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額毛利——特斯拉一再降價的底氣

智通財經
2023.02.21 08:09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面對電動汽車新貴和傳統汽車製造商發起的攻勢,特斯拉目前仍然手握不少王牌,其中之一就是一個被廣泛誤解的會計概念——毛利率。

世界上大多數傳統汽車製造商正在緩慢但十分堅定地提高他們的電氣化進程,推進各種新型舉措發力電動汽車賽道,這對所有相關人士來説都是好消息——尤其是電動汽車潛在買家需要更多的選擇,汽車行業則需要健康的競爭趨勢。

然而,一些汽車行業的分析師們認為,如果他們希望成功追趕上電動汽車行業的領導者——特斯拉 (TSLA.US),他們仍然有很多經營細節需要向特斯拉虛心請教,甚至還有一些痛苦需要經歷。

智通財經 APP 注意到,隨着脱碳化趨勢勢不可擋,全球電動汽車銷量呈爆炸式增長,特斯拉的電動汽車市場份額已經——也許是不可避免地從此前絕對的主導者地位萎縮到目前被普遍認為的相對強勢地位,根據研究機構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統計數據,截至去年第三季度末,特斯拉的全球市場份額僅次於比亞迪。但是一些業內專家甚至預測,這是這個傲慢的新興領導者逐漸退出舞台的開端。

然而,這樣的擔心 (對於某些羣體來説,或許是希望),可能被過於誇大了。面對電動汽車新貴和傳統汽車製造商發起的輪番進攻,特斯拉目前仍然手握不少王牌,其中之一就是令所有投資者驚訝的高額毛利——顛覆了人們對於車企的認知。

毛利率的普遍定義是毛利與營業收入的百分比,其中毛利一般來説指的是營業收入和與營業收入相對應的營業成本之間的差額。它指的是一家公司銷售每件商品所賺取的收入。許多對特斯拉前景持懷疑態度的人可能會驚訝地發現,如上圖所示,這家相對來説較年輕的汽車公司迄今為止在汽車行業內擁有最高級別的毛利水平以及毛利率,而且更加驚人的是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好幾年。

早在特斯拉還在 “死亡之谷” 的時候,反對者經常會寫道,該公司 “賣出的每一輛車都在賠錢”——這是完全錯誤的。是的,當時整個公司都在虧損,但那是因為它投入了鉅額資金建設工廠和開發新的車型。此後,特斯拉在交付的每一輛汽車上都獲得了可觀的純利潤水平,並將繼續如此。正如其他消息更靈通的專家所指出的那樣,如果放棄宏大的擴張計劃,專注於適度地交付 Model S,該公司本可以在實際實現盈利的再往前幾年就實現盈利。

除了毛利,特斯拉單輛車純利同樣豔煞眾車企

正如一些財經媒體最近的一篇文章所解釋的,以及 Visual Capitalist 繪製的一張信息圖所示,特斯拉每賣出一輛車,賺的錢都比任何全球競爭對手都多,並且多得多。據機構估算,“Big T”——即特斯拉每輛車的平均純利潤高達驚人的 9574 美元,而排名第二的通用汽車僅僅為 2150 美元,插電式汽車巨頭比亞迪則為 1550 美元。

這不僅僅是一件可以炫耀的事情——就像國際象棋比賽中的物質優勢一樣,這是一種資源,公司可以選擇以不同的方式進行部署來捍衞自己的地位和/或向對手發起進攻。最近的幾個故事提供了鮮活的例子。

當特斯拉最近宣佈大幅降價時,許多觀察人士天真地將這種需求低迷的跡象視為這家傲慢的新貴逐漸退出舞台的開端。其他專家 (以及一些股市分析師) 認為,這是供需這隻 “看不見的手” 的正常運作,同時也是對特斯拉競爭對手的警告。幾天之內,競爭對手之一福特汽車被迫對自己的電動汽車進行降價回應,其他產品可能還會進一步降價。問題是:特斯拉仍有足夠的空間進一步降價,而其競爭對手沒有。據媒體報道,美國汽車行業的老牌巨頭福特每賣出一輛電動汽車就會出現 762 美元的虧損。

具有強勁毛利支撐的特斯拉具備更大降價空間

大多數人認為,特斯拉利潤率較高的主要原因是生產成本較低。毋庸置疑的是,電動汽車製造確實比內燃機汽車更簡單,製造成本也更低,特斯拉一直在尋找改進其製造工藝的方法——例如,使用巨大的鑄件來取代小部件的複雜裝配。正如一些媒體所指出的,利用生產成本優勢為降價提供資金在汽車行業有着悠久的歷史。豐田汽車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成功地將其優越的利潤率武器化。

歐洲汽車行業巨頭 Stellantis 的首席執行官卡洛斯·塔瓦雷斯 (Carlos Tavares) 正是敲響警鐘的幾位汽車行業高管之一,他暗示歐洲的政府需要提供更多補貼,幫助電動汽車汽車製造商應對各種威脅。對於歐洲的老牌汽車製造商們來説,特斯拉對他們可能是最直接的挑戰。在 2022 年的一兩個月裏,特斯拉的 Model Y 車型是歐洲最暢銷的電動汽車汽車,而且是相對燃油車等所有類型汽車的銷售數據,並且那還是在最近一輪降價趨勢之前。

在上週,特斯拉再度調整了 Model 3 和 Model Y 在美國的售價,這是特斯拉自今年年初以來第四次調整價格。經過最近的調整後,高性能版 Model Y 在美國市場的價格仍比 1 月初便宜 16% 左右,後輪驅動版 Model 3 大約便宜 9%。

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上個月曾表示,在第一輪降價後,1 月份的特斯拉旗下汽車訂單量大約是產量的兩倍。

假若需求真的出現實質性的下降,特斯拉可能會充分利用其 “毛利率武器” 進行進一步的降價。以大眾汽車為例,其利潤水平僅僅為 973 美元,迴旋餘地要小得多。

隨着曾主導汽車行業的老牌製造商們生產更多的電動汽車,他們勢必將走一遍特斯拉走過的老路——即提高自己的電動汽車製造能力,並提高利潤率。然而,不幸的是,隨着全球經濟增長趨勢降温,他們可能在未來幾年通過裁員來削減經營成本。

無論是特斯拉產品還是股票的信仰者仍然需要警惕的是,在世界各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隨着全球汽車製造商持續發力電動汽車這一熱門賽道,特斯拉具備的一些競爭優勢可能不會持續太久。

另一方面,作為目前行業優勢最大的電動汽車製造商,特斯拉有足夠規模的先發優勢,以及較高程度的創新容錯率,特斯拉未來可能創造出更多的新型電動汽車技術。此外,隨着 ChatGPT 引領的全球 AI 浪潮愈發猛烈,作為行業技術領導者的特斯拉更有可能乘着 AI 東風打造出顛覆想象力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