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信證券:從北美雲巨頭看雲計算平台廠商的核心競爭力

目前國內雲計算市場已度過早期的發展階段,雲平台廠商需要通過綜合能力的不斷提升和完善,以滿足中大型企業客户的各類豐富需求,我們持續看好國內雲計算市場,以及主要頭部廠商的投資價值
智通財經 APP 獲悉,中信證券發佈研報稱,國內雲計算產業度過早期快速發展階段,開始進入轉型期,行業增速、市場份額正在發生巨大變化,這對國內雲廠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於對北美雲計算巨頭長期跟蹤和研究,我們認為底層基礎設施、軟件能力、生態服務是雲計算平台廠商長期核心競爭力的來源。
當前國內電信運營商雲在基礎設施層面具備低成本優勢,渠道能力亦相對突出,而互聯網巨頭在軟件能力、生態服務層面的優勢則更為明顯,中短期維度,各廠商之間的競爭料將持續激烈。中期而言,我們預計國內雲計算行業正逐步從基礎設施建設向軟件生態構建升級,在此過程中,我們建議關注:1)在基礎設施領域高速增長的運營商;2)在軟件與生態層面具備優勢的一線互聯網雲廠商;3)海外一線雲計算巨頭。
正文
雲計算:產業本質在於 IT 效率提升和 IT 能力邊界擴展,而非單一的成本節約。
在雲計算架構下,雲廠商向用户提供底層硬件以及相應的軟件開發環境,極大提升了用户對於底層 IT 資源的可獲得性、彈性,以及上層應用的豐富性、易用性,客户得以更加專注於業務邏輯的實現,並最終實現綜合成本與效率的平衡。因此,兼具穩定與性價比的基礎設施、敏捷可靠的軟件環境(PaaS 與部分 SaaS)、廣泛多元的應用生態(第三方服務與交付等)構成了雲計算廠商的核心競爭力。根據 IDC 數據,2022 年全球企業 IT 開支中硬件設備的佔比約 40%,與軟件服務相關的開支佔比約 60%。展望未來,隨着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預計軟件與生態的地位將愈發突出。
基礎設施:關注計算資源彈性、穩定性,藉助規模效應實現成本最優。
雲計算的基礎設施主要是 IaaS 層,包含了計算、存儲、網絡等基礎的 IT 服務。因此整體的高穩定性以及部署的高性價比成為 IaaS 領域最為核心的競爭力。從 AWS 的經驗來看,廣泛的全球可用區與網絡節點、自研系統與硬件等關鍵計算環節以及發揮規模效應攤薄成本等成為 IaaS 廠商重點推進的方向。目前國內市場中,運營商通過發揮網絡、數據中心低成本的優勢,持續拓展市場份額,而互聯網廠商通過自研計算與網絡芯片以及雲操作系統的方式,提高自身部署能力。中短期維度,我們看好運營商在 IaaS 領域份額的拓展以及互聯網廠商效率的提升。
軟件環境:雲廠商中長期實現客户沉澱、差異化定價的核心。
基礎設施之外,雲廠商需要幫助企業客户構建一個完整的軟件環境,承載 OS、數據管理、運維、安全、軟件開發等基礎能力,使得企業客户主要專注於上層應用邏輯的實現。因此長遠來看,PaaS 是雲廠商實現客户沉澱、差異化定價的核心基礎,也是長期高利潤率的主要實現路徑。國內市場 PaaS 主要由互聯網廠商為主導,根據 IDC 數據,2021 年阿里雲佔據國內 33% 的 PaaS 市場份額,顯示出互聯網廠商在軟件能力上的獨特優勢。從海外經驗看,我們測算 2021 年 AWS 的 PaaS 業務的佔比接近 40%,微軟 Azure 接近 45%,兩者的盈利能力亦領跑全球。我們認為,隨着國內雲廠商在軟件領域的持續增長,利潤率有望逐步改善。
應用生態:整合廣泛的第三方服務,滿足客户多樣、一體化需求。
在當前多雲部署逐步推進的趨勢下,企業採用的雲產品將更為複雜,雲廠商在鞏固通用基礎能力的基礎上,需要廣泛整合第三方的軟件產品、第三方開發者以及交付能力,持續加強客户資源的建設與維護。截至 2022 年底海外 AWS 覆蓋了超過 2000 家軟件企業,微軟通過收購 Github 建立起完備的開發者生態,完備的應用生態使得雲廠商能夠持續滿足各類企業的中長尾需求。國內市場阿里雲、騰訊雲積極拓展生態,截至 2022 年,阿里雲生態創收超過 280 億元,顯示生態的重要性。而華為雲則依靠自身在通信設備領域的優勢,在方案集成、快速交付等層面保持優勢。
風險因素:
國內公司 IT 開支整體放緩的風險;主要雲廠商技術研發放緩的風險;中國雲計算基礎設施建設的規模效應不達預期的風險;產業生態建設速度不達預期的風險;核心人才流失的風險;地緣衝突導致關鍵技術無法使用的風險;行業監管趨嚴的風險;雲廠商業績改善與資本開支控制不達預期的風險。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 “中信證券研究”,作者陳俊雲、許英博、賈凱方、劉鋭、黃亞元,智通財經編輯:陳秋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