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銀行的根本:兩年前面臨硅谷銀行一樣的 “賺錢機會”,摩根大通選擇了 “NO”

硅谷銀行的崩塌並不是意外,而是典型的利率風險管理不到位的結果。
成立 40 年的銀行和百年銀行的區別在於什麼?最大的不同可能是對 “風險” 的重視程度。
摩根大通和硅谷銀行的高管,在兩年前的選擇,或許決定了兩家銀行如今的命運。
不同的選擇,不同的命運
2021 年,美國政府大放水塑造了科技行業的大牛市,硅谷銀行的存款在這一年增長了 86%。
但要怎麼處理賬上的一千多億美元,變成了一個大問題:是承擔利率風險、購買收益率約為 1.5% 的長期政府債券,還是讓錢躺在利率只有 0.1% 的美聯儲準備金賬户上?
也許是和創投圈走得太近,讓硅谷銀行也學會了激進大膽的作風,它選擇了承擔利率風險,賭更高的收益,隨後迎來了史無前例的加息——後面的故事我們都聽説了。
幾乎同時,一模一樣的問題擺在摩根大通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Jamie Dimon 面前。
摩根大通在 2021 年初的短短四個月裏獲得 1000 億美元存款流入,但考慮到美國貨幣政策大放水不可能持續,加息可能即將到來,Jamie Dimon 選擇把錢放着不動。
結果,美聯儲加息讓摩根大通坐享利息收益,2022 年四季度,摩根大通經調整後利息淨收益同比大增 48% 至 202 億美元,創下單季新高。相比之下,硅谷銀行的債券投資則產生了超過 150 億美元的未實現虧損,直接葬送了這家有 40 年曆史的銀行。
銀行家不能是冒險家
硅谷銀行的首席執行官 Greg Becker 是一位典型的冒險家。
2015 年,Becker 在美國參議院銀行委員會表示,像硅谷銀行這樣的 “小銀行” 應該得到更寬鬆的監管。他表示,硅谷銀行憑藉良好的信貸質量渡過了金融危機,從 2007 年到 2011 年,其提供的貸款總額增加了近 70%。
他認為:
“因為硅谷銀行的商業模式和風險狀況不會帶來系統性風險,強加嚴格監管的效益很小,而且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負擔。
2022 年,科技股遭遇重挫,加密貨幣公司接連倒閉,IPO 市場枯竭,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指數下跌 33%,創下 2008 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大跌幅。
但硅谷銀行仍然在押注利率將會下降。公司財報顯示,去年全年,硅谷銀行有 140 億美元的證券利率對沖到期或終止。截至 2022 年底,其龐大的債券投資組合幾乎沒有利率對沖。
去年年中,硅谷銀行的高管們甚至還在演講中表示,他們正在努力 “管理美聯儲降息的風險”。
誰在管理風險?怎麼管理風險?作為一家資產約 2100 億美元的大銀行,硅谷銀行在去年大部分時候甚至沒有首席風險官。上任首席風險官在去年 4 月份辭職後,直到今年 1 月才有人繼任。
今天的動盪和亂局,在高管一兩年前做決策時就已經註定。銀行家不能是冒險家,優秀的銀行家最重要的責任,就是深刻理解收益背後,暗藏的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