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奔馳為中國放下了身段

作者 | 周智宇
2022 年對傳統車企尤其是豪車 BBA 而言,是漫長而痛苦的一年,他們第一次發現,百年積累的品牌、技術、產品,在轉型電動之後,卻受到了冷遇,銷售不佳。
痛定思痛,奔馳放下了身段率先動手,先是降價去化,再是調整戰略,努力適應中國市場。奔馳首席執行官康松林感嘆,是中國用户倒逼着奔馳做出改變。
華爾街見聞獲悉,奔馳在 2 月 23 日公佈了自研整車 MB.OS 操作系統,預期會在 2025 年上車。
有了 MB.OS 操作系統,在奔馳車上刷抖音、開會都會變成一個輕鬆的事。康松林直言,中國 S 級車主平均年齡在 40 歲左右,讓抖音等應用上車非常重要。
隨後,奔馳首席技術官薛夫銘(Markus Schäfer)於 2 月 27 日表示,奔馳正在推進 L3 級系統 Drive Pilot 進入中國市場,其目標是挑戰特斯拉的全自動駕駛(FSD)系統。此前,奔馳已宣佈會和騰訊在雲計算領域展開合作,以支持它在中國研發自動駕駛系統。
薛夫銘亦指出,奔馳認識到中國市場的競爭非常激烈,公司數字化戰略的一個核心組成部分,就是聚焦中國市場。
對所有車企來説,中國市場都是個極為重要的陣地。集邦諮詢的一份報告顯示,去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 1065 萬輛,其中 63% 是在中國。在新能源時代,如果不能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有一番作為,電動化和智能化的兩場戰役,也很難有更多勝算。
奔馳眼下壓力不小。上險量數據顯示,包括國產 smart、北京奔馳和進口奔馳在內,去年奔馳新能源車在中國上險量僅 50834 輛,與其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 333490 輛相比,在華新能源汽車銷量佔全球銷量比例不高。
從全球視野來看,與自己的老對手寶馬相比,奔馳的電車增速也有些慢了。去年寶馬純電動汽車銷量去年銷輛同比翻了一番,銷售佔整體銷量佔比約為 9%,並且計劃在 2023 年將這一比例提升至 15%;奔馳純電車型的的銷量則同比增長 67%,純電車型銷量佔總體銷量為 7.31%,低於寶馬。
因此,2023 年的奔馳將繼續加大力度轉型電動。在 2 月中旬的財報會上,康松林花了不少時間,介紹奔馳在電動化上的準備。新產品、新平台以及在電動車的配套和完善產業鏈上,今年奔馳的投入力度都會進一步加大。
尤其是在過去短板的生產和服務上,奔馳方面指出,將調整生產網絡,以擴大電動車型生產規模,並計劃在北美、歐洲、中國和其他主要市場構建高功率充電網絡。
至於中國市場,包括全新 EQS 純電 SUV 和全新 EQE 純電 SUV 在內,奔馳今年計劃推出 6 款全新純電和插電混動車型。以實現在 2023 年底,全面覆蓋新生代豪華、核心豪華和高端豪華等細分市場,新能源產品矩陣達 17 款的目標。
奔馳方面預計,2023 年其全球純電車型銷量能夠實現同比翻番。
相比之下,奔馳在燃油車業務上的表現依舊是可圈可點。在全球 TOP10 的車企裏,奔馳也成為極少數實現銷量同比正增長的車企。其財報顯示,去年奔馳乘用車全球銷量 204.97 萬輛,較 2021 年全年增長 5%;輕型商務車則同比增長 8%,至 41.5 萬輛。
其營業額和淨利潤,則同比分別增長 12% 和 34%,至 1500 億歐元、148 億歐元,乘用車業務調整後銷售利潤率也從去年同期的 13.1% 上升 1.5 個百分點,至 14.6%。
核心財務數據增長遠超銷售增幅的秘訣,是奔馳在 “聚焦豪華” 的路上,走得愈發熟絡。奔馳管理層表示,今年奔馳乘用車產品預計會較去年淨定價略有上升。
這個戰略必須貫徹。畢竟眼下能靠賣新能源汽車盈利的,也就特斯拉和比亞迪等極少數車企,即便是奔馳,眼下新能源業務也還是處在一個重度投入期,需要燃油車持續的盈利、資金流來 “補貼” 新能源。
一邊是 “聚焦豪華”,一邊是 “全面電動”,轉型與利潤的平衡之間,奔馳表現得不錯。康林松也認為,當下宏觀經濟及全球局勢依舊充滿不確定性,但奔馳用 2022 年財報證明,奔馳正在朝正確的方向穩步邁進。
不過,傳統燃油豪車市場的市場份額不斷被新能源蠶食,而新能源豪車市場已是羣狼環伺。既要守城,又要破局,面對未來 3 至 5 年的淘汰賽,以中國市場為基點,奔馳也要繼續加速電動化腳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