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囉、美團單車供應商永祺車業衝擊 IPO:電助力自行車 “牆外開花” 能否打破低毛利詛咒

能否搭上 E-bike 東風
永祺(中國)車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永祺車業”)的上交所 IPO 申請日前已獲得受理。
作為台資單車廠商,永祺車業不乏共享單車品牌哈囉出行、美團單車和迪卡儂等大客户。但伴隨着共享單車格局的穩定,哈囉出行和美團單車對永祺車業的需求也在降低。
但受到成熟市場國家對自行車、電助力自行車(E-bike)(注:外形類似自行車,以電池作為輔助動力來源)的補貼支持,永祺車業實現了報告期的穩定增長——2019 年至 2021 年,營業收入分別為 16.77 億元、20.52 億元和 22.29 億元,但受限於較低的附加值,其同期歸母淨利潤分別只有 0.36 億元、0.59 億元和 1.88 億元,2021 年的綜合毛利率也僅為 10.14%。
永祺車業此次 IPO 計劃發行不超過 1.30 億股、募資 6 億元,投向 “年產 330 萬輛自行車(電動助力車)及零部件項目(一期)”、“永祺研發中心”、“智能化信息化” 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股權結構上,永祺車業主要受包括張泰山、洪昆煌、洪秀芬、劉冠志、廖秀齡及何有辛在內的 6 名中國台灣籍自然人控制,如果將 16 名存在親屬關係的一致行動人納入統計,則共有 22 名自然人所組成的家族共同體間接控制了永祺車業 54.24% 的股份。
低毛利率的代工商
作為年營業額數十億的單車廠,永祺車業的產品已涵蓋自行車、共享單車、電助力自行車等整車及相關配件。
乘着共享單車早年跑馬圈地的東風,永祺車業產生自共享單車部分收入在 2019 年、2020 年分別達到 3.74 億元、6.37 億元,佔比從 22.32% 提升至 31.09%。
但該業務很快就走了 “下坡路”,2021 年、2022 年上半年分別僅創收 1.48 億元、0.03 億元,佔比分別僅為 6.68%、0.33%。
斷崖式下降的原因,顯然指向了昔日大客户哈囉出行、美團單車的擴張放緩。
2020 年,一度躋身前五大客户的哈囉出行、美團單車合計還貢獻了 6.69 億元收入,佔比合計達到 32.60%。但 2021 年的前五大客户名單中卻只有哈囉出行,且收入及佔比縮水至 1.35 億元、6.05%。
到 2022 年上半年,哈囉出行、美團單車已徹底消失在永祺車業的前五大客户名單中。
共享單車市場的歸零下,永祺車業也準備註銷承擔共該項業務的兩家子公司。
事實上,共享單車業務雖然提高了收入規模,但當規模優勢不再時,毛利率 “由低轉負” 或許成為了代工者的一種詛咒。
2019 年、2020 年共享單車的毛利率僅為 5.37%、5.60%;伴隨業務萎縮,2021 年、2022 年上半年毛利率甚至出現了負值表現,分別僅為-2.77%、-55.99%。
共享單車退潮後,支撐永祺車業的主要是境外市場的機會。2020 年、2021 年,永祺車業來自境外的收入高達 11.82 億元、18.90 億元,同期佔比從 57.72% 提升至 85.13%,這讓永祺車業 2021 年的綜合毛利率維持了 10.14% 的正毛利率,但仍略低於兼具自主品牌和代工業務的可比公司中路股份(600818.SH)、久祺股份(300994.SZ)3.68 個百分點、2.49 個百分點。
“牆外開花” 與境外地區自行車補貼政策有關。據公開報道,2020 年開始歐美國家先後祭出購車補貼,例如意大利政府對自行車的報銷額度為 60%,最高可獲 500 歐元補貼;法國政府則就自行車補貼出台了 2000 萬歐元計劃,其中一部分資金用於企業為騎車通勤的員工提供每人 400 歐元補貼,另一部分則發放給個人,每人可報銷 50 歐元修車費用。
值得一提的是,電助力自行車近年來成為包括歐美在內成熟市場地區較為流行且受到政府補貼的自行車品種。
據 Bike Europe 數據,德國近兩年助力電動自行車(包括電助力自行車和電動自行車)銷量每年都以高於 30% 的速度增長;政策方面,2020 年開始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華盛頓州等地的政府先後出台電助力自行車補貼政策,包括免除 6.5% 的銷售税、購車可獲得 50% 的折扣等。
不過行業性機會面前,原材料成本的上漲和有限的規模沒能讓永祺車業走出低毛利陷阱。
永祺車業的電助力自行車 2021 年創收 2.86 億元,平均售價、成本分別為 4386.94 元/台、4034.74 元/台,毛利率僅為 8.03%。
永祺車業此番 IPO 或許將目標指向了擴大投產規模,來降低邊際成本進而促進毛利率提升。
根據規劃,其擬投入超 5 成的募資額用於 “年產 330 萬輛自行車(電動助力車)及零部件項目” 的建設。
產品曾現召回隱憂
作為一家台資企業,永祺車業 96.84% 的股份均由 Yong Qi Holdings Co.,Ltd 所持有,而後者的實控人正是中國台灣籍的張泰山、洪昆煌、洪秀芬、劉冠志、廖秀齡及何有辛在內共 6 名自然人。
作為永祺車業實控人兼董事長,張泰山曾公開表示永祺車業 2013 年業績規模僅次於美利達(9914.TW),並稱已躋身中國台灣第 3 大自行車成車製造廠。
“永祺集團去年(2013 年)兩岸合併銷售量約 141.6 萬台、集團合併營收衝破新台幣 67 億元,早已超越另一家自行車代工廠愛地雅,營收規模僅次於巨大、美利達,歷時 25 年時間正式躋身台灣第 3 大自行車成車製造廠。” 張泰山表示。
若該説法屬實,或意味着近年來永祺車業整體的增長頗為緩慢。
一方面,永祺車業 2021 年的整車銷量為 209.15 萬台,相較 8 年前僅增長了 47.70%;另一方面,永祺車業和前述競爭對手之間已然拉開差距。
wind 數據顯示,捷安特運營主體巨大機械(9921.TW)、美利達 2021 年的營業收入摺合人民幣分別為 189.01 億元、67.43 億元,分別已是永祺車業的 8.48 倍和 3.03 倍。
不僅如此,近年來永祺車業的產品還屢次出現質量問題。
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 2020 年 5 月發佈消息稱,永祺車業由於 2017 年生產的 200 輛成人自行車出現把橫管強度較差、前輪拆卸扭矩未達到標稱的旋緊扭距要求等問題而被召回,而這些問題很有可能造成騎行過程中出現摔倒受傷等情形;同期江蘇省缺陷產品管理技術中心發佈消息稱,永祺車業所生產的 300 輛兒童自行車存在質量問題需要召回。
上述這些召回事件發生在報告期內,但永祺車業卻並未在招股書中做出相關陳述,僅表示 “發行人不存在重大產品質量糾紛,不存在因產品質量被有關部門處罰的情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