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報 2023|後疫情時代,藥明康德如何對抗內卷

華爾街見聞
2023.03.21 12:38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回 A 後業績創新高

2000 億市值的 CXO 巨頭藥明康德(603259.SH)交出了回 A 以來最好的一次業績答卷。

3 月 21 日披露的 2022 年年報顯示,藥明康德營業收入和歸母淨利潤分別為 393.55 億元、88.14 億元,分別同比增長了 71.84%、72.91%。

信風(ID:TradeWind01)注意到,藥明康德的收入及同比增速均創下回 A 以來的新高。

藥明康德的化學、測試、生物學業務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2022 年三者分別創收 288.50 億元、57.19 億元和 24.75 億元,分別同比增長了 104.8%、26.4% 和 24.70%。

雖然藥明康德的 A 股年報並未披露化學業務快速增長的具體原因,但港股版本卻將如此高的增速原因指向了新冠。

若剔除新冠相關業務,藥明康德化學業務在 2022 年同比增長率約為 39.70%。或正因將新冠因素納入,據藥明康德對 2023 年收入增速的預測最高僅為 7%。

事實上,受到集採、行業競爭激烈等因素影響,CXO 業務的內卷程度也在不斷提高,而藥明康德也在尋找新的增長點。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為藥企提供一站式的 “CRDMO 服務” 可能會是藥明康德擴大業務規模的潛力,該項業務在 2022 年創收 288.50 億元,同比增長了 104.80%,但其潛在的產能過剩風險也被市場所警惕。

扣除新冠之後

2022 年,藥明康德營業收入和歸母淨利潤分別為 393.55 億元、88.14 億元,分別同比增長了 71.84%、72.91%。

從藥物發現、研發到生產等一站式服務的化學業務,即藥明康德 2021 年提出開始轉向的 “CRDMO 業務” 展現出了強勁的增長力。

該項業務在 2022 年創收達 288.50 億元,同比增長了 104.80%。

信風(ID:TradeWind01)注意到,藥明康德的 A 股年報並未明確指出前述業務增長的具體原因,只是以 “特定商業化” 項目作為指代。

“剔除特定商業化生產項目,化學業務板塊收入同比強勁增長 39.7%。” 藥明康德的 A 股年報指出。

快速的增長背後具有一定特殊性——港版財報指出 CRDMO 業務主要貢獻仍然是新冠相關業務。

而扣除新冠相關業務後,2022 年藥明康德的 CRDMO 業務收入及同比增長率分別僅為 197.22 億元、39.70%,同期總收入及同比增長率則分別縮水至 302.27 億元、31.98%。

CRDMO 業務中,藥物工藝研發、生產(CDMO)環節的增長較為明顯。2022 年,CDMO 環節的收入為 216.37 億元,同比增長達 151.80%。

這也推動了藥明康德資產負債表的擴張。截至 2022 年末,藥明康德的固定資產、在建工程分別為 141.71 億元、74.73 億元,分別同比增長了 65.67%、29.48%。

藥明康德主要購置了房屋、機器和電子設備,三者 2022 年底固定資產金額分別為 20.13 億元、10.47 億元和 39.85 億元。同期藥明康德的 “泰興新藥研發中心及生產基地” 等項目仍在持續建設中。

這意味着其資產結構已由輕資產逐漸轉變為重資產轉型。

這與一站式服務的業務模式可以實現收入多元化有關,這也突破了過往依賴 CRO 業務的收入瓶頸。

部分市場人士認為,一站式業務的佈局有利於擴大收入規模。

“CRO 現在內卷嚴重,相比於臨牀 CRO,臨牀前 CRO 可能更慘。然後 CDMO 的話還有工藝研發、生產的部分,門檻至少比單純的 CRO 高一些。所以 CRDMO 這種一體化服務才有可能把整體的收入規模做大。” 上海一位創新藥 PE 人士對信風(ID:TradeWind01)表示。

“我這邊接觸到的項目對藥明康德的需求還是很旺盛,他們先發優勢太強,還能為藥企提供一站式服務。” 深圳一位醫藥行業的投行人士對信風(ID:TradeWind01)表示。

在去年四季度,藥明康德得到了部分機構投資者的投資。

截至 2022 年底,葛蘭的中歐醫療健康混合基金持股比例高達 2.86%,較 3 季度提升了 0.03%;同期交銀施羅德精選混合基金持股比例也從 0.16% 增長至 0.20%。但藥明康德未來是否會面臨行業產能過剩風險,也受到了市場關注。

公開報道顯示,不僅普洛藥業(000739.SH)、九洲藥業(603456.SH)等原料企業涉足 CDMO,就連創新藥企三生製藥(1530.HK)、信達生物(1801.HK)等也想從中分一杯羹。

但藥明康德首席執行官陳智勝曾在 2022 年半年報業績會上駁斥 CDMO 的 “產能過剩論”。

“我們今年上半年業績這麼好,是因為我們的產能被充分利用了,產能釋放的速度甚至快趕不上新增服務需求的速度了。” 陳智勝表示。

信風(ID:TradeWind01)就上述事項求證藥明康德,但截至發稿前並未收到相關回復。

對抗內卷

伴隨着集採的範圍擴展至創新藥業後,面對激烈行業競爭的相關企業業績也在面臨考驗,進而導致部分創新藥企開始減少研發費用的投入。

面對這一趨勢,藥明康德能否獨善其身仍是疑問。

信風(ID:TradeWind01)以創新藥概念股統計 Wind 數據發現,2022 年上半年,45 家創新藥企中過半數企業均降低了研發收入比,降幅的平均值為 5.58%。

“現實情況就是創新藥市場整體都在收縮研發投入,所以無論你是做 CRO,還是做 CRDMO 都會受到影響。” 上海一位創新藥 PE 人士對信風(ID:TradeWind01)表示。

藥明康德也在調低業績預期,2023 年預計營業收入同比增長率區間在 5% 至 7%。業內人士認為,“出海” 或仍是支撐 CXO 企業業績增長的動力。

“如果國內創新藥企收縮研發投入的話,我個人感覺出海業務還比較有前景,而且國外的藥企供應商驗證階段會比較嚴格,價格上不會像國內這麼卷。” 上海一位創新藥 PE 人士對信風(ID:TradeWind01)表示。

藥明康德的境外收入增速仍然頗為顯著,2022 年,全球前 20 大製藥企業合計為其帶來 184.21 億元的收入,同比增長了 174%。

但境外市場仍然存在政策風險。

2022 年初一則關於藥明康德子公司因為被美國政府列入未經核實名單傳聞在市場間流傳,引發投資者恐慌。

藥明康德隨即作出了澄清。

“公司及子公司均未被美國商務部列入 ‘未經驗證清單’ 目前的各項生產經營情況正常。” 藥明康德表示。

此外,外包商已經不再是藥明康德的唯一標籤,藥品銷售分成也成為了收入增長的動力之一。

藥明康德預計 2023 年將迎來藥品上市後銷售分成收入的元年,並且預計接下來十年將有 50% 左右的複合增長。

主攻境外市場的同時,“一站式服務 + 藥品上市分成” 的業務模式能否讓藥明康德開拓新的增長點,尤為關鍵。

藥明康德的大股東已在不斷減持。G&C VI Limited 的持股比例已從 2021 年底的 6.45% 降低至 2022 年底的 5.97%,以 2023 年 3 月 21 日收盤價 80.26 元計算,累計套現 11.24 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