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華份額遭蠶食,特斯拉遭價格戰反噬?

王傳福表示,預計一季度銷量較去年同期仍然會保持 80% 以上的增速,稱比亞迪的目標是今年底前成為中國第一大汽車製造商。
有網友問,在全球揮舞價格屠刀的特斯拉,除了可以殺敵一千外,自損會達到多少?
進入 2023 年之後,這個問題的答案逐漸變得清晰起來。
拿剛剛公佈強勁 2022 年財報的比亞迪來説。今年前兩個月,比亞迪在華汽車銷量不僅領跑國內自主品牌,也超過了特斯拉,銷量是它的五倍以上。
好消息不止於此。
3 月 29 日,比亞迪召開了 2022 年業績發佈會,董事長王傳福在會上表示,預計一季度銷量較去年同期仍然會保持 80% 以上的增速,稱比亞迪的目標是今年底前成為中國第一大汽車製造商。
面對自信滿滿的比亞迪和其他虎視眈眈的自主品牌,特斯拉必須加快腳步避免被反超。
特斯拉在華份額遭本土品牌蠶食,國產汽車銷量有望首超國外品牌
為了刺激持續放緩的需求,特斯拉早在去年就多次下調汽車售價,進一步在中國引發了一場價格戰。
國內自主品牌紛紛應戰,比亞迪今年也加入降價大軍。
憑藉比同行更 “卷” 的性價比,在今年 1 月和 2 月,比亞迪在中國的插電式混合動力和電池車銷售份額從去年的 34% 增加到了 40% 以上,相比之下,特斯拉的份額略微下降至至 7.8%。
整體來看,在這場激烈的價格戰中,遭受最嚴重衝擊的是曾經統治中國市場的外國車企。
今年頭兩個月,國內公司的乘用車銷售量同比下降 1%,相比之下,德國車企下降 21%,日本車企下降 40%,韓國車企下降 25%,美國汽車製造商下降 13%。
有分析甚至認為,國內自主品牌在中國的市場份額有望首次在今年超過外國競爭對手。
上海諮詢公司 Automobility 創始人、前克萊斯勒中國區總裁 BillRusso 稍早前對媒體表示,特斯拉去年 10 月的降價決定是一個 “核選項”,“外國品牌顯然正在流失市場份額,我們預計 2023 年將是本土品牌在銷售量方面首次超過全球品牌的完整日曆年”。
王傳福:價格戰或將持續,預計到 5 月恢復較好增長水平
王傳福在業績發佈上表示,價格戰本質是供大於求,如果這種狀態繼續下去,價格戰還會持續。
價格戰的原因是供需矛盾,供大於求。一些企業要被淘汰,一些企業獲取更大的市場份額。家電、手機等行業都是這麼打過來的,新能源、汽車也不例外。
2023 年市場也進入一個淘汰賽階段,如果接下來供大於求,價格戰還會持續。
王傳福也表示,價格戰確實對消費者造成了一定心理影響,但相信影響會在 4 月底降低。隨着 5 月各地車展開展,市場信心也會逐漸恢復。相信在 5 月,中國汽車市場會恢復到一個比較好的增長水平。
比亞迪增收不增利的標籤徹底成為歷史?
在王傳福發表以上講話的前一天,比亞迪剛剛公佈了強勁的 2022 年業績報告。
報告顯示,比亞迪全年營收翻番,淨利潤增長了 4 倍,第四季度營收增長 120%,淨利潤更是暴增 11 倍。
華爾街見聞·見智研究認為,相較往年,比亞迪在 2022 年最大的亮點就在於,受益於新能源汽車產品銷量和價格的雙重提升,使得比亞迪此前增收不增利的標籤已經徹底成為歷史,全年單車利潤逐季度增長直逼萬元大關,同時也帶動了毛利率的有效提升。
此外,經營活動現金流也是得到連續四個季度持續的改善,全年突破千億元達到 1408 億元,是近 6 年以來最好的一次。研發投入也持續加碼,同比增長 90.31% 達到 202 億,可見屢屢得到市場認可的爆款車型不斷推出的背後正是因為這些有效的研發投入作為支撐。
但是今年,比亞迪還將要迎來的新考驗,就是在整體汽車市場價格戰的慘烈洗牌下,比亞迪在汽車市佔率上積累的優勢和單車利潤上的進展究竟只是曇花一現,還是真具備足夠的持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