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經濟發展有何邊際變化?

華爾街見聞
2023.01.17 07:55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12 月消費降幅明顯縮小,基建投資增速提升,製造業投資邊際增強,地產供給端小幅改善,預計內需的修復會在 2023 年支撐經濟增長。

12 月消費降幅明顯縮小,基建投資增速提升,製造業投資邊際增強,地產供給端小幅改善,預計內需的修復會在 2023 年支撐經濟增長。

2022 年經濟增長情況如何?

2022 年不變價 GDP 同比增長 3.0%,低於年初設定的 5.5% 的增速目標。

具體來看,出口是支撐我國去年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人民幣口徑下貨物出口總額全年同比增長 10.5%,帶動製造業投資維持高增速。基建也維持了高增長,全年同比增長 9.4%。

但是,地產和消費的數據不盡人意。

2022 年社零同比下滑 0.2%;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滑 24.3%;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滑 10.0%。

一是疫情的爆發和擴散衝擊了消費場景,加劇了收入預期的不穩定性,再疊加未雨綢繆防範未來潛在風險的考慮,居民主動削減開支,消費大幅下滑。全年短期的小額的商品消費和餐飲消費,以及長期的大額的購房消費均減少了。

二是嚴監管政策下房企資金回流速度減慢,期房交付出現風險,再疊加房價上漲預期不再的因素,購房需求大幅下滑,地產供需兩端陷入惡性循環。

居民的收入和支出數據也可以印證內需的萎靡情況。2022 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同比增長 5.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 2.9%。

按城鄉分,城鎮居民收入增速降幅高於農村居民,因為城鎮服務業發達,而疫情明顯干擾了服務業。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同比增速分別為 3.9% 和 6.3%,實際同比增速分別為 1.9% 和 4.2%。

按收入來源分,四個渠道的收入增速都下滑了。其中經營淨收入較去年下滑 6.2 個百分點,反映出疫情對個體户的生產經營活動造成明顯干擾;財產淨收入較去年下滑 5.3 個百分點,與大部分城市房價下跌,以及權益市場收益率下降有關。

居民也大幅縮減了消費。2022 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名義增長 1.8%,實際增速則下滑了 0.2%。其中,出行社交類的衣着消費同比下降了 3.8%,教育文化娛樂同比下降了 5.0%,其他分項的支出增速也遠低於 2021 年。

供給端方面,內需收縮後對生產帶動作用減弱,再疊加疫情、限電、高温等因素的干擾,工業增加值全年同比增長 3.6%

12 月經濟發展有何邊際變化?

此前,市場大多預測四季度 GDP 環比增速為負,但數據卻環比持平了,經濟恢復好於預期,邊際變化來看,12 月數據有多個亮點。

第一,消費降幅明顯縮小。

社會零售品消費總額同比下滑 1.8%,跌幅較上月收窄 4.1 個百分點。社零降幅的收窄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防疫需求下,中西藥品類同比增長了 39.8%,增速創歷史新高;二是居家儲備物資以及春節購置年貨的需求驅動食品類消費出現高增速,糧油食品類同比增長 10.5%,飲料類同比增長 5.5%;三是線下門店逐漸恢復營業、年末部分補貼政策到期、春節臨近消費需求前置以及不少汽車廠商降價共同驅動汽車消費增長,同比增速為 4.6%。

不過,其他的分項數據表明短期內疫情對消費的擾動增加。防疫優化後,全國多地迎來感染高峰,居民減少外出,線下消費以及社交類消費受到的衝擊明顯增加,可以看到餐飲消費收入同比跌幅擴大至 14.1%,化妝品類消費降幅擴大至 19.3%、金銀珠寶類消費降低至-18.4%。

其實這一點也是好消息,因為這表明疫情衝擊嚴重的時候可能已經過去了,之後隨着感染峯值降低,居民陸續恢復外出,消費就會明顯恢復。

第二,基建投資增速更上一層樓。

基建投資維持高增速,狹義口徑下累計同比增長 9.4%,以倒推數據計算當月增速甚至達到了 14.3%。

該數據與高頻數據相悖,12 月石油瀝青裝置開工率平均是 30.8%,水泥發運率平均是 36.1%,分別環比下降 24.3% 和 23.0%。

這是因為固定資產投資的統計採用的是財務支出法,而不是形象進度法,12 月可能受限於疫情、工人返鄉等原因施工率下降,但基建合同簽署、工程安排均在持續推進,社會配套融資積極落地,從財務支出上起到支撐作用。

金融數據也能證明基建資金的落地情況。12 月企業中長期貸款出現了 1.2 萬億元的高增長,與歷史規律背離,除企業減少信用債發行轉向增加銀行貸款,以及製造業設備更新貸款密集投放的影響之外,更多是基建大項目密集推出撬動的貸款增長。

第三,製造業投資邊際增強。

12 月製造業投資累計同比增長 9.1%(前值 9.3%),倒推計算後當月增速為 7.4%(前值 6.2%)。

原因有四點:一是剛需產品行業需求有韌性,驅動投資繼續增長,農副食品加工業累計同比增長 15.5%,食品製造業累計同比增長 13.7%;二是國內優勢產業保持高增速,比如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累計同比增長 42.6%、汽車製造業同比增長 12.6%;三是在設備更新專項再貸款等政策支持下,製造業技術改造、產業升級、綠色轉型等需求增加;四是部分企業對一季度修復的內需進行提前佈局擴產,比如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同比增長了 15.7%。

第四,地產行業供給端有了起色。

在保交樓貸款支持計劃、股權融資調整優化等扶持政策密集落地後,行業供給端出現了小幅改善,12 月房企來源於國內貸款方面的開發資金累計降幅收窄了 1.5 個百分點,竣工面積降幅也較前值收窄了 4 個百分點。

但是,壞的消息也存在。

一是地產銷售數據還是處在低迷區間,累計同比下滑 24.3%,較前值降低 1 個百分點。

居民對商品房的需求可以分為剛性需求和投資需求,出於投資需求買房的前提是認為房價會上漲,但現在這個前提沒了,統計局公佈的 70 城中,房價下滑的城市數量在不斷增加,投資性購房需求會大幅減少。

再考慮到國家政策核心一直是 “房住不炒”,這就意味着未來商品房銷售主要得靠剛性需求來帶動,那麼,究其根源就是得看人口的增長情況。2022 年我國人口已經出現了負增長,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60‰,短期來看,這或許意味着商品房銷售已經見頂了。

二是生產大幅下滑,12 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1.3%,較前值下滑 0.9 個百分點。

一方面,疫情擴散使勞動力供給受到衝擊,疊加工人提前返鄉的影響,各行業人手明顯不足(12 月 PMI 從業人員指數僅有 44.8%,疫情後讀數僅次於 2020 年 2 月),生產效率受到顯著影響。

另一方面,國內工業企業還處在主動去庫存階段,在需求偏弱的時候,企業生產的積極性也是較弱的,不少企業也選擇了主動調低產量預期、削減庫存。

從各分項上來看,製造業受到的影響較大,當月僅同比增長 0.2%。其中,汽車製造業同比由 4.9% 大幅下滑至-5.9%,我們認為這主要與車企人手不足有關。12 月主要汽車產地的地鐵客運量出現明顯下滑:長春同比下降 74.9%;上海同比下降 42.33%;重慶同比下降 62.1%;武漢同比下降 56.0%。

不過,部分受益於設備更新改造、綠色轉型等政策支持的行業增速仍然較高,比如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同比增長 10.8%。

另外,由於 12 月天氣變冷,加上大部分居民長時間居家,供電取暖需求驟增,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同比增長了 8.6%。

2023 年一季度經濟可能有哪些亮點?

2023 年,在國內疫情防控優化,政策積極發力的情況下,我國經濟預計呈現 “內熱外冷” 的格局,內需的修復會支撐經濟增長,再疊加低基數的因素,實現增長的難度不大。一季度的經濟可能會有三個亮點。

第一,消費大概率會繼續回暖。

參考海外經濟體的先例,消費的回暖本質上還需要疫情形勢出現積極變化。隨着防疫優化政策的進行,1 月的高頻數據顯示居民生活半徑已經開始恢復,需求在邊際修復,預示着經濟階段性底部已經形成。

12 大主要城市地鐵客運人次已經顯著回升,全國客運量也已經比 2022 年同期顯著修復,1 月 8 日以來同比增速都在 40% 以上。居民生活半徑和城際出行的修復會推動消費特別是服務業消費的回暖。

第二,地產供給端預計會繼續修復。

有關房地產供給端的政策頻出,1 月 13 日有關部門起草了《改善優質房企資產負債表計劃行動方案》,圍繞 “資產激活”“負債接續”“權益補充”“預期提升” 四個方面,重點推進 21 項工作任務。部分地區銀行也與房企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這些措施都有助於緩解房企壓力,對房企供給端的修復有幫助。

第三,基建會繼續發力。

12 月按財務支出法計算的基建投資高增速意味着各地政府發力意願充足,基建投資相關資金落實到項目上的速度加快,再疊加部分省份在前置發行專項債,截至 1 月 17 日,1 月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淨融資額達到了 3000 多億元,預計春節後基建投資會繼續保持高增速。

本文作者:李奇霖等,來源:奇霖宏觀,原文標題:《2022 年經濟怎麼看》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