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為何每年變陣?

金融界
2022.12.30 09:33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一到年底,多家一線互聯網公司開始覆盤調整的動作。前段時間,馬化騰和劉強東先後在公司內部 “放出狠話”:馬化騰直接放話要砍掉該砍的業務,還點出內部觸目驚心的貪腐問題;劉強東也痛批公司中高層 “拿 PPT 和假大空詞彙忽悠自己的人就是騙子”。各個言辭犀利,痛陳積弊。 而在今年的最後幾天,阿里也終於亮出了大招,宣佈了一系列組織調整。

一到年底,多家一線互聯網公司開始覆盤調整的動作。前段時間,馬化騰和劉強東先後在公司內部 “放出狠話”:馬化騰直接放話要砍掉該砍的業務,還點出內部觸目驚心的貪腐問題;劉強東也痛批公司中高層 “拿 PPT 和假大空詞彙忽悠自己的人就是騙子”。各個言辭犀利,痛陳積弊。

而在今年的最後幾天,阿里也終於亮出了大招,宣佈了一系列組織調整。阿里話不多説,直接開幹,直接從組織架構的頂層動作,並且調整迅速落地。

12 月 29 日,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 CEO 張勇發佈發佈內部郵件,宣佈了最新的組織變化:張建鋒不再擔任阿里雲智能總裁,將由張勇親自掛帥,兼任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繼續擔任達摩院院長,全力帶領達摩院進行科技創新突破與前沿科技研究;周靖人將擔任阿里雲智能 CTO,並同時繼續兼任達摩院副院長。

阿里巴巴同時任命了阿里巴巴新首席人力官(CPO)和新首席技術官(CTO)吳澤明,這是阿里巴巴首位 80 後 CTO,程立則不再擔任阿里巴巴 CTO;明年 4 月 1 日起,童文紅不再擔任阿里巴巴 CPO,由蔣芳接任。

阿里巴巴迅速完成了一年以來最大的組織調整,也成為新年前首個進行大規模調整的互聯網公司。

雖然調整幅度相當大,但阿里今年進行組織調整,也完全在人們的意料之中。在雙十一之後,根據市場環境的變化進行相應的的組織調整、戰略業務調整,已經阿里多年以來的傳統了。

對阿里如此龐大體量的公司來説,組織調整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但為什麼阿里每年都要進行一次組織變陣,並且還能快速落地呢?

1

“變則通”

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世間萬物處於運動變化中,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地制宜。企業的經營也是如此。

在阿里創立之初,馬雲曾提出一個口號——做一家 102 年的公司。這一口號在張勇成為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後進化成了 “阿里要成為一家活 102 年的好公司”。

但經濟大環境時刻都在發生變化,阿里要想實現這個口號,就必須要根據市場趨勢和環境的變化,對戰略和業務做出調整,才能實現高質量的發展。張勇深諳這一道理。作為一個資深球迷,張勇喜歡把自己當做教練,把員工當成隊員,用足球來比喻組織上的排兵佈陣,也喜歡因地制宜變換陣型。

足球沒有萬能的陣容和戰術,企業經營也一樣。在張勇看來,“企業管理、組織設計道理一樣。畫一張理想的組織結構圖,我認為不成立。我們永遠面臨特定的歷史階段,看有沒有合適的人。沒有合適的人是常態,完全合適非常難。永遠要根據手裏有幾張牌,有幾個王,你有幾個 K,就怎麼打,怎麼佈局。”

組織是為戰略服務的。張勇相信生產關係能夠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也習慣通過調整組織來驅動業務變化。自 2015 年張勇接任阿里巴巴集團 CEO 之後,每年雙十一後,張勇都會進行一次組織架構調整。

2015 年,阿里開始推行 “大中台、小前台” 戰略;2017 年,阿里對淘寶提出建立產品、數據技術和運營相結合的 “三位一體” 組織運營方式;2018 年,阿里將阿里雲升級為阿里雲智能,天貓升級為 “大天貓”,形成天貓事業羣、天貓超市事業羣、天貓進出口事業部三大板塊。

2021 年底更是大刀闊斧,將 2015 年的 “中台戰略” 升級為 “多元化治理”,並把國內與海外業務分別整合,設立 “中國數字商業板塊” 和 “海外數字商業板塊”,在自己之下分設戴珊、張建鋒、俞永福和蔣凡四位總裁,分別負責中國數字商業、雲與科技、生活服務和海外數字商業四大板塊。

每一次組織調整,都順應當時市場和環境的變化,推動了業務的不斷前進。

2

“敏捷組織” 是內核

企業就像一個魔方、一個機械。越龐大的公司,運動時內部牽扯到的零件就越多,也就越複雜,要想完美完成每一次轉向,這對機械內部結構的靈活性,有極高的要求。

在中國互聯網公司中,阿里最早明確組織為戰略和業務服務,歷來以組織效率高、陣型調整靈活著稱。

梳理張勇歷次組織調整,“敏捷組織” 的理念始終是其關鍵內核,中台戰略”、“多元化治理” 等均是這一理念的產物。

2015 年,張勇接任 CEO 後,推行 “大中台、小前台” 戰略的目的,就是希望用統一的中台,服務所有的前台業務,讓業務可以 “敏捷” 反映客户和市場的變化。

在去年 7 月發佈的一封內部信中,張勇又直接以 “讓組織更敏捷,讓文化更簡單” 為題提到:“面對快速變化和高度競爭的市場,我們的組織必須變得更敏捷。敏捷組織的建設必須從集團頂層開始做起”。

去年底,張勇宣佈升級多元化治理體系。在內部信中,張勇也提到 “在各個業務領域用更清晰的戰略藍圖、更敏捷的組織面向未來,真正創造長期價值”。

沒有張勇對敏捷組織理念的倡導貫徹,以及多年來阿里所保持的高效組織效率,阿里這樣體量的公司,很難做到這樣靈活的變陣調整。

3

2023,阿里積極求 “進”

“用組織的創新去驅動業務的創新。” 張勇向來倡導組織先行,推動戰略與業務前進,此次組織調整的核心目的也在於為 2023 年的新規劃打基礎。可以預見,阿里更多重大戰略和業務調整,還在路上。

張勇親自掛帥阿里雲,意味着阿里雲或將擔任更加重要的角色。在宣佈組織調整後,張勇很快又以阿里雲總裁的身份發佈第二封內部信,張勇格外強調,“對雲計算而言,穩定和安全是對客户最基本的責任。”“一旦信任缺失,客户隨時可以離開我們。”由此可見張勇對於雲業務的重視程度。

阿里雲對集團的重要性正在加強。當前中國面臨着一個空前的機會,製造業中,表現為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數實融合” 正是阿里下一階段想乘上的東風。

市場研究機構 IDC 數據顯示,2022 年上半年,阿里雲在中國公有云市場的份額仍保持第一。而在過去三年,阿里雲在海外市場營收增長超過 10 倍。Gartner 數據顯示,阿里雲在全球市場份額第三;在亞太市場份額排名第一,超過亞馬遜和微軟。

而集團層面的一系列人事更迭,背景是國家對平台經濟指明瞭未來發展方向的新階段。在這樣的新階段,阿里也對 2023 年做出了新的判斷。在內部信中,張勇對 2023 年的關鍵詞,從 2022 年初全年展望時的 “定” 改成了 “進”:

我們更加確信,唯有發展才是硬道理,才能解決今天碰到的很多問題。打鐵還需自身硬,阿里發展的核心是做「好」自己,做「好」企業。

關鍵詞的變化,意味着戰略的變化,意味着阿里將以新的進取姿態,面對 2023 年即將到來的機會和挑戰。而一系列大動作,也極有可能將在組織調整後到來。

組織變陣、從 “定” 與 “進” 的轉化,既是互聯網行業發展大環境變化的寫照,也反應了阿里長期戰略的選擇。不忘初心,活到 10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