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看 11 月的出口?

從歷史上看,外需明顯承壓的年份,政策分別推出了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房貸利率七折 + 一攬子投資計劃、房地產去庫存等不同類型的擴內需舉措。對於 2023 年來説,出口承壓的階段,擴內需政策具備想象空間。
第一,11 月出口同比-8.7%,較前值的-0.3% 進一步回落,環比亦明顯低於季節性。這一表現已有徵兆,一是 11 月摩根大通全球 PMI 為 48.0,明顯低於前值的 49.0;二是 11 月韓國出口增速只有-14.0%,同樣是本輪以來第二個月負增長,且降幅明顯擴大;三是 11 月下旬中港協監測沿海重點樞紐港口貨外貿貨物吞吐量同比下降 10.53%。簡言之,外需本身的收縮是一個基礎。
第二,對主要市場的出口幾乎同步下行,對美、歐、韓、對港台地區出口增速均在負兩位數。對東盟出口稍好些,雖然同樣大幅下行,但仍然保持在 5.2% 的正增長,反映韌性和貿易份額的中期上升趨勢。
第三,除外需收縮外,11 月出口的下滑中可能包含着疫情和區域防控升温的擾動,11 月下旬整車貨運流量等指標同步出現較明顯的回落。對於外貿來説,原材料供應鏈、工廠生產、貨運物流等環節均可能會存在擾動,4 月出口也曾出現過這一現象。隨着防疫策略優化的逐步推進,後續這種擾動可能會不再明顯。
第四,若 12 月出口環比繼續低於季節性均值,且降幅與 11 月保持一致,則 12 月當月同比將降至-18.3% 左右,全年增速將大幅下降至 6.3%;基於對 11 月出口包含着區域疫情擾動的理解,防疫策略優化正在加速推進,我們傾向於上述降幅應不至於出現。但即便 12 月出口環比為季節性均值的 4.8%(2017-2021 年的環比均值),出口同比也只是持平在-8.7%,全年出口同比為 7.3%。
第五,從主要出口產品來看,手機出口的下降比較劇烈,出口額同比由前值的 7.1% 回落至-33.3%;其次是同為電子產品的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同比的-28.3%、集成電路同比的-29.8%。和前述對總量的猜測一致,我們理解這一下滑幅度不一定完全源於需求,可能包含着供給波動的影響,但這一點需要後續數據證明。勞動密集型產品中,只有箱包、鞋靴分別以 12.2%、3.7% 的同比增速保持正增長,服裝、玩具、家用電器、傢俱、燈具等均在雙位數負增長區間。汽車出口仍在高位,11 月汽車出口數量同比為 68.2%,高於前值的 59.1%;此外,成品油、肥料出口也分別實現了 100.4% 和 28.5% 的較快增長。
第六,從主要進口產品來看,和內需偏弱的狀況對應,11 月僅紙漿、原油、成品油、肥料、農產品等初級產品保持了正增長,電子產業鏈(自動數據處理設備、集成電路)、醫療產品(藥品、器械)、汽車、機牀、建材(銅、鐵礦砂、鋼材)等進口金額均在兩位數以上同比降幅。
第七,從歷史上看,外需明顯承壓的年份包括 1998-1999 年(1998 年出口同比 0.5%、1999 年一季度-7.9%)、2009 年(出口同比-16.0%)、2015-2016 年(出口同比分別為-2.9%、-7.7%),政策分別推出了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房貸利率七折 + 一攬子投資計劃、房地產去庫存等不同類型的擴內需舉措。對於 2023 年來説,出口承壓的階段,擴內需政策具備想象空間。
正文
11 月出口同比-8.7%,較前值的-0.3% 進一步回落,環比亦明顯低於季節性。這一表現已有徵兆,一是 11 月摩根大通全球 PMI 為 48.0,明顯低於前值的 49.0;二是 11 月韓國出口增速只有-14.0%,同樣是本輪以來第二個月負增長,且降幅明顯擴大;三是 [1] 11 月下旬中港協監測沿海重點樞紐港口貨外貿貨物吞吐量同比下降 10.53%。簡言之,外需本身的收縮是一個基礎。
11 月出口同比-8.7%,低於前值的-0.3%,屬 2020 年 6 月以來第二個月單月同比負增長。
11 月出口的環比為-0.76%,因為 11 月一般處於聖誕和春季訂單的補庫存階段,環比一般為正,這一環比表現是 2009 年以來最低。2017-2021 年 11 月當月環比均值為 8.9%、最小值為 4%。
對主要市場的出口幾乎同步下行,對美、歐、韓、對港台地區出口增速均在負兩位數。對東盟出口稍好些,雖然同樣大幅下行,但仍然保持在 5.2% 的正增長,反映韌性和貿易份額的中期上升趨勢。
11 月對美出口同比-25.4%,低於前值的-12.6%;對歐盟出口同比-10.6%,低於前值的-9.0%;對日出口同比-5.6%,低於前值的 3.8%;對韓國出口同比-11.9%,略高於前值的 7.0%;對東盟出口同比增長 5.2%,低於前值的 20.3%;11 月對中國香港地區出口-23.9%,低於前值的-13.4%;對中國台灣地區出口同比-20.6%,低於前值的-2.7%。
除外需收縮外,11 月出口的下滑中可能包含着疫情和區域防控升温的擾動,11 月下旬整車貨運流量等指標同步出現較明顯的回落。對於外貿來説,原材料供應鏈、工廠生產、貨運物流等環節均可能會存在擾動,4 月出口也曾出現過這一現象。隨着防疫策略優化的逐步推進,後續這種擾動可能會不再明顯。
[2] 21 財經《廣東外貿企業危中尋機》的報道就反映了本輪疫情對貿易鏈的擾動,其中包括人員上的(“從 10 月底開始,公司有比較多的同事需要居家辦公,相對來説與客户的連接就減少”)、物流上的(“因各地不時有疫情發生,交通和物流受阻為原材料供應帶來困難”)、生產上的(“在桂林的工廠目前也受疫情影響,預計客户幾十萬件的訂單難以按時出貨,也無法外調至溢達內地其他生產基地進行生產”)。不過報道指出後續狀況在逐步改善,“受到疫情較嚴重影響的廣州,在 11 月 30 日下午宣佈多區調整防控措施,已臨時管控近一個月的海珠區全區全域(除高風險區外)按低風險區管理,天河、黃埔等區也有所放寬,這讓外貿企業看到了轉機”。
若 12 月出口環比繼續低於季節性均值,且降幅與 11 月保持一致,則 12 月當月同比將降至-18.3% 左右,全年增速將大幅下降至 6.3%;基於對 11 月出口包含着區域疫情擾動的理解,防疫策略優化正在加速推進,我們傾向於上述降幅應不至於出現。但即便 12 月出口環比為季節性均值的 4.8%(2017-2021 年的環比均值),出口同比也只是持平在-8.7%,全年出口同比為 7.3%。
若 12 月出口環比-6.3%(低於季節性均值且降幅與 11 月保持一致),對應 12 月同比-18.3%,全年同比 6.3%。
若 12 月出口環比 4.8%(2017-2021 年環比均值),對應 12 月同比-8.7%,全年 7.3%。
從主要出口產品來看,手機出口的下降比較劇烈,出口額同比由前值的 7.1% 回落至-33.3%;其次是同為電子產品的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同比的-28.3%、集成電路同比的-29.8%。和前述對總量的猜測一致,我們理解這一下滑幅度不一定完全源於需求,可能包含着供給波動的影響,但這一點需要後續數據證明。勞動密集型產品中,只有箱包、鞋靴分別以 12.2%、3.7% 的同比增速保持正增長,服裝、玩具、家用電器、傢俱、燈具等均在雙位數負增長區間。汽車出口仍在高位,11 月汽車出口數量同比為 68.2%,高於前值的 59.1%;此外,成品油、肥料出口也分別實現了 100.4% 和 28.5% 的較快增長。
電子產品中,11 月手機出口金額同比-33.3%,低於前值的 7.1%;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出口同比-28.3%,低於前值的-16.6%;集成電路出口同比-29.8%,低於前值的-2.4%。
勞動密集型產品中,11 月箱包及類似容器出口同比增長 12.2%,低於前值的 19.7%;鞋靴出口同比 3.7%,略高於前值的 2.7%;玩具出口同比-22%,低於前值的-17.9%;服裝及衣着附件同比-14.9%,略好於前值的-16.9%;紡織紗線、織物及製品同比-14.9%,低於前值的-9.1%;燈具照明裝置及其零件出口金額同比-18.2%,低於前值的-15.7%;家用電器同比-22.9%,略好於前值的-25%;傢俱及其零件出口同比-15.9%,低於前值的-10.6%。
機械產品中,11 月通用機械設備出口金額同比-3.2%,好於前值的-5.3%。
11 月汽車及其底盤出口金額同比 113.1%,好於前值的 89.2%;汽車及底盤出口數量同比 68.2%,高於前值的 59.1%。
其他產品方面,成品油出口金額同比增長 100.4%,好於前值的 63.9%;肥料出口同比增長 28.5%,好於前值的-0.6%;塑料製品出口同比-4.1%,低於前值的 2.8%;陶瓷產品出口同比-1.6%,低於前值的 8%。
從主要進口產品來看,和內需偏弱的狀況對應,11 月僅紙漿、原油、成品油、肥料、農產品等初級產品保持了正增長,電子產業鏈(自動數據處理設備、集成電路)、醫療產品(藥品、器械)、汽車、機牀、建材(銅、鐵礦砂、鋼材)等進口金額均在兩位數以上同比降幅。
11 月紙漿進口金額同比 11.4%,低於前值的 15.5%;原油進口同比 28.1%,低於前值的 43.8%;成品油進口同比 16.2%,略高於前值的 13.3%;肥料進口同比增長 18.8%,低於前值的 46%;農產品進口同比增長 9.4%,低於前值的 11%。
11 月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進口金額同比下降 34.9%,低於前值的-29.5%;集成電路進口同比-27.6%,低於前值的-1.1%。
11 月醫療儀器及器械同比-19.8%,低於前值的-12%;醫藥材及藥品進口同比-15.9%,略好於前值的-19.2%;汽車包括底盤進口同比-21.2%,低於前值的 50.7%;機牀進口同比-20.6%,低於前值的 0.8%;未鍛造的銅及銅材進口同比-13.5%,略好於前值的-18.1%;鐵礦砂及其精礦進口同比-22.4%,略好於前值的-26.8%;鋼材進口同比-34.5%,低於前值的-19.7%。
從歷史上看,外需明顯承壓的年份包括 1998-1999 年(1998 年出口同比 0.5%、1999 年一季度-7.9%)、2009 年(出口同比-16.0%)、2015-2016 年(出口同比分別為-2.9%、-7.7%),政策分別推出了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房貸利率七折 + 一攬子投資計劃、房地產去庫存等不同類型的擴內需舉措。對於 2023 年來説,出口承壓的階段,擴內需政策具備想象空間。
本文作者: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郭磊,來源:郭磊宏觀茶座 (ID:glmacro),原文標題:《如何看 11 月的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