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親手 “埋葬” 了硅谷銀行?

華爾街見聞
2023.03.19 07:45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一個適得其反的危機應對方式迅速拖垮了硅谷銀行,而這個 “量身定製” 的方案正是由高盛一手打造。

距離硅谷銀行倒閉已經過去一週,由此引發的金融市場動盪仍在持續。隨着媒體的調查和曝光不斷深入,美國史上第二大倒閉案的來龍去脈,一幕幕浮現水面。

自美國進入加息週期,不少持有美國國債的金融機構面臨賬面浮虧。硅谷銀行持有大量美債和 MBS 債券,浮虧尤為嚴重,同時科技初創公司融資困難,開始取出存在該行中的存款,由此硅谷銀行陷入資不抵債的困境。

而在危機時刻,一個適得其反的應對方式,即公開發行 22.5 億美元新股融資,疊加壞消息的共振,直接加速了硅谷銀行的倒閉,而這個 “量身定製” 的融資方案正是由高盛一手打造。

接下來,將時間的指針撥回到危機發生之初。

定時炸彈已埋下

2 月底,硅谷銀行的高管匆匆找到高盛,原因是穆迪發出 “最後通牒”,他們急需籌錢,但不知怎樣籌。

過去一年,美國利率飆升令硅谷銀行損失慘重,該行債券投資組合價值和儲户存款急劇下降,穆迪警告該行正準備下調其評級。

當時,對於硅谷銀行來説,必須快速改善財務狀況,擴充賬上的資金儲備。

否則一旦評級被大幅下調,儲户恐慌,蜂擁取款,遭到擠兑,後果不堪設想......

時間緊迫,任務艱鉅,硅谷銀行這才找到了業內頂尖機構高盛。

作為全球 “併購之王”,高盛是大公司的首選諮詢機構。該行通過安排併購交易和承銷新股,幫助公司籌集資金,併為各種棘手的金融問題設計創造性的解決方案,這同時也讓高盛賺得盆滿缽滿。

其實硅谷銀行的問題不難理解,銀行本質上是靠利息差賺錢,以較低成本的吸收存款再以更高的利息把錢貸出去,硅谷銀行亦是如此。

從硅谷銀行負債端來看,美聯儲大幅加息,硅谷銀行被迫支付給客户更高的利息;另一部分無息存款主要來源於風投科創企業,科技 “寒冬” 下科創企業紛紛取款。

而資產端是低利率時期購買的長期債券。截止 2022 年底,硅谷銀行的美債規模達到 161 億美元、MBS 債券為 755 億美元。

這就導致了負債端越來越無法支撐資產端,出現鉅額浮虧。

在這種情況下,出售部分低風險債券是一種解決方案。一方面能讓該行手裏有更多的資金,另一方面多餘的資金還能用來購買收益率更高的債券。

然而,這種方案有一大缺陷,硅谷銀行將因此面臨巨大損失。

慌亂中放手一搏

當然,硅谷銀行也想到了這個辦法,他們當時帶着一項籌資計劃大綱來找高盛。

最初,硅谷銀行的高管們想進行私下配售,悄悄找到一些投資者,並快速完成售股,以免消息擴散驚動投資者。

而高盛為其量身定製的救援計劃是,先拋售虧損債券,再通過公開和私募相結合的方式增發 22.5 億美元股票融資。

穆迪的降級近在咫尺,硅谷銀行必須快速行動,否則將面臨崩盤。硅谷銀行高管們敲定了該計劃。

3 月的第一週,高盛開始着手推進 22.5 億美元的增發計劃,與泛大西洋投資 (General Atlantic) 和華平資本 (Warburg Pincus ) 這兩傢俬募股權公司進行接洽。

3 月 4 日,高盛分析師緊急上調了硅谷銀行目標價,從 280 美元上調至 312 美元,吸引不了解硅谷銀行財務詳情的投資者買入。

不過,高盛和硅谷銀行似乎低估了這項融資的挑戰。

到 3 月 5 日,高盛找來了願意折價收購債券的買家——高盛自己。值得一提的是,高盛通常在撮合交易中低價買入債券,等債券價格上漲時再賣出,賺取利潤。

另一項交易中,泛大西洋投資簽訂了認購協議,認購 5 億美元普通股。

華平資本選擇退出,表示需要更多時間進行盡職調查,同時也不願意參與向公開市場增發的交易。

倒計時一步步逼近,擺在高盛和硅谷銀行唯一的路就是,以泛大西洋投資作為基石投資者進行公開募股。

硅谷銀行當時認為,這一計劃將有助於提升公司財務穩健性。

畫面一轉,3 月 7 日,硅谷銀行高調宣佈連續 5 年被福布斯雜誌評為 “美國最佳銀行”。但光芒外的陰影處,倒閉命運的註腳已經寫下。

3 月 8 日美股盤後,硅谷銀行發佈報告宣佈了兩點。

一是,出售其所有 210 億美元的債券投資組合,因此遭遇 18 億美元虧損,未披露交易對手方。

二是,通過發行普通股、優先股、定向增發等方式緊急融資 22.5 億美元,以彌補虧損。

彼時彼刻,硅谷銀行高管已經在為壞消息做準備了,聘請交易諮詢公司 Centerview Partners 來制定備用方案;高盛銀行家們仍相信售股能完成。

兩者都想到了股價會下跌,但都沒料到這會將公司推向倒閉的深淵。

閃崩後光速倒閉

公告發布後,硅谷銀行盤後股價跳水 8%,但好消息是高盛收到許多認購訂單。

一小時後發生的一件事,令硅谷銀行處境急劇惡化:遭受擠兑的 “幣圈友好銀行” Silvergate 宣佈倒閉。

想象一下,幣圈銀行暴雷的新聞還在電視上滾動播放時,一家有近 40 年曆史的大銀行宣佈出現鉅額虧損。市場反應猶如驚弓之鳥,開始恐慌性拋售。

緊接着,穆迪將硅谷銀行的長期本幣銀行存款評級從 Aa3 下調至 A1,發行人評級從 A3 下調至 Baa1。好在只下調了一個檔,並沒有高管們預期的那麼嚴重。

3 月 9 日(週四)美股開盤後,硅谷銀行股價暴跌,遭遇瘋狂擠兑,擠兑消息傳開,股價進一步下跌,越來越多客户取款......就這樣一步一步陷入 “死亡螺旋”。

週四這一天,硅谷銀行取款申請總額高達 420 億美元。

沒有任何一家銀行可以應對如此瘋狂的擠兑,一連串壞消息引發的信任危機迅速拖垮硅谷銀行。

其實直到週四剛收盤時,增發新股並沒有完全告吹。高盛手上有一批投資者願意以 95 美元/股的價格購買硅谷銀行的股票,較當日收盤價低 11 美元左右。

週四下午 5 點,高盛得知了硅谷銀行遭遇擠兑的消息。

硅谷銀行法律顧問 Sullivan & Cromwell 表示,不向投資者披露這一消息,就無法繼續推進增發。

權衡過後,高盛宣佈放棄這筆交易。

隨後,硅谷銀行倒閉登上全球各大媒體頭條,一場席捲歐美銀行業的金融海嘯猛烈襲來。

誰 “殺死” 了硅谷銀行?

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最大的倒閉銀行案,誰應該來負責?

部分分析認為,美聯儲是罪魁禍首,美聯儲近一年來的瘋狂加息 450 個基點,將利率推升至 15 年以來的最高水平。由於風投投資資金短缺和貨幣市場基金收益率上升,大量存款才流出美國銀行體系。

綜合媒體的分析,從硅谷銀行來看,其自身有三點問題。

一是風險管理不當,資產負債期限嚴重錯配造成了流動性危機。也有人分析,硅谷銀行儲户結構單一,主要以科技初創企業為主,這類企業在過去一年多數難以融資,所以存在銀行的錢一直在消耗。

二是應對方式不當,硅谷銀行此次發行沒有進行股票包銷,也沒有進行私募認購,選擇部分公開募股的方式。硅谷銀行員工坦言稱,管理層的處理方法蠢到家了,並反問做了 40 年的生意,私下裏籌不到 20 億美元的資金?

三是高管行為引發質疑,硅谷銀行首席執行長貝克爾在過去兩年出售了 3000 萬美元的股票,引發了外界對該行內部人士出售股票的質疑。貝克爾在 2 月 27 日出售了價值 360 萬美元的股票,這一時間幾乎與穆迪警告其準備下調評級一致。

從援助者高盛來看,有人嘲諷道 “救命措施反而成了催命措施”。批評者指出,理想情況下,高盛應該股票發行前與一小羣投資者進行 “跨牆”(Wall-Crossing)交談,第三方同意跨牆後,可以獲得內幕信息,但不能交易或者進一步擴散。

但高盛能想出的最好辦法,也不過是從泛大西洋投資獲得 5 億美元的基石訂單。也許是時間不夠,也許是其他投資者不喜歡這筆交易,更也許是高盛認為他們不需要這樣做,泛大西洋投資訂單已經足以安撫市場。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債券交易的對手方是誰?

3 月 14 日,硅谷銀行披露的公告顯示,在聯邦監管機構接手該行之前,高盛以 214.5 億美元折價購買了硅谷銀行帳面價值為 239.7 億的債券。

硅谷銀行倒下,反觀高盛卻從中獲利。硅谷銀行風暴衝擊下,美國國債收益率大幅下行,其從硅谷銀行收購的債券投資組合價值現在更高。據接受媒體採訪的交易員估計,這筆債券價值將增加數億美元。一位熟悉高盛交易部門的消息人士指出,高盛通過這筆交易大約可以賺取超過 1 億美元。

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次 “爆雷”,這筆債券的性質發生了轉變。美聯儲最新推出新危機工具 BTFP,規定銀行通過抵押債務獲得貸款。原本這筆債券存在鉅額浮虧,現在可以通過抵押獲取流動性。

據媒體最新報道,以 Adam Schiff 為首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聯邦眾議員要求美國司法部、證交會以及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就高盛集團擔任硅谷銀行顧問以及購買硅谷銀行的債券投資組合展開調查。

當前美國監管機構仍在為硅谷銀行尋找競購者,硅谷銀行、這筆債券何去何從,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