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輪可能倒下的第一個新勢力


作者 | 柴旭晨
在經歷了幾年熱火朝天、高歌猛進之後,中國造車新勢力進入了又一輪淘汰賽。
蔚小理正在為新車受挫、銷量失速、股價暴跌焦頭爛額,為華為問界代工的新星賽力斯持續虧損,零跑上市破發,就連老大特斯拉,也在大幅降價。
而眾多新能源汽車品牌中,形勢最嚴峻的是威馬汽車。曾經蔚小理的同期生,新勢力 “四小龍之” 一的威馬被曝出陷入財務危機,出現巨大的資金缺口。
威馬的裁員降薪早已開啓。疊加當下資本市場對新能源汽車行業高估值的敏感,威馬很難再吸引新的投資者入局。若沒有新的轉機及時出現,它可能成為本輪第一個倒下的新勢力。
這並非危言聳聽。在上一輪造車廠商的洗牌中,燒光 84 億倒在量產前夕的拜騰汽車、與蔚來同期的前途汽車、綠城汽車、領途汽車等都是倒下的前車之鑑。
威馬的危機
曾經的新勢力 “四小龍” 走向命運的分野。
近日有消息傳出,威馬員工要降薪,包括副總經理以上高管發放 50% 月薪;M4 以下員工發放 70% 月薪;暫停發放所有購車補貼以及年終獎、13、14 薪。
對此,華爾街見聞向威馬汽車員工瞭解到,薪資打折確有其事,客觀上相當於變相裁員。
這無異於公開威馬財務惡化的事實。實際上,此前市場關於威馬資金鍊緊張的討論一直不絕於耳。
與大多數造車新勢力不同,無論是出身背景還是造車思路,威馬身上帶有很濃的傳統車企影子,從一開始就投資自建工廠,這種重資產投入讓威馬不堪重負。過去三年,威馬財務狀況持續緊張。
招股書顯示,2019 年-2021 年,威馬的虧損金額分別達到 41.45 億、50.84 億、82.06 億元,調整後淨虧損分別為 40.44 億、42.25 億、53.63 億元,三年合計 136.32 億元。
其經營性現金流也持續為負,2019—2021 年,威馬汽車的經營活動所用現金淨額分別為-26.45 億元、-23.18 億元和-31.87 億元。
截至 3 月底,威馬汽車賬上現金僅剩 36.78 億元,完全無法覆蓋 66.7 億元的短債。
其在招股書中也坦言,未來或將繼續虧損,同時公司的運營需要大量資金,若未能獲得充足融資,可能對經營業績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此外,威馬在去年的 C 輪融資還面臨到期後的回購,若觸發則加重其資金壓力。
誠然,造車新勢力絕大多數都是虧損,但威馬更大的問題是產品力不足,銷量持續縮水、掉隊的規模,在目前市場洗牌的深水期尤其危險。
上險數據顯示,今年 1-9 月,威馬汽車累計交付新車 3.16 萬輛,而同期蔚小理的銷量都在 8-10 萬台,“後進生” 廣汽埃安已將紀錄刷新至 18 萬台,“行業黑馬” 哪吒、零跑輪流做新勢力銷冠,成立不到一年的問界月銷也連續兩月過了萬台。
以威馬的定價和打法,10 萬輛的年銷售目標,也是其實現盈虧平衡的底線。可對一個品牌力薄弱的車企而言,這無疑是個巨大的考驗。
更不幸的是,當前威馬主打的 15 萬-20 萬元市場,將成為主流車企發力的擂台,內卷愈加嚴重,而產品力、品牌力不足的弱者,生存空間會被進一步壓縮。
10 月下旬,馬斯克將收割銷量的鐮刀揮向友商,其先是透露在集中精力研發 15 萬元級別的廉價車型,緊跟着,為了完成今年業績搶回份額,特斯拉中國又宣佈降價。其他新勢力也沒閒着,9 月理想為了彌補 ONE 停產的影響,一口氣提前發佈了 L7 和 L8 兩款新車,後續 L6 和 L7 Pro 還在路上;而蔚來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備子品牌攻打 10 萬-20 萬元的下沉市場。
“造車新勢力還有兩至三年的窗口期,必須年銷量超過 10 萬輛,才能活下來。” 早在 2018 年 3 月,傳統車企出身、威馬創始人沈暉就指出規模的重要性,但交卷時間已到,威馬仍未跨過這道生死線。
威馬這家曾經的新勢力領跑者,在下半場激烈的洗牌中,逐漸遊離到牌桌之外。
競爭是殘酷的,留給威馬的時間所剩無幾,今年或許是其唯一上岸的關鍵節點。登陸資本市場是威馬 “續命” 的一搏,可威馬在港交所呈遞招股書已過去了四個月,並無任何實質性進展。
新勢力洗牌
因為入局得早,在新能源風口上,威馬一直是資本市場的寵兒。
幾年前,市場還充斥着對新勢力 “PPT 造車” 的不信任,而威馬憑藉着自建工廠和傳統車企背景,迅速成為當時第一批量產的新勢力品牌。2019 年,威馬以 1.7 萬台的銷量,排在造車新勢力第二,僅次於蔚來的 2 萬台。
也因此,資本對威馬的加註就沒斷過。吸引了包括騰訊、百度、李嘉誠家族、何鴻燊家族、雅居樂、中煙、地方國資和產業基金等多方明星資本勢力,至今已完成 11 輪合計 350 億元的融資。
不過自 2020 年後,威馬就一直在走下坡路,銷量上逐漸被蔚小理、哪吒、零跑等超越,曾經第一梯的隊首批新勢力,顏面蕩然無存。
不只是威馬。今年下半年對很多新勢力來説都是一道坎,他們都感受到了市場的 “寒氣”,威馬只是其中一個縮影。
今年前九個月,除了小鵬之外,蔚來、理想已經跌出銷量榜單前十,且均未過線 10 萬台總銷量;而哪吒汽車雖然有 11 萬台的成績,但均價 8 萬餘元的哪吒汽車愈賣愈虧;威馬、愛馳等更是未能上榜。
面對年初定下的目標,蔚小理幾乎都難以完成,上半年還深陷產能牢籠,下半年又遇需求匱乏,小鵬、理想都在通過變相降價來找補。
就連坐在電動車王座上的特斯拉也在剛剛在中國宣佈降價,意圖衝刺今年 150 萬台的目標,並且馬斯克還在三季度業績會上透露,正在抓緊研發 15 萬元級別的廉價車型。
在資本市場上,新勢力的表現亦不樂觀。Wind 數據顯示,今年初至今,蔚來、理想股價腰斬,分別跌去了 69.4% 和 55.6%,小鵬更是跌沒了 86.4%,而特斯拉的市值也在年內蒸發了約 82%。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傳統品牌發力後的崛起。9 月,廣汽旗下的埃安月銷量突破 3 萬台;比亞迪當月銷量也創紀錄地來到 20 萬台。
埃安在 10 月 20 日完成 A 輪融資引戰後,估值已經達到 1032 億元,幾乎等同於母公司廣汽集團的 1186 億元市值。
而老牌車企大眾和 BBA 們,也加碼在國內新能源汽車的投資,其中大眾集團更是砸下約 168 億元補齊智能化的短板。
面對來自傳統勢力的圍追堵截,新勢力的生存空間被不斷擠壓,他們只能祭出更高的科技和智能配置,以及更快的出新速度、以車海戰術來搶食蛋糕。
然而隨着電動車滲透率的提升,市場需求增速大幅下降,留給新勢力的時間不多了,淘汰賽已經開始,第一批倒在生死線上的品牌,可能很快會出現。
2020 年初,王興表示看好理想汽車,沈暉隔空喊話 “威馬一定會是 Top3 之一”,還表示如果輸了就送王興一台車。
如今威馬已掉到新能源銷售榜的 20 名開外。不知道他會不會真的送?
