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税各奔東西,該看誰?

華爾街見聞
2023.03.19 11:49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華創證券認為,開年税收看似偏弱,實則匹配經濟。國內增值税、企業所得税明顯偏強;國內消費税、個税明顯偏弱。

事項

1-2月財政收入同比-1.2%2022全年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後9.1%1-2月財政支出同比7%2022全年6.1%1-2月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24%2022全年-20.6%1-2月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11%2022全年-2.5%

主要觀點

一、四大税各奔東西,該看誰?

開年公共財政前傾發力特徵明顯,但收入時隔半年同比再度轉負、其中税收負增更明顯,明顯弱於經濟,怎麼解釋?收支壓力放大,後續如何?

(一)開年税收,總量怎麼樣?看似偏弱,實則匹配經濟

税收讀數看似偏弱,但考慮兩個因素後實際不弱,基本匹配經濟:

一是自身高基數。扣除高基數等特殊因素影響後,增長 2% 左右。

二是比經濟更多反映疫情過峯。税收滯後反映經濟,大部分税種當期入庫上期税款。1-2 月税收主要入庫 12-1 月税款、反映過峯前後經濟,而非 2 月復甦。

(二)開年税收,結構怎麼樣?四大税各奔東西,令人困惑

四大税(國內增值税、企業所得税、國內消費税、個税)合佔税收 3/4,但年初各奔東西:國內增值税、企業所得税明顯偏強;國內消費税、個税明顯偏弱。

(三)誰拉動?緩税入庫拉動增值税、企業所得税

緩税入庫約拉動增值税、企業所得税增速 6~8 個百分點,剔除後是預算水平。

(四)誰拖累?“搶收” 拖累消費税,年終獎拖累個税

消費税降幅大,並非煙酒等消費差,而是 Q4“搶收” 導致 Q1“開門紅” 落空。

個税雖受益緩税入庫,仍為負增,我們推測拖累可能來自年終獎,原因如下:

首先,根據歷史數據,個税約 6 成是工資薪金,其他 4 成短期波動不大;

其次,工資薪金中,工資短期波動不大,開年波動更可能來自年終獎;

再次,年終獎拖累個税,可能存在兩種成因:一是春節錯位的基數幻象,二是真實減少。今年春節更早→1-2 月發放年終獎時間更充裕→並非基數幻象,傾向是真實減少。

最後,驗證 1-2 月年終獎真實減少的猜測。有三個現象值得關注:一是討論的人少了,年終獎發放往往對應搜索高峰,據百度指數,今年 “年終獎” 搜索指數峯值創歷史新低;二是典型樣本企業發的少了(中智諮詢調研);三是有地方財政公佈了原因(如北京)。

(五)哪些行業年終獎拖累較大?商服、金融、地產、互聯網

行業年終獎體量越大、變動越大,則對個税影響越大。我們用個税貢獻佔比反映體量,用年終獎增速降幅反映變動,可得散點圖,將個税五大行業分為三類:

1、製造業:佔比次高,降幅較小→拖累不大;

2、金融:佔比最高,降幅居中→拖累較大;

3、商服、地產、互聯網:佔比較高,降幅較大→拖累較大。

(六)後續怎麼看?預計 3 月起税收將迎 “三股風”,收支壓力有望明顯緩解

1、經濟的暖風:3 月財政將反映 2 月經濟復甦,全年向 11% 預算目標看齊。

2、拉動的上風:拉動因素看,3~5 月緩税持續入庫,提振增值税、企業所得税;拖累因素看,消費税高基數 3 月將收尾,個税年終獎拖累開年已釋放。

3、基數的東風:一是 3 月開始,2022 年初緩税入庫因素基本消失,降低收入基數;二是 4 月開始,進入 2022 年疫情 + 退税衝擊的極低基數期。

二、1-2 月財政數據點評

收入端:四大税各奔東西,地產仍承壓;支出端:強度較高,仍帶疫間特徵;廣義財政:土地價款分期導致賣地滯後修復,上半年仍有拖累(詳見正文)。

風險提示:調研企業為典型樣本、代表性受限,緩税超預期,地產超預期。

一、四大税各奔東西,該看誰?

開年公共財政前傾發力特徵明顯,1-2 月支出完成全年預算進度 14.9%,10 年新高;但收入時隔半年同比再度轉負(-1.2%)、其中税收負增更明顯(-3.4%),明顯弱於經濟,怎麼解釋?收支壓力放大,後續如何?

(一)開年税收,總量怎麼樣?看似偏弱,實則匹配經濟

税收讀數看似偏弱,但考慮兩個因素後實際不弱,基本匹配經濟:

一是自身高基數。據財政部介紹,2021 年末緩税收入在 2022 年初入庫(注:圖 1 藍箭頭,最高 2162 億),抬高了基數。扣除高基數等特殊因素影響後,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 2% 左右。

二是比經濟更多反映疫情過峯。税收滯後反映經濟,大部分税種當期入庫上期税款。1-2 月税收主要入庫 12-1 月税款、反映過峯前後經濟,而非 2 月復甦。

(二)開年税收,結構怎麼樣?四大税各奔東西,令人困惑

四大税(國內增值税、企業所得税、國內消費税、個税)合佔税收 3/4,但年初各奔東西,令人困惑:國內增值税同比 +6.3%、企業所得税同比 +11.4%,合計拉動税收增速 5.5 個百分點,明顯偏強;國內消費税-18.4%,個税-4%,合計拖累税收增速 2.1 個百分點,明顯偏弱。分別來看:

(三)誰拉動?緩税入庫拉動增值税、企業所得税

緩税入庫約拉動增值税、企業所得税增速 6~8 個百分點,剔除後是預算水平。據財政部介紹,國內增值税增長,主要受 2022 年製造業中小微企業延長補繳期限的部分緩税於今年入庫等因素帶動。今年 1-5 月緩税要入庫 4400 億,按 1-2 月入庫約 2500~3000 億粗算(圖 1 紅箭頭,1-2 月入庫居多),拉動兩項税收同比約 6~8 個百分點,剔除後同比分別落至 0% 和 4% 的預算水平。

(四)誰拖累?“搶收” 拖累消費税,推測年終獎拖累個税

消費税降幅大,並非煙酒等消費差,而是 22Q4“搶收” 導致 23Q1“開門紅” 落空:往年,中央財政完成預算目標壓力不大,Q4 消費税等中央税延至次年 Q1 入庫,形成 “開門紅”;去年,中央財政壓力空前,Q4“搶收” 消費税等中央税入庫,導致 23Q1“開門紅” 落空。對應財政部介紹:“國內消費税下降 18.4%,進口貨物增值税、消費税下降 21.6%,主要是 2022 年同期基數較高。”。

個税雖受益緩税入庫,仍為負增,我們推測拖累可能來自年終獎,原因如下:

首先,根據歷史經驗,個税約 6 成是工資薪金,其他 4 成(財產轉讓、利息股息紅利等)短期波動不大;

其次,工資薪金中,工資短期波動不大,開年波動更可能來自年終獎;

再次,年終獎拖累個税,可能存在兩種成因:一是春節錯位的基數幻象,二是真實減少。今年春節更早→1-2 月發放年終獎時間更充裕→並非基數幻象,傾向是真實減少。

最後,驗證 1-2 月年終獎真實減少的猜測。有三個現象值得關注:一是討論的人少了:年終獎發放往往對應搜索高峰,據百度指數,今年 “年終獎” 搜索指數峯值創歷史新低,“年終獎個税” 搜索指數峯值創 2019 年個税改革以來新低;二是典型樣本企業發的少了:據中智諮詢對 504 家企業的調研結果,2022 年年終獎人均 2.19 萬元,略低於 2021 年的 2.37 萬元。中智諮詢調研結果顯示,74% 的企業計劃發放年終獎,較 2021 年的 90% 回落;三是有地方財政公佈了原因:如北京財政:“(1-2 月)個人所得税完成 192.8 億元,下降 0.9%,主要是部分企業年終獎發放時間延後,應繳個人所得税暫未入庫。”

(五)哪些行業年終獎拖累較大?商服、金融、地產、互聯網

五大行業合佔個税近 7 成——金融、製造、商務服務(會計、律所、廣告等)、互聯網。行業年終獎體量越大、變動越大,則對個税影響越大。我們用個税貢獻佔比反映體量(分行業數據來自 2021 年中國税務年鑑),用年終獎增速降幅反映變動(年終獎金額和增速降幅數據來自中智諮詢《2022 年企業年終獎發放計劃調研報告》),可得散點圖,將五大行業分為三類(圖 3):

1、製造業:佔比次高,降幅較小→拖累不大;

2、金融:佔比最高,降幅居中→拖累較大;

3、商服、地產、互聯網:佔比較高,降幅較大→拖累較大。

(六)後續怎麼看?預計 3 月起税收將迎 “三股風”,收支壓力有望明顯緩解

1、經濟的暖風:3 月財政將反映 2 月經濟復甦,全年向 11% 的預算增速目標看齊。

2、拉動的上風:拉動因素看,3~5 月緩税持續入庫,料將提振增值税、企業所得税;拖累因素看,消費税高基數 3 月將收尾,個税年終獎拖累開年已釋放。

3、基數的東風:一是 3 月開始,2022 年初緩税入庫因素基本消失,降低收入基數;二是 4 月開始,進入 2022 年疫情 + 退税衝擊的極低基數期。

 一、1-2 月財政數據點評

(一)收入端:四大税各奔東西,地產仍承壓

1-2 月收入開局平穩、基本匹配經濟;四大税各奔東西、拉動拖累因素各異,詳見第一章。

其他税種:地產相關税仍承壓,拖累税收增速 0.8 個百分點(12 月拉動 0.1 個百分點),和較弱的賣地形成呼應,顯示地產雖有所恢復,但政策傳導仍待觀察;外貿相關税下滑明顯,拖累税收增速 2.7 個百分點(12 月拉動 27.2 個百分點),一方面,如上文所述,進口環節增值税和消費税、關税 22Q4“搶收” 導致 23Q1“開門紅” 落空,拖累 1.8 個百分點,另一方面,出口退税增長 9.7%,有力支持外貿出口平穩發展,拖累 0.9 個百分點。

非税:高增 15.6%,遠高於今年預算安排-13%,側面反映過峯期税收壓力。據財政部介紹,其中,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增長 28.5%,拉高全國非税收入增幅 10.4 個百分點,主要是地方多渠道盤活閒置資產;全國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下降 5.5%。

(二)支出端:強度較高,仍帶疫間特徵

1-2 月公共財政支出前傾發力,增速較高(7%,12 月為 3%)。其中,中央發力相對更強(8.7%,12 月為-8.9%;地方 6.8%,12 月為 4.9%)。1-2 月支出完成全年預算進度 14.9%,10 年新高。

分支出類型看,過峯前後仍帶疫間特徵,民生強、基建有所升温、科技環保承壓:1-2 月三項代表性民生支出(社保就業、衞生健康、教育)仍強,合計拉動支出增速 4.3 個百分點(12 月拉動 5.4 個百分點)。基建類支出(城鄉社區、交通運輸、農林水)有所升温,合計拉動支出增速 0.8 個百分點(12 月拖累 0.3 個百分點)。科技環保支出繼續承壓,拉動為零(12 月拖累 0.2 個百分點)。

(三)廣義財政:土地價款分期導致賣地滯後修復,上半年仍有拖累

1-2 月政府性基金收入降幅擴大(-24%,12 月為-17.2%),主要是賣地收入降幅再度擴大(-29%,12 月為-19.3%)、為 2022 年 7 月以來單月最低。一方面,和低迷的地產相關税相互驗證,顯示地產雖有所恢復,但政策傳導仍待觀察;另一方面,和兩大先行指標的差距拉大(1-2 月同比,商品房銷售額-0.1%、wind 口徑百城成交土地總價-7.3%),反映土地價款分期導致賣地滯後修復,後續仍有拖累:wind 口徑百城成交土地總價是合同價款,賣地收入是實際入庫。土地出讓合同價款可分期繳納入庫(首付 50%,剩餘一年內繳清),使賣地滯後於成交土地總價修復,如去年 12 月份簽訂的土地出讓合同,部分價款將在今年上半年入庫形成賣地收入,仍有拖累。

1-2月政府性基金支出降幅明顯收窄(-11%12月為-35.6%),得益於23Q1專項債前傾發行,強度匹配去年同期。後續修復動能主要看自賣地滯後修復帶來的收支聯動。

 

具體內容詳見華創證券研究所 3 月 19 日發佈的報告《【華創宏觀】四大税各奔東西,該看誰?——1-2 月財政數據點評》。

本文作者:華創證券張瑜,文章來源:一瑜中的,原文標題:《【華創宏觀·張瑜團隊】四大税各奔東西,該看誰?——1-2 月財政數據點評》。

張瑜 S0360518090001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