,在鋰電行業也佔有一席之地。

1、鋰鹽業務依舊是利潤和收入的貢獻核心

贛鋒鋰業的兩大業務主要是鋰系列產品和鋰電池系列產品,幾乎涵蓋了鋰電產業的上游和中游,第一大業務依舊是碳酸鋰、氫氧化鋰等鋰產品的銷售,而第二大業務則包括消費電池、儲能電池和動力電池三類電池的銷售,以及後續退役鋰電池的回收。

雖然截止 2023 年 3 月下旬,碳酸鋰的價格已經出現近乎腰斬的大幅度回調,但是單看 2022 年,鋰鹽價格還是基本上保持着一路向上的增長至 11 月中旬,所以贛鋒鋰業的鋰系列產品業務也是充分受益於鋰鹽產品價格持續增長的影響。產銷量和庫存方面,贛鋒鋰業在 2022 年實現產量 9.72 萬噸,同比增長 8.31%;銷量達到 9.74 萬噸,同比增長 7.32%;庫存量為 4802 噸,同比降低了 3.21%

而價格方面,贛鋒鋰業下半年的鋰產品的平均售價相較上半年增加了 9.68%,量價齊升下,贛鋒鋰業的鋰產品業務的全年營業收入達到 345.8 億元,收入佔比為 82.68%,毛利率也從 47.77% 增加到了 56.11%,單看鋰產品業務,其實與不少鋰鹽廠商差距不大,該業務目前依舊是贛鋒鋰業主要的利潤收入和利潤來源。

但同樣需要注意的是,贛鋒鋰業的整體產能利用率較 2021 年其實有小幅下滑,其中設計產能為 8.1 萬噸的氫氧化鋰產能利用率降低了 13.39 個百分點至 74.59%,2150 噸的金屬鋰產能利用率從此前的 96.92% 降至 88.29%,只有 4.1 萬噸的碳酸鋰產能利用率微增了 3.16 個百分點到 71.95%。

2、鋰電業務潛力凸顯,但尚未能獨當一面

贛鋒鋰業的鋰電池系列產品包括四個方向,分別是消費類電池、TWS 電池、動力/儲能電池、固態電池和退役鋰電池回收。

其中消費類、TES 電池以及電池回收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生產線,東莞贛鋒基地的 3,000 萬隻/年全自動聚合物鋰電池生產線早已投產,現在再向 6000 萬隻的產能擴張,新餘贛鋒電子的 TWS 無線藍牙耳機電池目前也已經形成日產 40 萬隻的 TWS 電池全自動化產線,除此之外,贛鋒鋰業的鋰電池回收業務方面也已經在行業里名列前茅,電池綜合處理能力排名行業前三,總的回收處理能力達到 7 萬噸/年。

而動力、儲能和固態電池的進展稍慢,但卻代表了更有潛力的前景,2022 年全年已經實現了超 6GWh 的出貨量。其中,重慶贛鋒基地的 20GWh 鋰電池項目和新餘二期 10GWh 的鋰電池項目均在建設擴張中,固態電池也從第一代混合固液電解質電池產品,逐步開發到採用三元正極、固態隔膜和含金屬鋰負極材料的第二代固態電池,在鋰電池技術日新月異的更新換代下,贛鋒鋰業有望跨過動力電池廠商,而直接與終端新年車企進行有效合作。

當然,雖然贛鋒鋰業的鋰電池系列產品前景可觀,有望成為贛鋒鋰業利潤的第二增長曲線,但是僅看 2022 年,該業務的盈利能力尚未達到獨當一面的程度。

贛鋒鋰業的鋰電池系列產品在 2022 年,完成了產量 1.95 億隻,同比增長 50.72%,銷量 1.86 億隻,同比增長 56.55% 的成果,全年營業收入達到 64.78 億元,收入佔比為 15.49%,佔比降低了 2.63 個百分點,但毛利率從此前的 11.98% 增加到了 17.85%,無論是產能規模、營收還是毛利率距離鋰系列產品顯然還是有較大差距,但是贛鋒鋰業未雨綢繆對下游的佈局還是值得期待。

3、鋰價拐點來臨,2023 年還能再續輝煌?

2022 年全年直到 11 月中旬都處於鋰價的上升週期中,所以作為鋰王的贛鋒鋰業能實現營收和利潤的雙重高增長,但是目前需要面對的是,自 2022 年 11 月中旬電池級碳酸鋰價格達到最高點 61 萬元/噸以後,僅僅 4 個月就連破 60 萬元/噸、50 萬元/噸和 40 萬元/噸大關腰斬來到 30 萬元/噸區間。

而且從無錫不鏽鋼平台的碳酸鋰(電碳)現貨合約價格來看,8 月的現貨遠期合約價格已經跌破 20 萬元/噸,可見鋰價下跌趨勢大概率並不會止步於 30 萬元/噸。

華爾街見聞·見智研究認為,2023 年隨着終端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的放緩(1-2 月同比增速降至 20% 左右)和鋰價的大幅度回調,作為鋰鹽的供給方,贛鋒鋰業的盈利能力相較 2022 年肯定會有所減弱,但還不至於徹底利潤崩塌。

一方面在於,在此前鋰鹽價格高企階段,大部分下游廠商都與鋰鹽廠商簽訂了長協合同,在保證供給渠道穩定的同時,也能拿到相對優惠的價格。而在 2023 年碳酸鋰現貨價格急跌之際,其實贛鋒鋰業與下游企業簽訂的長協價格並沒有太大的波動,所以贛鋒鋰業利潤受影響的程度並沒有腰斬那麼嚴重。

另一方面在於,鋰鹽廠商是否能較大程度上完成鋰資源原材料的自供十分關鍵,暫且沒有自有礦或鹽湖的廠商,原材料成本依舊高,在面對鋰鹽價格迅速回調的局面,顯然會率先陷入困境。

而贛鋒鋰業具有全球多個優質鋰資源渠道供應,包括 Mount Marion(報銷每年 49% 的鋰精礦總產量)、Finniss(每年報銷至少 7.5 萬噸鋰精礦)、Goulamina(報銷每年 50% 產出)、Pilbara Pilgangoora(一期每年提供不超過 16 萬噸 6% 的鋰精礦;二期投產後,每年提供不超過 15 萬噸的鋰精礦)、Cauchari-Olaroz(一期項目 76% 產量的包銷權)和 Mariana(按照項目權益比例包銷)等,所以能將成本壓力降到最低。

最後,贛鋒鋰業的原材料以鋰精礦為主,相較其鋰雲母高昂的製備成本(10 萬元/噸左右),鋰精礦和滷水提鋰要低廉不少,成本在 3-7 萬元/噸左右,所以即使在 2022 年下半年碳酸鋰如市場預期那般,價格降至 20-25 萬元/噸的區間,贛鋒鋰業雖然難以複製此前的高光,但是依舊能擁有不錯的利潤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